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犹如天意注定,1894年必将是个不平静的年份,就在朝鲜国内东学道起义军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海对岸的中国黄浦江边又发生了重大事变。3月28日下午2点钟时,上海美租界铁马路大桥北堍的日商东和洋行二楼一号房间内突然传出枪声,闻讯赶到的巡捕在房间内发现一具日本人的尸体,随即赶往吴淞口抓获了凶手。而后此案经租界移交给上海县进行审讯,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那位身中数枪毙命的日本人岩田三和实际是1885年政变失败后潜逃日本的朝鲜亲日派领袖金玉均,而凶手洪钟宇居然是朝鲜政府派出追杀的刺客。
“……金玉均是前为本国权臣,因在朝廷大逆不道,杀死几百人,我亲友也被他杀害,国王恨他有十年了。他逃在东洋,改名岩田周作。我与朋友前在东洋大阪,奉国王命,叫我们忠心下去,把金玉均杀死,以安王心……今我与他相遇来沪,他改名岩田三和,我今用六门响的手枪(可以装六颗子弹的左轮手枪)把他轰死,旋即走至吴淞,被巡捕追获的,手枪已掉弃在吴淞江内。我为国家大事起见,如将把他轰伤身死情形求电本国,自有回电来的。”[8](摘自洪钟宇口供)
根据朝鲜请求,金玉均的尸体以及刺客洪钟宇都被送还朝鲜。朝鲜政府将金玉均的尸体进行凌迟、暴尸,以示惩戒。看到亲日派领袖落得如此下场,日本国内出现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中国和朝鲜的举动是对日本的极大侮辱,日本政府所想得到的侵略中国、朝鲜的舆论空气已经渐渐成形。 开战(2)
与此同时,朝鲜东学道起义规模越来越大,前往镇压的朝鲜官军一败涂地。5月31日起义军攻占重镇全州,朝鲜举国震动。在中国驻朝特使袁世凯的积极主张下,6月3日,朝鲜政府正式请求清廷派兵帮助戡乱。光绪皇帝认为代属国平乱是宗主国义不容辞的责任,5日,谕令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军队入朝。日本等待多时的良机就此到来。
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原驻防在直隶(主要包括今天天津以及河北大部)周边的山海关、古北口、芦台、正定等地的淮军计2465人陆续渡海,在朝鲜牙山湾登陆。听闻中国军队就要到来,加上夏收农忙季节临近,东学道很快就退出全州,偃旗息鼓。初到朝鲜的中国军队,失去了对手,整天忙于怜恤孤苦,很有一番天朝上国天兵降临的做派,然而更大的变局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军队应邀进入朝鲜几天后,6月9日深夜由420人组成的日本先头军队在朝鲜仁川港登陆,不请自来,而且直接进据朝鲜京城汉城。紧接着,至16日,日本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率领的7000余人混成旅团全部到达朝鲜,并迅速占领汉城周边的所有要地以及仁川港,日本海军也以优势力量的舰只驻泊朝鲜,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兵力对比出现严重失衡。
至于突然出兵朝鲜的理由,日本曲解《天津条约》中“将来朝鲜国如有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出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的条文,称该条款赋予了日本同等的出兵权,日本派兵进入朝鲜是为了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安全。在亲日派领袖金玉均被凌迟示众后不久,日本军队突然大兵临境,引起中朝政府极度不安,立刻与日本展开旨在使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的谈判。
突然出兵,成功迈出争夺东亚战略要地第一步后,日本政府显然不会就此收手。应对中国提出的撤兵方案,日本反将一军,称朝鲜内政腐败,乱局未定,“若不从根本上改革其弊政,就绝不可能求得永远的安宁。目下若只采取各种姑息的办法,以弥缝一时,那我国政府在领土接近的邻邦情谊上,实在一天也不能安心。帝国政府非至真正获得此种安全,不论发生如何情况,也不能撤退目前驻在朝鲜的军队。”[9]随之日本抛出一个中、日两国联合改革朝鲜内政的议案,按照这一方案,只要朝鲜内政改革一天不成功,日本就将继续在朝鲜驻军,这种近似蛮横无理的要求无非就是为了霸占这块东亚大陆桥头堡。
面对日本的讹诈,清政府在外交谈判中并不让步,但没有估计到事态的严重程度,再加上清廷内部意见存在分歧,导致决策步步滞后。对驻扎在朝鲜已经处于弱势的清军,清政府既不增援以制衡日军,又不果断下令单方面撤军,陷日本于外交被动,反而抱着传统的宗藩关系不放,与虎谋皮,幻想以此说服日本,并寄极大希望于西方列强的从中调停。
开战(3)
看到外交讹诈无法使清政府就范,几年前就为此扩军备战的日本,决定挑起对中国的战争。深谙国际法的日本政府,为寻找开战的借口,7月3日单方面向朝鲜政府提交改革内政的纲领。威逼之下,朝鲜国王李熙被迫表态将进行内政改革。旋即,日本一面逼迫朝鲜接受日本制定的一揽子旨在全面控制朝鲜的具体改革计划,一面向中国发出不要干预朝鲜内政的威胁。
7月14日,收到日本声明“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的“外交绝交书”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事态之严重,15日召开军机处会议,命令李鸿章开始向朝鲜增派军队。17日,为了适应发动战争需要而建立的日本战时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决定向中国开战,并拟定了根据战局发展态势不同而做的三套应对方案。19日日本海军改为战时体制,编组成联合舰队。20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在22日前与中国断交、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
“……金玉均是前为本国权臣,因在朝廷大逆不道,杀死几百人,我亲友也被他杀害,国王恨他有十年了。他逃在东洋,改名岩田周作。我与朋友前在东洋大阪,奉国王命,叫我们忠心下去,把金玉均杀死,以安王心……今我与他相遇来沪,他改名岩田三和,我今用六门响的手枪(可以装六颗子弹的左轮手枪)把他轰死,旋即走至吴淞,被巡捕追获的,手枪已掉弃在吴淞江内。我为国家大事起见,如将把他轰伤身死情形求电本国,自有回电来的。”[8](摘自洪钟宇口供)
根据朝鲜请求,金玉均的尸体以及刺客洪钟宇都被送还朝鲜。朝鲜政府将金玉均的尸体进行凌迟、暴尸,以示惩戒。看到亲日派领袖落得如此下场,日本国内出现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中国和朝鲜的举动是对日本的极大侮辱,日本政府所想得到的侵略中国、朝鲜的舆论空气已经渐渐成形。 开战(2)
与此同时,朝鲜东学道起义规模越来越大,前往镇压的朝鲜官军一败涂地。5月31日起义军攻占重镇全州,朝鲜举国震动。在中国驻朝特使袁世凯的积极主张下,6月3日,朝鲜政府正式请求清廷派兵帮助戡乱。光绪皇帝认为代属国平乱是宗主国义不容辞的责任,5日,谕令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军队入朝。日本等待多时的良机就此到来。
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原驻防在直隶(主要包括今天天津以及河北大部)周边的山海关、古北口、芦台、正定等地的淮军计2465人陆续渡海,在朝鲜牙山湾登陆。听闻中国军队就要到来,加上夏收农忙季节临近,东学道很快就退出全州,偃旗息鼓。初到朝鲜的中国军队,失去了对手,整天忙于怜恤孤苦,很有一番天朝上国天兵降临的做派,然而更大的变局就此开始。
就在中国军队应邀进入朝鲜几天后,6月9日深夜由420人组成的日本先头军队在朝鲜仁川港登陆,不请自来,而且直接进据朝鲜京城汉城。紧接着,至16日,日本第五师团第九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率领的7000余人混成旅团全部到达朝鲜,并迅速占领汉城周边的所有要地以及仁川港,日本海军也以优势力量的舰只驻泊朝鲜,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兵力对比出现严重失衡。
至于突然出兵朝鲜的理由,日本曲解《天津条约》中“将来朝鲜国如有重大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出兵,应先互行文知照”的条文,称该条款赋予了日本同等的出兵权,日本派兵进入朝鲜是为了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安全。在亲日派领袖金玉均被凌迟示众后不久,日本军队突然大兵临境,引起中朝政府极度不安,立刻与日本展开旨在使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的谈判。
突然出兵,成功迈出争夺东亚战略要地第一步后,日本政府显然不会就此收手。应对中国提出的撤兵方案,日本反将一军,称朝鲜内政腐败,乱局未定,“若不从根本上改革其弊政,就绝不可能求得永远的安宁。目下若只采取各种姑息的办法,以弥缝一时,那我国政府在领土接近的邻邦情谊上,实在一天也不能安心。帝国政府非至真正获得此种安全,不论发生如何情况,也不能撤退目前驻在朝鲜的军队。”[9]随之日本抛出一个中、日两国联合改革朝鲜内政的议案,按照这一方案,只要朝鲜内政改革一天不成功,日本就将继续在朝鲜驻军,这种近似蛮横无理的要求无非就是为了霸占这块东亚大陆桥头堡。
面对日本的讹诈,清政府在外交谈判中并不让步,但没有估计到事态的严重程度,再加上清廷内部意见存在分歧,导致决策步步滞后。对驻扎在朝鲜已经处于弱势的清军,清政府既不增援以制衡日军,又不果断下令单方面撤军,陷日本于外交被动,反而抱着传统的宗藩关系不放,与虎谋皮,幻想以此说服日本,并寄极大希望于西方列强的从中调停。
开战(3)
看到外交讹诈无法使清政府就范,几年前就为此扩军备战的日本,决定挑起对中国的战争。深谙国际法的日本政府,为寻找开战的借口,7月3日单方面向朝鲜政府提交改革内政的纲领。威逼之下,朝鲜国王李熙被迫表态将进行内政改革。旋即,日本一面逼迫朝鲜接受日本制定的一揽子旨在全面控制朝鲜的具体改革计划,一面向中国发出不要干预朝鲜内政的威胁。
7月14日,收到日本声明“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的“外交绝交书”后,清政府开始意识到事态之严重,15日召开军机处会议,命令李鸿章开始向朝鲜增派军队。17日,为了适应发动战争需要而建立的日本战时大本营,召开第一次御前会议,决定向中国开战,并拟定了根据战局发展态势不同而做的三套应对方案。19日日本海军改为战时体制,编组成联合舰队。20日,日本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在22日前与中国断交、驱逐在朝的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