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子畏少英迈不羁,与南濠都君穆游,雅称莫逆。江阴有徐生经者,豪富而好事,结交吴中诸公,间于六如友善。徐故太学生,弘治戊午岁大比,徐通考官关节。徐亦能文,念非唐先生莫可与同事者,遂以关节一事语唐,唐得之更以语穆。是岁唐举第一人,而徐与穆亦得同榜。徐德唐甚,相与偕计,徐更通考官程敏政家奴,先期得场中试目,复以语唐。唐为人洞见底里,无城府,如前语穆。未揭榜前,穆饮于马侍郎邸寓,与给谏华昶俱。会有要宦谒马,马出接之,与谈会试事。宦云:“唐寅又举第一矣!”穆辄起嫉妒心,遂语马以故,昶亦与闻之,一日而遍传都下矣。

  简单地说,就是徐经买了考题,告诉唐伯虎题目,唐伯虎便转告了他。没有揭榜前,都穆在马侍郎家里和华昶(孙麟方的《矶园稗史》说都穆在他那里做“西宾”即家庭教师)等人喝酒。这时,来了一位宦官,告诉他们唐伯虎考了第一。都穆便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华昶,华昶便制造舆论攻势,让都城的举子们全都知道了这件事。

  但在本书中,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足采信。

  首先,是不是都穆所为,唐伯虎本身应该最清楚。唐伯虎对于科场弊案印象深刻,后半生几乎都没有忘记,他不可能对陷害自己的人坦然面对,对陷害他的人不会轻易原谅。唐伯虎的朋友也不可能再与陷害过他的人交往。而自科场弊案后,都穆与唐伯虎及唐伯虎的朋友仍保持着友谊。

  第一,都穆至少有6次与唐伯虎相交的记录。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都穆并非告发人。

  20世纪50年代发出土的《故怡庵处士施公悦墓志铭》显示有“都穆撰”、“唐寅书丹”等字样;而该墓志铭提到的安葬时间是弘治庚申(弘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十,即1500年。弊案发生在公历1499年3月,而1500年12月底或1501年1月唐伯虎还在和都穆合作。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伯虎为新安吴氏兄弟画的《椿树秋霜图》,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伯虎作的《风木图》,上有都穆题款。

  正德三年(1508年),唐伯虎为题钱贵小像等;都穆都与徐祯卿、陈沂、祝允明、文徵明、张灵、邢参等人一起题诗题款。

  正德六年(1511年),唐伯虎的《观梅图》是“为梅谷徐先生作”的,其诗云:“插天空谷水之涯,中有官梅两树花;身自宿因才一见,不妨袖手立平沙。”后有都穆的和诗:“除却山颠与涧涯,也输深谷贮梅花;先生抱癖无人识,闲咏东风岸冒沙。”(《见荣宝斋金石书画》)第二,虽然有人提到,文徵明写过“海内知音祝允明,人间何物都元敬”的诗句,可以证明与都穆的关系交恶。但这句话并不能证明是文徵明所做,更可能是后人强行附会。

  正德十一年(1516年),文徵明在太仓都穆女婿家遇到了10年未见的都穆,文徵明立刻写下了《四月廿一日雨中过太仓,邂逅都玄敬,同宿友婿陆安甫家。余与玄敬不胥会者十年,而安甫之没亦八年矣,因赋呈玄敬,并赠安甫之子之箕之裘》。

  画堂更漏坐来深,绛烛荧荧见跋频。

  感旧共悲黄壤客,逢君况是白头人。

  苍茫谈笑今何夕?中外蝉联总至亲。

  不忘西窗听雨约,短床重扫十年尘。

  在上述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故友相聚时的欢快,喜极而泣的感觉跃然纸上,看不出他们之间存在芥蒂。

  第三,再说和唐伯虎关系最好的祝允明与都穆的交往。弘治十七年(1504年),祝允明为《龙筋凤髓判》这本书作序,都穆题跋。在嘉靖四年(1525年)还亲自为都穆写的《太仓州新志》作序。

  祝允明、文徵明在其后都继续与都穆交往。例如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七便记载祝允明写了草书后,请都穆、文徵明(因在小舅子家做客赶不回来,由其子“文彭”代笔)、王宠(唐伯虎的亲家)等八人题跋。其中以都穆为首,并称祝允明为“吾友祝希哲”。而且他们之间的交往未必都有案可查,记录在案的也许只是现实生活中多次合作中的少数几次。

  也有人认为,科考弊案后,都穆与苏州各才子的交往日渐疏远。但从资料和传说看,都穆是一个较为中正教条的人,与祝允明、唐伯虎等人性格很不同,当他在官场一路青云直上时,与之交往越来越少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仅凭二人交往少、都穆不如唐伯虎才高(这点并准确,都穆在金石考古领域是权威,二人主要施展才华的地方不同)等极为主观的论调来说唐伯虎是因为都穆陷害而不能高中有些牵强。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都穆这个人。

  第一,先说说都穆的特点。都穆(1458年-1525年)字玄敬,苏州人。他7岁能诗,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官至礼部主客司郎中,加太仆寺少卿。他同时是金石学家、藏书家,被考古专家誉为“实地考察第一人”。此人极为好学,常常掌灯夜读,晚归者竟然以他的灯光作为归家指路的信号。

  都穆才学广博,他在《学诗诗》中认为诗应该这样写:学诗浑似学参禅,不悟真乘枉百年。

  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笔下随人世岂传。

  好句眼前吟不尽,痴人犹自管窥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