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要说张骞这十年可不是白待的,他虽然被困,但抓住一切机会了解地形。在逃跑过程中,他穿上胡服,说匈奴人的语言,借着熟悉地形的优势,躲过了对方的多次追捕,惊险地逃出了他们的地盘。
这十年中,大月氏因为受到外族的又一次侵略,便继续西移,搬到了咸海附近。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他们。他刚要开口结盟,大月氏那边便拒绝道:“我们的百姓已经打了太多仗,现在好不容易能在这里安定下来,谁还愿意打打杀杀呢?况且如果和大汉共同对付匈奴的话,匈奴要反过来咬我们一口,大汉鞭长莫及,恐怕也救不了我们。”
张骞见一次劝说不成,就留下来,准备长期抗战。反正自己在匈奴已经耽误了十年的时间,一两天哪还在话下。于是,他一边留下来给大月氏的领导们做思想工作,一边四处走访,将这一带摸了个门儿清。一年多以后,他把附近地区都走访完了,大月氏的领导们还是不愿出兵,他只好带着手下,动身回国。
阿龙记事贴
丝绸之路
对张骞出使西域,史书的评价是“凿空”。自张骞之后,那条通往西域的政治、军事路线成了商人和平来往的道路,千百年不绝,史称“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路,中国输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域)的胡(黄)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等。伴随这些的还有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汉”的意义随之得到提升,成为一个古老民族的称呼传遍了世界。所以要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坚船利炮还管用。
第13章 光荣年代(3)
为了避开匈奴人的追捕,张骞特意绕道而行。但当他走到羌人的地盘时,匈奴的铁骑再次出现,在发现张骞后,二话不说地又把他抓起来。张骞很郁闷,叹道:“都怪自己没有关注国际时事,难怪会被扣留。现在羌人的地方被匈奴占领,压根儿没有汉朝的大使馆,看来这次逃跑又得靠自己了。”
一年多以后,当时的单于老大去世,匈奴内部为了夺取政权,争斗不休。已经有了丰富的逃跑经验的张骞自然不会放过机会。这次,他更是“嚣张”,卷起铺盖,带上老婆孩子直奔长安而去。公元前126年离开故国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张骞,终于回到长安城,见到了汉武帝。
武帝很兴奋,他一直以为这个志愿者不是死了就是投降叛国了,没想到他还能再回来。结盟虽然没有成功,但张骞把这十几年来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一一详述,官员们大为惊叹,武帝更是嚷嚷着要尽快拿下匈奴,好跟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张骞的回归给汉朝上下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坚信,只要消灭了匈奴,等待他们的就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之后,因为熟悉地理环境,张骞又几次随军出征,跟随卫青等人抗击匈奴。
他一生中共出使过西域两次,为汉朝之后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那以后,中国的影响力开始走出国门。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骞的西域之行实在是辛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怎么吃、从哪儿下手,这些显然没人教,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但作为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人,无论后来者怎样杰出,人们都不会忘了领头羊。正如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过程虽然艰辛,结局难免不尽如人意,但千百年之后,能被人们牢牢记住的开拓者,舍他其谁?
7、 飞将军李广
诗人王维曾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作为武帝时期的当红大将,在战场上百战百胜;相较而言,李广的仗没少打,却没能立下战功。由此看来,“职场”上的事风云变幻,谁都说不准啊。
公元前129年,卫青在奇袭龙城中一战成名,而跟他同时出征的李广却没这么幸运。当时,他是汉军中最有声望的将领,匈奴人为了夺取胜利,便将主力集中起来攻打他。
李广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还因为没来得及逃跑,被匈奴人抓住。羞愤之情自然是不用说,本来自己一直都被匈奴视为头号公敌,现在竟成了这些家伙的阶下囚。他虽无地自容,却清楚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保命才最要紧。
因此,当匈奴兵走到半路上时,李广索性装死。对方不明所以,便对他放松了戒备。就在这时,他看见不远处有个匈奴小孩儿骑着马。李广灵机一动,翻身一跃,飞快地冲上去。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把那小孩儿推下马,夺了对方的弓箭,又纵身上马,扬鞭而去。
匈奴人站在原地,好半天才反应过来,都不由得抹把汗赞道:“李广老是老了,可是动作还是这么快啊,跟飞人似的。”从这以后,匈奴人都称呼他为“飞将军李广”。
这个外号的由来让李广感到憋屈,从这之后,武帝就渐渐不拿他当回事了。尽管现在不受待见,但李广年轻时却曾受过文帝的青睐。有一次,文帝组织朝中的官员去上林苑打猎。大家都兴奋地拿着弓箭找目标,射杀的不是鹿就是羊,尽是些温顺无害的动物。
李广在一旁见了,嗤之以鼻:“一个个的都是找弱者下手,简直胜之不武。真正有本事的人,应该跟强者对战,就算输也输得体面。”想到这儿,他便决定找只猛兽。
这十年中,大月氏因为受到外族的又一次侵略,便继续西移,搬到了咸海附近。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他们。他刚要开口结盟,大月氏那边便拒绝道:“我们的百姓已经打了太多仗,现在好不容易能在这里安定下来,谁还愿意打打杀杀呢?况且如果和大汉共同对付匈奴的话,匈奴要反过来咬我们一口,大汉鞭长莫及,恐怕也救不了我们。”
张骞见一次劝说不成,就留下来,准备长期抗战。反正自己在匈奴已经耽误了十年的时间,一两天哪还在话下。于是,他一边留下来给大月氏的领导们做思想工作,一边四处走访,将这一带摸了个门儿清。一年多以后,他把附近地区都走访完了,大月氏的领导们还是不愿出兵,他只好带着手下,动身回国。
阿龙记事贴
丝绸之路
对张骞出使西域,史书的评价是“凿空”。自张骞之后,那条通往西域的政治、军事路线成了商人和平来往的道路,千百年不绝,史称“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路,中国输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域)的胡(黄)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等。伴随这些的还有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来往,“汉”的意义随之得到提升,成为一个古老民族的称呼传遍了世界。所以要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坚船利炮还管用。
第13章 光荣年代(3)
为了避开匈奴人的追捕,张骞特意绕道而行。但当他走到羌人的地盘时,匈奴的铁骑再次出现,在发现张骞后,二话不说地又把他抓起来。张骞很郁闷,叹道:“都怪自己没有关注国际时事,难怪会被扣留。现在羌人的地方被匈奴占领,压根儿没有汉朝的大使馆,看来这次逃跑又得靠自己了。”
一年多以后,当时的单于老大去世,匈奴内部为了夺取政权,争斗不休。已经有了丰富的逃跑经验的张骞自然不会放过机会。这次,他更是“嚣张”,卷起铺盖,带上老婆孩子直奔长安而去。公元前126年离开故国长达十三年之久的张骞,终于回到长安城,见到了汉武帝。
武帝很兴奋,他一直以为这个志愿者不是死了就是投降叛国了,没想到他还能再回来。结盟虽然没有成功,但张骞把这十几年来在西域的所见所闻一一详述,官员们大为惊叹,武帝更是嚷嚷着要尽快拿下匈奴,好跟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张骞的回归给汉朝上下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们坚信,只要消灭了匈奴,等待他们的就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之后,因为熟悉地理环境,张骞又几次随军出征,跟随卫青等人抗击匈奴。
他一生中共出使过西域两次,为汉朝之后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从那以后,中国的影响力开始走出国门。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张骞的西域之行实在是辛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怎么吃、从哪儿下手,这些显然没人教,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但作为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人,无论后来者怎样杰出,人们都不会忘了领头羊。正如张骞,出使西域的成功过程虽然艰辛,结局难免不尽如人意,但千百年之后,能被人们牢牢记住的开拓者,舍他其谁?
7、 飞将军李广
诗人王维曾在他的诗中这样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作为武帝时期的当红大将,在战场上百战百胜;相较而言,李广的仗没少打,却没能立下战功。由此看来,“职场”上的事风云变幻,谁都说不准啊。
公元前129年,卫青在奇袭龙城中一战成名,而跟他同时出征的李广却没这么幸运。当时,他是汉军中最有声望的将领,匈奴人为了夺取胜利,便将主力集中起来攻打他。
李广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还因为没来得及逃跑,被匈奴人抓住。羞愤之情自然是不用说,本来自己一直都被匈奴视为头号公敌,现在竟成了这些家伙的阶下囚。他虽无地自容,却清楚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保命才最要紧。
因此,当匈奴兵走到半路上时,李广索性装死。对方不明所以,便对他放松了戒备。就在这时,他看见不远处有个匈奴小孩儿骑着马。李广灵机一动,翻身一跃,飞快地冲上去。众人还没反应过来,他就把那小孩儿推下马,夺了对方的弓箭,又纵身上马,扬鞭而去。
匈奴人站在原地,好半天才反应过来,都不由得抹把汗赞道:“李广老是老了,可是动作还是这么快啊,跟飞人似的。”从这以后,匈奴人都称呼他为“飞将军李广”。
这个外号的由来让李广感到憋屈,从这之后,武帝就渐渐不拿他当回事了。尽管现在不受待见,但李广年轻时却曾受过文帝的青睐。有一次,文帝组织朝中的官员去上林苑打猎。大家都兴奋地拿着弓箭找目标,射杀的不是鹿就是羊,尽是些温顺无害的动物。
李广在一旁见了,嗤之以鼻:“一个个的都是找弱者下手,简直胜之不武。真正有本事的人,应该跟强者对战,就算输也输得体面。”想到这儿,他便决定找只猛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