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本书在回顾唐伯虎的一生并对之进行点评的同时,也对“唐伯虎式”的人们进行了某种程度的激励。从唐伯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而,了解他的一生似乎更有必要。
笔者本着“无论是天才还是乞丐皆有情”、“无论古今皆有普遍人性”的观点进行写作。在本书中会经常提到唐伯虎“五亲俱亡”的事情,因为这件事对他的人生观、事业观和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中,笔者不但对唐伯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而且对合乎唐伯虎当时心理的环境进行了描写。在适当模拟他情怀的同时,笔者也将自己的诗词嵌入其中,为本书增添了一些色彩。例如:
《悬月返》
悬月返景映山径,土井半水浮百虫。
蛙跳忧歌夜莺唱,水边垂钓一老翁。
《无为歌》
无为无害无为好,今日少年明日老。
自从降生至西去,清白一生棺已了。
《夕阳落》
晨鸡鸣,旭东升,清冷踏霜来。
凡尘路上行人早,皆为名利来。
秋后虫嘻,夕阳半落,凄凉床上,
一声叹,唉——我下酒席。
虽然有很多人写过唐伯虎,但笔者认为本书还是有其独特性的。
第一,本书由科场弊案,唐伯虎入狱开始说起。因为唐伯虎之所以被人们塑造成今天“风流才子”的形象与这件案子有关。
第二,许多关于唐伯虎的书基本上是以作画为主线,而这本书却以诗词为主线。
第三,本书还总结出了很多可以被视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文中的媳妇论,总结了古今夫妻感情长久不衰的真谛;例如,天才成长的七大因素等等。
这部书凝聚着笔者对唐伯虎10年的喜爱之情、20年的诗词情怀和人生阅历、体现了500年的官民舆论和竞争脉络……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伯虎也是一样,他喜欢三寸金莲并对其讴歌备至;他画过春宫图、写过黄色小说:他因为才学和性格对住了他的朋友和后世几百年的无数粉丝,但他却对不住自己的父母、两任妻子、儿子以及妹妹。对于这些事情,本书都有一定的介绍。
第四,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诗词和文赋进行了全文摘录。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人们研究唐伯虎时,如果不从全文去思考,而仅仅看摘录往往会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其二,为了解决查找资料的不便,这样就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唐伯虎对诗词文、书法绘画、小说、戏曲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很多写唐伯虎的书籍中对其小说、戏曲方面涉及的较少。因此,笔者自信,本书将会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唐伯虎。与此同时,读者也会享受到悲情之中的快乐。
第1章 万事由天莫苦求 (1)
岐舌而赞,并口而称。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庭无繁桑,贝锦百匹;谗舌万丈,飞章交加。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马牦切白玉,三言变慈母。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整冠李下,掇墨甑中,仆虽聋盲,亦知罪也。当衡者哀怜其穷,点检旧章,责为部邮。将使积劳补过,循资干禄。而蘧篨戚施,俯仰异态。士也可杀,不能再辱。
《与文徵明书》
1.抚景念畴昔
漆黑的夜,发霉的稻草,沉重的镣铐,腥臭的躯体……这一切,本来都与才子无涉。然而,历朝历代的文学巨擘却多承受过如此劫难。
此刻的唐伯虎迷茫无助,他的书画不会让他有牢狱之灾,他的诗词虽有些放浪但也不至于让其身陷囹圄,能够让其大难者唯有人心。
但凡有冤者一进这个地方,总会高喊着:“我冤呀!”并且一喊就是几天几夜,尽管被打得皮开肉绽、尽管被连连呵斥,尽管同号的狱友不停地规劝与戏谑也不能阻止他喊冤。没几天,唐伯虎的嗓子就哑了甚至咳出了血丝。他不明白,自己不就是经常拜访“恩师”吗?自己不就是表现得“高调”了吗?难道凭这些就可以判定自己有罪?陷入沉思的唐伯虎想到了进京时的风光,更想到了死去的父母妻子儿子和妹妹。“父亲!母亲!我不孝呀!妻儿、妹妹我对不起你们!徵明、允明,我悔不该没有听你们的话呀!”
身在狱中的唐伯虎想得最多的就是逝去的父亲,他的悲伤痛苦有一大部分缘于他的“孝”。正是因为“孝”他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科举,也正是这种“孝”让他挺过了狱卒的鞭打。
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离经叛道,当父亲在病榻之上拉着他的手诀别的那一刻,任何人都会流着泪,高声地说:“爸,我听你的,我听你的。”唐伯虎父亲去世的这一年,正是弘治六年(1494年),那时唐伯虎25岁。
唐伯虎的家族有着显赫的背景,从三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这几百年间,唐家代代出高人,特别是唐俭,乃是李世民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功劳之大、声名之盛令后世子孙骄傲无比。即使到了宋元时期,唐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大人物,但也并非寻常人家。然而,唐伯虎这一支却很不幸运,包括他的父亲唐广德已经连续七代都是小市民阶层,更惨的是沦落为“五民之末”的商人。
笔者本着“无论是天才还是乞丐皆有情”、“无论古今皆有普遍人性”的观点进行写作。在本书中会经常提到唐伯虎“五亲俱亡”的事情,因为这件事对他的人生观、事业观和艺术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中,笔者不但对唐伯虎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而且对合乎唐伯虎当时心理的环境进行了描写。在适当模拟他情怀的同时,笔者也将自己的诗词嵌入其中,为本书增添了一些色彩。例如:
《悬月返》
悬月返景映山径,土井半水浮百虫。
蛙跳忧歌夜莺唱,水边垂钓一老翁。
《无为歌》
无为无害无为好,今日少年明日老。
自从降生至西去,清白一生棺已了。
《夕阳落》
晨鸡鸣,旭东升,清冷踏霜来。
凡尘路上行人早,皆为名利来。
秋后虫嘻,夕阳半落,凄凉床上,
一声叹,唉——我下酒席。
虽然有很多人写过唐伯虎,但笔者认为本书还是有其独特性的。
第一,本书由科场弊案,唐伯虎入狱开始说起。因为唐伯虎之所以被人们塑造成今天“风流才子”的形象与这件案子有关。
第二,许多关于唐伯虎的书基本上是以作画为主线,而这本书却以诗词为主线。
第三,本书还总结出了很多可以被视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文中的媳妇论,总结了古今夫妻感情长久不衰的真谛;例如,天才成长的七大因素等等。
这部书凝聚着笔者对唐伯虎10年的喜爱之情、20年的诗词情怀和人生阅历、体现了500年的官民舆论和竞争脉络……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唐伯虎也是一样,他喜欢三寸金莲并对其讴歌备至;他画过春宫图、写过黄色小说:他因为才学和性格对住了他的朋友和后世几百年的无数粉丝,但他却对不住自己的父母、两任妻子、儿子以及妹妹。对于这些事情,本书都有一定的介绍。
第四,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诗词和文赋进行了全文摘录。目的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人们研究唐伯虎时,如果不从全文去思考,而仅仅看摘录往往会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其二,为了解决查找资料的不便,这样就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
唐伯虎对诗词文、书法绘画、小说、戏曲等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但是很多写唐伯虎的书籍中对其小说、戏曲方面涉及的较少。因此,笔者自信,本书将会让读者看到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真实的唐伯虎。与此同时,读者也会享受到悲情之中的快乐。
第1章 万事由天莫苦求 (1)
岐舌而赞,并口而称。墙高基下,遂为祸的。侧目在旁,而仆不知;从容晏笑,已在虎口。庭无繁桑,贝锦百匹;谗舌万丈,飞章交加。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贵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涕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缋丝成网罗,狼众乃食人,马牦切白玉,三言变慈母。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整冠李下,掇墨甑中,仆虽聋盲,亦知罪也。当衡者哀怜其穷,点检旧章,责为部邮。将使积劳补过,循资干禄。而蘧篨戚施,俯仰异态。士也可杀,不能再辱。
《与文徵明书》
1.抚景念畴昔
漆黑的夜,发霉的稻草,沉重的镣铐,腥臭的躯体……这一切,本来都与才子无涉。然而,历朝历代的文学巨擘却多承受过如此劫难。
此刻的唐伯虎迷茫无助,他的书画不会让他有牢狱之灾,他的诗词虽有些放浪但也不至于让其身陷囹圄,能够让其大难者唯有人心。
但凡有冤者一进这个地方,总会高喊着:“我冤呀!”并且一喊就是几天几夜,尽管被打得皮开肉绽、尽管被连连呵斥,尽管同号的狱友不停地规劝与戏谑也不能阻止他喊冤。没几天,唐伯虎的嗓子就哑了甚至咳出了血丝。他不明白,自己不就是经常拜访“恩师”吗?自己不就是表现得“高调”了吗?难道凭这些就可以判定自己有罪?陷入沉思的唐伯虎想到了进京时的风光,更想到了死去的父母妻子儿子和妹妹。“父亲!母亲!我不孝呀!妻儿、妹妹我对不起你们!徵明、允明,我悔不该没有听你们的话呀!”
身在狱中的唐伯虎想得最多的就是逝去的父亲,他的悲伤痛苦有一大部分缘于他的“孝”。正是因为“孝”他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科举,也正是这种“孝”让他挺过了狱卒的鞭打。
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离经叛道,当父亲在病榻之上拉着他的手诀别的那一刻,任何人都会流着泪,高声地说:“爸,我听你的,我听你的。”唐伯虎父亲去世的这一年,正是弘治六年(1494年),那时唐伯虎25岁。
唐伯虎的家族有着显赫的背景,从三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这几百年间,唐家代代出高人,特别是唐俭,乃是李世民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功劳之大、声名之盛令后世子孙骄傲无比。即使到了宋元时期,唐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大人物,但也并非寻常人家。然而,唐伯虎这一支却很不幸运,包括他的父亲唐广德已经连续七代都是小市民阶层,更惨的是沦落为“五民之末”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