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学诗浑似学参禅,语要惊人不在联。
但写真情并实景,任它埋没与流传。
此诗可以说是“性灵派”的经典教科书,他认为诗为心声,格律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把格律看作第一,那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方式。只要是把心声写出来,能否流传、能否写出名儿来根本不重要,即“但写真情并实景,任它埋没与流传”。
唐伯虎前期诗文上受文徵明影响较深,而文徵明就是跟随都穆写诗。而在绘画方面,都穆师从沈周,祝允明是其师弟,唐伯虎也曾向沈周学过画,因此,他们的关系非常近。都、祝、唐三人早期都受沈周绝不为官思想的影响。都穆起初也不想为官,其后经吴宽说服才开始进入书院投考。
第二,再说都穆的为人。明人王锜《寓圃杂记》中记载都穆为了帮助他人,连自己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最喜济人之急,尤爱食客,所有辄尽,尽则解衣为质,故屡空焉。一岁除夕绝粮,作诗寄故人朱尧民,曰:‘岁云暮矣室萧然,牢落生涯只旧膻。君肯太仓分一斗,免教人笑灶无烟。’尧民储钱千文,为新岁之用,遂分半赠之,亦好义之士也。”
都穆为官后非常清廉,因为工资比较低,只得卖文售字。他卖文售字时信守承诺,即使身在病中也要按时完稿,绝不脱稿让人家白交定金。
第7章 万事由天莫苦求 (7)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陷害朋友。
最后,让我们来查证一下信息来源。这个说法据《游石湖纪事》作者秦酉岩所说是根据唐伯虎的女婿王子阳(王宠的儿子)那里听来的,王子阳又是从脾气古怪的陆蕙田那里听来的,而据陆蕙田说他是从文徵明那里听来的。
如果真是被都穆陷害,唐伯虎也自然会和众好友提及,众好友自然也都会记录在案。断不会照后人说,我是从谁那听来的,谁又是从谁谁哪里知道的,谁谁又是从谁谁谁说的,谁谁谁听文徵明说的。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与唐伯虎同时代的诸多记录中,都是将唐伯虎、都穆做朋友而评价;另一方面对都穆的为人评价也很高,而且消息来源并不可信。所以说,都穆并非是陷害唐伯虎的人。
3.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
当唐伯虎出了监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天恩”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回到家中,先受尽世人的白眼,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去过平常人的生活。这一条路需要你有极强的心理承受力,要知道,那个时候作弊可不像现在被人容忍,而是会受到人们的强烈鄙夷。另一条路是自此天涯海角、游走四方,从此天当被地当床,朝露而起日落而息。这一条路则需要忍受爱人、亲人两地居住的难熬。最终,唐伯虎来了个折中,先回家之后游走四方。由此,我们得到了一条关于唐伯虎的信息。
唐伯虎尽管欲逃离儒家的羁绊,但始终没有逃脱儒家给他画的圈圈。它不喜欢像唐伯虎这样不符礼教的天才少年。其实,不仅仅是唐伯虎这样的人,就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同样也逃不脱那个圈圈。
中国极少有人能逃脱那个圈圈,因为它实在太强大了。唐伯虎并没有像沈周那样抱定终身不仕的思想,更没有像好朋友张灵那样乡试失败后便断了功名念头。他是明知面前有圈圈也跳了进去。他是自己在给自己画圈圈,而被圈定的就是自己。
由此,我们不禁感叹圈圈的强大!强大的原因就在于里面有普遍的人性,例如,对故乡的思恋、对爱人的迷恋、对亲朋的依恋。大凡是人,无论是喜是悲,总会想先向故土亲人倾诉,唐伯虎也是如此。他想被爱人的臂膀搂住,他想被亲朋的话语支撑,他想被乡亲的目光化解怨气。
伯虎在外头爹妈在里头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会考,三月唐伯虎被下狱,四月程敏政被下狱,六月结案,七月唐伯虎放出,九月唐伯虎伤好后便回转了苏州。而在动身前的那一夜,他终身难忘,因为,那一夜他与给他带来无尽怨恨的朋友徐经告别了。
漆黑的夜,秋风那个冷。晚秋的北风袭动,让南方的士子瑟瑟发抖。两个落魄的人都默不作声,良久之后,其中一人抱拳拱手:“子畏,我对你不起!”另外一人则故作轻松,爽朗地一笑:“无碍,你我兄弟不说它。一个浙江布政使小吏不做也罢。徐兄归家之后,望多多保重!”“保重!”那人拱手离去,跳上了小舟。
留在徐经身后的唯有月光照射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几声哀叹。
送走了徐经,带着满身伤痛的唐伯虎也离开了。只不过,他选择离开的时间是白天,站立船头望着滔滔河水,想必他想到的是妻子的拥抱、弟弟的嘘寒问暖、朋友们的鼓励、乡亲们的热情。然而,这一切都是空虚的想象。
留在唐伯虎身后的唯有哀叹声。
这一年的中秋,很肯定地说唐伯虎没有在家里度过,而是在京城养伤,抑或是在京杭大运河的航船上。入夜后,他望着头顶上的明月,肯定更加地想念生活了近30年的苏州。此时,他的乡愁更浓,更烈了。也许,在那个时刻,他会发出如下慨叹:
小时候
乡愁是走出苏州一起去聊票(北京京郊密云、平谷、顺义在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种土语,即聊天的意思,但具有贬义词性)伯虎逍遥在城外
但写真情并实景,任它埋没与流传。
此诗可以说是“性灵派”的经典教科书,他认为诗为心声,格律是一种技术手段。如果把格律看作第一,那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方式。只要是把心声写出来,能否流传、能否写出名儿来根本不重要,即“但写真情并实景,任它埋没与流传”。
唐伯虎前期诗文上受文徵明影响较深,而文徵明就是跟随都穆写诗。而在绘画方面,都穆师从沈周,祝允明是其师弟,唐伯虎也曾向沈周学过画,因此,他们的关系非常近。都、祝、唐三人早期都受沈周绝不为官思想的影响。都穆起初也不想为官,其后经吴宽说服才开始进入书院投考。
第二,再说都穆的为人。明人王锜《寓圃杂记》中记载都穆为了帮助他人,连自己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最喜济人之急,尤爱食客,所有辄尽,尽则解衣为质,故屡空焉。一岁除夕绝粮,作诗寄故人朱尧民,曰:‘岁云暮矣室萧然,牢落生涯只旧膻。君肯太仓分一斗,免教人笑灶无烟。’尧民储钱千文,为新岁之用,遂分半赠之,亦好义之士也。”
都穆为官后非常清廉,因为工资比较低,只得卖文售字。他卖文售字时信守承诺,即使身在病中也要按时完稿,绝不脱稿让人家白交定金。
第7章 万事由天莫苦求 (7)
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陷害朋友。
最后,让我们来查证一下信息来源。这个说法据《游石湖纪事》作者秦酉岩所说是根据唐伯虎的女婿王子阳(王宠的儿子)那里听来的,王子阳又是从脾气古怪的陆蕙田那里听来的,而据陆蕙田说他是从文徵明那里听来的。
如果真是被都穆陷害,唐伯虎也自然会和众好友提及,众好友自然也都会记录在案。断不会照后人说,我是从谁那听来的,谁又是从谁谁哪里知道的,谁谁又是从谁谁谁说的,谁谁谁听文徵明说的。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与唐伯虎同时代的诸多记录中,都是将唐伯虎、都穆做朋友而评价;另一方面对都穆的为人评价也很高,而且消息来源并不可信。所以说,都穆并非是陷害唐伯虎的人。
3.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
当唐伯虎出了监狱,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天恩”之后,摆在他面前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回到家中,先受尽世人的白眼,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去过平常人的生活。这一条路需要你有极强的心理承受力,要知道,那个时候作弊可不像现在被人容忍,而是会受到人们的强烈鄙夷。另一条路是自此天涯海角、游走四方,从此天当被地当床,朝露而起日落而息。这一条路则需要忍受爱人、亲人两地居住的难熬。最终,唐伯虎来了个折中,先回家之后游走四方。由此,我们得到了一条关于唐伯虎的信息。
唐伯虎尽管欲逃离儒家的羁绊,但始终没有逃脱儒家给他画的圈圈。它不喜欢像唐伯虎这样不符礼教的天才少年。其实,不仅仅是唐伯虎这样的人,就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同样也逃不脱那个圈圈。
中国极少有人能逃脱那个圈圈,因为它实在太强大了。唐伯虎并没有像沈周那样抱定终身不仕的思想,更没有像好朋友张灵那样乡试失败后便断了功名念头。他是明知面前有圈圈也跳了进去。他是自己在给自己画圈圈,而被圈定的就是自己。
由此,我们不禁感叹圈圈的强大!强大的原因就在于里面有普遍的人性,例如,对故乡的思恋、对爱人的迷恋、对亲朋的依恋。大凡是人,无论是喜是悲,总会想先向故土亲人倾诉,唐伯虎也是如此。他想被爱人的臂膀搂住,他想被亲朋的话语支撑,他想被乡亲的目光化解怨气。
伯虎在外头爹妈在里头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会考,三月唐伯虎被下狱,四月程敏政被下狱,六月结案,七月唐伯虎放出,九月唐伯虎伤好后便回转了苏州。而在动身前的那一夜,他终身难忘,因为,那一夜他与给他带来无尽怨恨的朋友徐经告别了。
漆黑的夜,秋风那个冷。晚秋的北风袭动,让南方的士子瑟瑟发抖。两个落魄的人都默不作声,良久之后,其中一人抱拳拱手:“子畏,我对你不起!”另外一人则故作轻松,爽朗地一笑:“无碍,你我兄弟不说它。一个浙江布政使小吏不做也罢。徐兄归家之后,望多多保重!”“保重!”那人拱手离去,跳上了小舟。
留在徐经身后的唯有月光照射的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及几声哀叹。
送走了徐经,带着满身伤痛的唐伯虎也离开了。只不过,他选择离开的时间是白天,站立船头望着滔滔河水,想必他想到的是妻子的拥抱、弟弟的嘘寒问暖、朋友们的鼓励、乡亲们的热情。然而,这一切都是空虚的想象。
留在唐伯虎身后的唯有哀叹声。
这一年的中秋,很肯定地说唐伯虎没有在家里度过,而是在京城养伤,抑或是在京杭大运河的航船上。入夜后,他望着头顶上的明月,肯定更加地想念生活了近30年的苏州。此时,他的乡愁更浓,更烈了。也许,在那个时刻,他会发出如下慨叹:
小时候
乡愁是走出苏州一起去聊票(北京京郊密云、平谷、顺义在七八十年代流行的一种土语,即聊天的意思,但具有贬义词性)伯虎逍遥在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