第27章
苦难知好友之文徵明
转眼到了正德四年(1509年)元旦,毫无喜气的桃花庵更多的是悲伤与难过。唐伯虎的朋友们大多远在他乡,张灵也不知去了何处游玩。孤单寂寞中,唯有沈九娘相伴。
“伯虎。”沈九娘将手轻轻地放在肩头。
“今天是元旦,该有些喜庆的样子了!”
“是呀!听说,文贤弟(文徵明)回来了。你还不去看看他!”沈九娘有意识地提醒着他。她知道二人失和的原因,她不会怪文徵明,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反对他们在一起。她也知道,唐伯虎非常想见老朋友。然而,天生敏感、自傲的他,仍然难以拉下脸来去主动求和。
“哎!不见了,不见了。”唐伯虎的表情有些木然。
“长民已死!我们兄弟又无后了。”唐伯虎再次下意识地念叨着,这几天他一直在无意间重复着这句话。
一阵很久很久的沉默。突然,门外人声嘈杂,大人说话、小孩儿欢叫。
“慢点儿,慢点儿!”声音传来,唐伯虎猛然站起,但旋即狐疑地看着沈九娘。
“我听错了吗?我听错了吗?好像是文贤弟的声音!”
沈九娘的眼在转动,泪水在飞流。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唐伯虎连忙小跑着来到门前,打开了门。而这时,门前站着一位中年人,正举起手欲拍打小门。
“徵仲!”唐伯虎话音刚落。
文徵明哈哈大笑,转身招呼着后面的人:“快叫伯伯!来,来,快叫呀!”
随着或是少年温柔音、或是少儿奶柔音的传来,唐伯虎和身后的沈九娘欢笑不止。这时,唐伯虎又看到了两个人唐申和妻子姚氏。沈九娘见状连忙上前拉住了姚氏的手,姚氏连忙言道:“嫂子!”
“哎呀!”唐伯虎此刻欢喜得不得了。他觉得此时的他如入梦中。自从与文徵明失和后,三年来虽然偶有合作、游玩,但都是在朋友们的力邀之下才聚在一起,根本没有主动相聚过。而与唐申,虽然失和后也常常交往,但兄弟之间的芥蒂已有。长民死后,两家才刚刚走动多了,但唐申和姚氏总有一股怨气。
两姓三家人便这样聚在了一起,顷刻间清冷的两口之家变成了二十多口。姚氏、沈九娘和文徵明的妻子连忙出去忙活,文徵明让孩子们出去玩耍,三人坐在一起开始叙旧。三人都有意的谈过往幸福的岁月,不去触碰三年前的不快。文徵明谈话间,看了看唐伯虎。
“子畏,看你身体好像不是太好,你要多加注意。我与子重(唐申的字)已经商量好了,过去的事儿都不要再想了。你们兄弟二人谁对谁错都不重要,作为兄长你是否对得住兄弟子重自知,兄弟对你如何你也知晓。长民之死,使他想到了当年你向我求助的场景。子重也道‘兄长志高面薄,能如此低语匍匐已属罕见’,仅为此他也要向你说声对不起!”
唐申闻听,连忙起身。“大哥,徵仲哥把你当年写给他的信交给我后,我才知道你多年的苦。我确实怨恨过你,姐姐、嫂嫂、侄儿的死与你有关,但人已亡事情已经过去,总是纠缠也是无益。从今往后,我们兄弟我们两家还像以前一样住在一起!”
唐伯虎闻听连连点头。
“多谢,多谢!”唐伯虎冲着文徵明作揖答谢。
饱含热泪的唐伯虎回忆起了过往的文徵明。文徵明真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值得所有人交的朋友呀!他真是文人中的异类,不但是一个大才子,而且还是一个大好人。他的一辈子:没有为了功名溜须拍马过、没有说过别人的不是、没有害过别人、没有做过一件对不住自己理想的事情。而且为人非常精明,可以说明察秋毫,每到关键时刻从来不糊涂。现在我们就略微介绍一下文徵明这位大才子。
第16章 无花无酒锄作田 (4)
吴中第一好人才子
在“江南四大才子”中,按当时人的眼光,论书祝允明第一,论画唐伯虎第一,论诗徐祯卿第一。那么,文徵明呢?可以说,他全都是第二,也就是说他的综合素质在四个人里面第一。
许多有关唐伯虎的传记呀、小说呀,都把文徵明当成呆板的典型代表,几乎都加以丑化。文徵明其实并不这样,文徵明是一个极为值得交的朋友。他比唐伯虎小9个月,唐伯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而他则是十一月六日。
文徵明①是一位十足的儒家文化的楷模,其实这不能怪他,家风如此。文徵明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他的祖先就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徵明的父亲为文林,曾经担任过南京大礼寺寺丞以及温州知府。他的母亲熟读《孝经》等儒家经典,为人极为节俭。在唐伯虎年代,南方一些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氛围。苏州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人们争相斗富比钱,奢靡之风大卷天下。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徵明的母亲仍然粗布素衣,人们视之异类。但文徵明的母亲,仍然以“俭朴”劝诫家人族人下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文徵明从身份上可以和达官显贵为伍;但形象上又接近市井百姓。
文徵明与唐伯虎、祝允明等人都是好朋友,但从关系上看与都穆、朱存理、杨循吉等人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其原因也很简单,祝允明、唐伯虎等人生性活泼、不拘礼法,而文徵明却很符合儒家典范。据说有一年,祝允明、唐伯虎、张灵等人将他请上船(有的传说是某个屋子,传说不一)。唐伯虎大叫一声:“徵明,有礼物相赠!”文徵明一听,还以为是什么古玩字画,不禁喜形于色。
转眼到了正德四年(1509年)元旦,毫无喜气的桃花庵更多的是悲伤与难过。唐伯虎的朋友们大多远在他乡,张灵也不知去了何处游玩。孤单寂寞中,唯有沈九娘相伴。
“伯虎。”沈九娘将手轻轻地放在肩头。
“今天是元旦,该有些喜庆的样子了!”
“是呀!听说,文贤弟(文徵明)回来了。你还不去看看他!”沈九娘有意识地提醒着他。她知道二人失和的原因,她不会怪文徵明,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反对他们在一起。她也知道,唐伯虎非常想见老朋友。然而,天生敏感、自傲的他,仍然难以拉下脸来去主动求和。
“哎!不见了,不见了。”唐伯虎的表情有些木然。
“长民已死!我们兄弟又无后了。”唐伯虎再次下意识地念叨着,这几天他一直在无意间重复着这句话。
一阵很久很久的沉默。突然,门外人声嘈杂,大人说话、小孩儿欢叫。
“慢点儿,慢点儿!”声音传来,唐伯虎猛然站起,但旋即狐疑地看着沈九娘。
“我听错了吗?我听错了吗?好像是文贤弟的声音!”
沈九娘的眼在转动,泪水在飞流。她重重地点了点头。唐伯虎连忙小跑着来到门前,打开了门。而这时,门前站着一位中年人,正举起手欲拍打小门。
“徵仲!”唐伯虎话音刚落。
文徵明哈哈大笑,转身招呼着后面的人:“快叫伯伯!来,来,快叫呀!”
随着或是少年温柔音、或是少儿奶柔音的传来,唐伯虎和身后的沈九娘欢笑不止。这时,唐伯虎又看到了两个人唐申和妻子姚氏。沈九娘见状连忙上前拉住了姚氏的手,姚氏连忙言道:“嫂子!”
“哎呀!”唐伯虎此刻欢喜得不得了。他觉得此时的他如入梦中。自从与文徵明失和后,三年来虽然偶有合作、游玩,但都是在朋友们的力邀之下才聚在一起,根本没有主动相聚过。而与唐申,虽然失和后也常常交往,但兄弟之间的芥蒂已有。长民死后,两家才刚刚走动多了,但唐申和姚氏总有一股怨气。
两姓三家人便这样聚在了一起,顷刻间清冷的两口之家变成了二十多口。姚氏、沈九娘和文徵明的妻子连忙出去忙活,文徵明让孩子们出去玩耍,三人坐在一起开始叙旧。三人都有意的谈过往幸福的岁月,不去触碰三年前的不快。文徵明谈话间,看了看唐伯虎。
“子畏,看你身体好像不是太好,你要多加注意。我与子重(唐申的字)已经商量好了,过去的事儿都不要再想了。你们兄弟二人谁对谁错都不重要,作为兄长你是否对得住兄弟子重自知,兄弟对你如何你也知晓。长民之死,使他想到了当年你向我求助的场景。子重也道‘兄长志高面薄,能如此低语匍匐已属罕见’,仅为此他也要向你说声对不起!”
唐申闻听,连忙起身。“大哥,徵仲哥把你当年写给他的信交给我后,我才知道你多年的苦。我确实怨恨过你,姐姐、嫂嫂、侄儿的死与你有关,但人已亡事情已经过去,总是纠缠也是无益。从今往后,我们兄弟我们两家还像以前一样住在一起!”
唐伯虎闻听连连点头。
“多谢,多谢!”唐伯虎冲着文徵明作揖答谢。
饱含热泪的唐伯虎回忆起了过往的文徵明。文徵明真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最值得所有人交的朋友呀!他真是文人中的异类,不但是一个大才子,而且还是一个大好人。他的一辈子:没有为了功名溜须拍马过、没有说过别人的不是、没有害过别人、没有做过一件对不住自己理想的事情。而且为人非常精明,可以说明察秋毫,每到关键时刻从来不糊涂。现在我们就略微介绍一下文徵明这位大才子。
第16章 无花无酒锄作田 (4)
吴中第一好人才子
在“江南四大才子”中,按当时人的眼光,论书祝允明第一,论画唐伯虎第一,论诗徐祯卿第一。那么,文徵明呢?可以说,他全都是第二,也就是说他的综合素质在四个人里面第一。
许多有关唐伯虎的传记呀、小说呀,都把文徵明当成呆板的典型代表,几乎都加以丑化。文徵明其实并不这样,文徵明是一个极为值得交的朋友。他比唐伯虎小9个月,唐伯虎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而他则是十一月六日。
文徵明①是一位十足的儒家文化的楷模,其实这不能怪他,家风如此。文徵明也是官宦人家出身。他的祖先就是南宋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徵明的父亲为文林,曾经担任过南京大礼寺寺丞以及温州知府。他的母亲熟读《孝经》等儒家经典,为人极为节俭。在唐伯虎年代,南方一些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氛围。苏州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人们争相斗富比钱,奢靡之风大卷天下。而在这种情况下,文徵明的母亲仍然粗布素衣,人们视之异类。但文徵明的母亲,仍然以“俭朴”劝诫家人族人下人。
正是因为这一点,文徵明从身份上可以和达官显贵为伍;但形象上又接近市井百姓。
文徵明与唐伯虎、祝允明等人都是好朋友,但从关系上看与都穆、朱存理、杨循吉等人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其原因也很简单,祝允明、唐伯虎等人生性活泼、不拘礼法,而文徵明却很符合儒家典范。据说有一年,祝允明、唐伯虎、张灵等人将他请上船(有的传说是某个屋子,传说不一)。唐伯虎大叫一声:“徵明,有礼物相赠!”文徵明一听,还以为是什么古玩字画,不禁喜形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