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旁边的人听得冷汗直冒,他却跟没事人似的继续念叨。时间一长,朝中很多官员都担心他的大嘴巴会惹祸上身,便开始逐渐疏远他。而宣帝身边的有个近侍做过不少坏事,担心杨恽会揭发他,索性狠下心来,跑到宣帝面前告杨恽的状,把他以前说过的话全都一一抖搂出来。
宣帝大发雷霆,怒道:“姓杨的居然敢妖言惑众,哼,朕就让他进牢里玩个够。”可怜的杨恽还没回过神的时候,就被人抓进了大牢。
他在牢里过得很郁闷,等到被放出来后,官也没得做了,只能待在家里当个平头老百姓。从此,他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经常嗤笑说:“以前我这么正直,结果还得不到好下场,看来正直什么的都是浮云。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头换面,不再做从前的那个我了。”
于是,他开始收购土地、修别墅、买洋房,跟三教九流的人来往,还经常跟人喝酒取乐。他的好朋友孙会宗看不过去了,就跟他说:“兄弟啊,你现在虽然不做官了,但并不代表以后就没机会啊。现在你应该好好地待在家里,做出一副真心改过的模样来,等皇上哪天想通了,还是会重新重用你的。”
杨恽不仅不听劝,还专门写信去发牢骚、吐苦水。他在信中肆意乱言,说以前真是瞎了眼,才去追逐一些虚名,结果差点害死自己。现在他早就看穿了官场中的那一帮家伙,决定要安心赚钱养家,坚决不进入官场,并劝好友好自为之,不要变得跟官场中的那些人一样贪婪卑鄙,否则只会让他看不起。
杨恽的牢骚发完了,怨气也消了不少,然而这封著名的《与孙会宗书》并没有随着他的怒气消散,而是浮出了水面。当时,汉朝境内发生了日食,古人因为不了解天文现象,纷纷揣测着这是不是上天的启示。
有官员就此想到杨恽,便上书给宣帝:“皇上啊,杨恽这人没口德,先前您给了他点教训,但他依然执迷不悟,在家里面过着奢侈享乐的日子。您说这日食,是不是他言行失德导致的?”
宣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人重新把杨恽抓起来,还从他的家中搜出了这封信。宣帝看完后,勃然大怒:“你既然看不起朝廷,看不起朕,拿皇权不当回事,那朕就让你知道知道朕身为天子的厉害!”
在公元前45年,杨恽被处以腰斩,而跟他有牵扯的亲戚、好友都一一被害,宣帝时期的这个案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中文字狱的先河。
阿龙辞典 《史记》重见天日
杨恽的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聪颖好学,母亲就把家里珍藏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被封平通侯时,杨恽就上书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史记》得以公开发行,天下人都可以读到这部伟大的史著了。
会说话很重要
说真话是种美德,但说真话时,也要讲究技巧,把话说得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些。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向他谏言几百次,最后不仅没有落得身死,反而寿终正寝,赢得了上司的尊敬。这其中虽然有太宗贤明的原因,但也不乏魏征在谏言时有技巧。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太宗很伤心,为了能天天看到老婆的坟墓,就让人在宫中修了高楼,邀请群臣陪他一起观望,魏征站在高楼上,直说自己看不到。太宗着急了,便指给他看。魏征才状似恍然大悟地说:“您是让我看皇后的陵墓啊,我还以为您是让我看您老爸的呢,难怪我没看见。”太宗听后,羞愧不已,明白这个家伙是在告诫自己不要只想着老婆,而对老爸不上心,于是命人拆了高楼。
9、 乱我汉家,太子也
杨恽的人缘虽然不好可他因为乱说话,而被宣帝关进大牢的时候,也是有人为他求情的,这个人就是太子刘。
刘作为一个皇子,自幼所受的精英教育自然不用多说,而他本人更是对儒家思想情有独钟。这一次,他看自己的老爸因为官员说错话,就要将其处死,便有意见了。当时,父子两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吃饭,刘便在旁边唉声叹气:“老爸啊,您不觉得朝中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不讲情面的酷吏吗?我觉得,咱是不是应该多用点读儒家经典的人?”
宣帝顿时拍案而起,骂道:“你这个不孝子,跟在朕身边这么多年是白跟了!我们大汉以法治国,儒家的仁义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只有以法治国才是立国之本,你懂不懂?”
刘看老爸发脾气,连忙唯唯诺诺地赔礼道歉。好半天,宣帝才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意思是说,今后会打乱我大汉治国方针的人,恐怕就是我儿子了吧。
果然,宣帝没有说错,等到他去世,刘一上台,大汉的国势就来了个大逆转。公元前49年,元帝刚一登基,便向大臣们发布新思想方针:“以前朕的老祖宗们虽然嘴上说着要尊儒,可实际上儒家的知识分子并没得到重用。告诉你们,朕跟他们不一样,从今以后,法家什么的都统统靠边,朕只拜孔子一人,要大量起用儒家学者。”
皇帝一发话,下面的人都震惊了,官员们都道:“那咱们学法家,读老子还管什么用?分明就是没前途嘛。不行,为了赚钱养家、留名青史,咱一定要把儒家的东西恶补回来。”官员们如此,而还没当官的读书人更是疯狂。本来嘛,眼下儒学成了热门专业,以后出来好就业,反正都是一样的要读书,那换了谁会不读儒家的东西?!由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叫嚣的尊儒终于得到了大跨步的前进。
宣帝大发雷霆,怒道:“姓杨的居然敢妖言惑众,哼,朕就让他进牢里玩个够。”可怜的杨恽还没回过神的时候,就被人抓进了大牢。
他在牢里过得很郁闷,等到被放出来后,官也没得做了,只能待在家里当个平头老百姓。从此,他开始变得愤世嫉俗,经常嗤笑说:“以前我这么正直,结果还得不到好下场,看来正直什么的都是浮云。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改头换面,不再做从前的那个我了。”
于是,他开始收购土地、修别墅、买洋房,跟三教九流的人来往,还经常跟人喝酒取乐。他的好朋友孙会宗看不过去了,就跟他说:“兄弟啊,你现在虽然不做官了,但并不代表以后就没机会啊。现在你应该好好地待在家里,做出一副真心改过的模样来,等皇上哪天想通了,还是会重新重用你的。”
杨恽不仅不听劝,还专门写信去发牢骚、吐苦水。他在信中肆意乱言,说以前真是瞎了眼,才去追逐一些虚名,结果差点害死自己。现在他早就看穿了官场中的那一帮家伙,决定要安心赚钱养家,坚决不进入官场,并劝好友好自为之,不要变得跟官场中的那些人一样贪婪卑鄙,否则只会让他看不起。
杨恽的牢骚发完了,怨气也消了不少,然而这封著名的《与孙会宗书》并没有随着他的怒气消散,而是浮出了水面。当时,汉朝境内发生了日食,古人因为不了解天文现象,纷纷揣测着这是不是上天的启示。
有官员就此想到杨恽,便上书给宣帝:“皇上啊,杨恽这人没口德,先前您给了他点教训,但他依然执迷不悟,在家里面过着奢侈享乐的日子。您说这日食,是不是他言行失德导致的?”
宣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人重新把杨恽抓起来,还从他的家中搜出了这封信。宣帝看完后,勃然大怒:“你既然看不起朝廷,看不起朕,拿皇权不当回事,那朕就让你知道知道朕身为天子的厉害!”
在公元前45年,杨恽被处以腰斩,而跟他有牵扯的亲戚、好友都一一被害,宣帝时期的这个案件,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中文字狱的先河。
阿龙辞典 《史记》重见天日
杨恽的母亲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自幼聪颖好学,母亲就把家里珍藏的《史记》拿出来给他阅读。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成年之后,还把它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总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在被封平通侯时,杨恽就上书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史记》得以公开发行,天下人都可以读到这部伟大的史著了。
会说话很重要
说真话是种美德,但说真话时,也要讲究技巧,把话说得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些。唐太宗时期,大臣魏征曾向他谏言几百次,最后不仅没有落得身死,反而寿终正寝,赢得了上司的尊敬。这其中虽然有太宗贤明的原因,但也不乏魏征在谏言时有技巧。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太宗很伤心,为了能天天看到老婆的坟墓,就让人在宫中修了高楼,邀请群臣陪他一起观望,魏征站在高楼上,直说自己看不到。太宗着急了,便指给他看。魏征才状似恍然大悟地说:“您是让我看皇后的陵墓啊,我还以为您是让我看您老爸的呢,难怪我没看见。”太宗听后,羞愧不已,明白这个家伙是在告诫自己不要只想着老婆,而对老爸不上心,于是命人拆了高楼。
9、 乱我汉家,太子也
杨恽的人缘虽然不好可他因为乱说话,而被宣帝关进大牢的时候,也是有人为他求情的,这个人就是太子刘。
刘作为一个皇子,自幼所受的精英教育自然不用多说,而他本人更是对儒家思想情有独钟。这一次,他看自己的老爸因为官员说错话,就要将其处死,便有意见了。当时,父子两人好不容易凑在一起吃饭,刘便在旁边唉声叹气:“老爸啊,您不觉得朝中的官员中,有很多都是不讲情面的酷吏吗?我觉得,咱是不是应该多用点读儒家经典的人?”
宣帝顿时拍案而起,骂道:“你这个不孝子,跟在朕身边这么多年是白跟了!我们大汉以法治国,儒家的仁义不过是个虚名罢了,只有以法治国才是立国之本,你懂不懂?”
刘看老爸发脾气,连忙唯唯诺诺地赔礼道歉。好半天,宣帝才长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意思是说,今后会打乱我大汉治国方针的人,恐怕就是我儿子了吧。
果然,宣帝没有说错,等到他去世,刘一上台,大汉的国势就来了个大逆转。公元前49年,元帝刚一登基,便向大臣们发布新思想方针:“以前朕的老祖宗们虽然嘴上说着要尊儒,可实际上儒家的知识分子并没得到重用。告诉你们,朕跟他们不一样,从今以后,法家什么的都统统靠边,朕只拜孔子一人,要大量起用儒家学者。”
皇帝一发话,下面的人都震惊了,官员们都道:“那咱们学法家,读老子还管什么用?分明就是没前途嘛。不行,为了赚钱养家、留名青史,咱一定要把儒家的东西恶补回来。”官员们如此,而还没当官的读书人更是疯狂。本来嘛,眼下儒学成了热门专业,以后出来好就业,反正都是一样的要读书,那换了谁会不读儒家的东西?!由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就叫嚣的尊儒终于得到了大跨步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