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3章
非得打个很不合时宜与气氛的比方的话,黄公覆根本就是出来卖的,是为了新颖注意力的……公孙珣真信了他更好,说不定还能造点杀伤,而若不信,将自己这百八十斤扔在战场上,给主力与奇袭部队争取了时机那就更好不过。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公孙珣居然反过来将他骗到乌巢泽北,然后置之不理!
黄公覆真不怕死,实际上他来之前就有了决死之心,但让他绝望的是,自己赌上一切,预备好了牺牲掉一切,但到了最后关头却丧失了价值……或者说,此时此刻,这个死都不怕的孙氏大将,却居然一时惶恐至极,他现在极度害怕,等自己赶到真正的战场之后,是不是连参战都来不及了?
乌巢泽在官渡东北方,此时水浅,也就是一个带上泥泞地大约方圆十五六里的沼泽而已,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唯独济水从泽中心通过,一分南北,需要注意……所以一开始黄盖与曹操议定的方略还是很合理的,黄盖引三千兵诈降,先行到达乌巢泽北面的运粮通道上,曹操则率三万主力停在隔着一条河的乌巢泽东南角处,而曹仁则引兵坚守大营,同时暗中聚拢兵马在官渡战场的最东侧,以作接应。
若公孙珣信得过黄盖,诈降成功,同时又被黄盖欺骗向南,则曹操立即向北,来到济水南岸,看看能不能半渡而击,尽量配合黄盖取得一场小胜;
而若诈降成功,公孙珣却用兵谨慎,只愿意等候在乌巢泽北的预定埋伏场中,那曹操便会在到达济水后见不到部队时装作发现埋伏,即刻撤退,黄盖则生死有命,成败在天,任他施为;
至于若诈降失败,公孙珣上来便信不过黄盖,那便更不必多说了,黄公覆会干脆鸣鼓进军,以自杀式的袭击一死报孙氏父子的恩德,而曹操隔着一个乌巢泽便会果断后退!
在这个设想中,公孙珣和黄盖所在的乌巢泽东北角预定战场距离官渡前线,也就是曹仁处,大约是四十里。而曹操则位于二者之间,距离黄盖和设想中的公孙珣主力大约是十五里,但中间有一条严重迟滞骑兵进军的大河济水,距离曹仁则是二十五里……这是一个安全距离,完全可以抢在公孙军的骑兵渡河赶上之前,在大营侧前方得到越过官渡战场东侧边界阴沟的曹仁支援,汇集大军,再缓缓从容归营。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公孙珣和他的主力根本没有出现在济水以北……而是直接出营向东,出现在了济水以南!
或者直说吧,中午时分,曹操刚刚引三万主力在乌巢泽东南角停下稍驻,准备等待黄盖讯息,还没喘息一刻钟呢,正西面便烟尘大起,地面也震颤一时,俨然有无数骑兵,尽数往此处而来!
说白了,公孙珣不知道该不该信黄盖,也不想猜度这一战背后有什么别的玄机,而且已然决心了结这场旷日持久战事的他,同样不想在别人预定的战场上作战,更不想借着所谓历史知识搞什么战场投机——所以,其人按照贾诩与荀攸的军事建议,甭管黄盖是否诈降,曹操是否设谋于他,忽然率主力骑兵,直接从乌巢泽南面出击,以求截断曹军主力退路,这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由于乌桓、匈奴、鲜卑骑兵一时难以补充的缘故,那一战后,燕军大营只剩下大约三万五千骑兵的建制,此时却是于早饭后便倾巢而出,轻易越过已经部分干涸的阴沟渠,来到阴沟东岸的密林地区埋伏。等到曹军来到战场之后,探知了军情的燕军骑兵便再度全军尽出,沿着乌巢泽南岸直扑向东。而数万骑兵甫一越过阴沟东面的树林遮蔽区、来到在平原之上,便远远望见了停驻泽畔的曹军大阵。
平原之上无遮无蔽,燕军骑兵铺天盖地,大股来袭,曹孟德自然也看的清楚,却是三分惊三分怒,然后居然还有三分喜——惊的自然是燕军出奇,居然在此处相侯;怒的自然是燕军明明部队数量并不占优,却仗着骑兵锋利不把自己最精锐的三万步卒放在眼里,反而直接冲来;至于喜,自然是因为公孙珣既然出此奇策,那俨然全军骑兵都可能在此,继而从战略上而言,他为孙策牵扯援兵,或者说做疑兵的大方略,也算是从某种层面上完成了。
平原之上,步兵对骑兵,肯定是要走的,但一定要有策略的走。而且说实话,曹孟德此番对自己全身而退还是很有自信。
这是因为此番出击的三万步卒,俱为南军精锐,甲士极多,名将骁士充斥全军,组织性极高;而且,那场血战之后,彻底丢失了大股成建制骑兵的南军,为了应对燕军骑兵,也是多有准备的,大盾、长矛、弓弩,此番三万大军尽是针对骑兵的装备。
如此准备,未必不能且战且退,成功交替掩护后撤。
而等到稍微后退十几里,靠近官渡大营时,到时候天一黑,带着轮子的砲车隔着阴沟掩护,外加官渡战场那种刺猬窝,怎么样都好说!
不过,在这之前,一定要稳住阵型!
实际上,这些想法虽然复杂,但却早在曹孟德心中有所推演,此时一念既起,其人便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八营,各自结阵自保,却又要求从整体上保持有序,互相遮护。
哪八营?
刘备麾下大将周泰引三千丹阳兵;
文聘引五千江夏兵;
李通引五千汝南兵;
陈武引三千庐江玄甲;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公孙珣居然反过来将他骗到乌巢泽北,然后置之不理!
黄公覆真不怕死,实际上他来之前就有了决死之心,但让他绝望的是,自己赌上一切,预备好了牺牲掉一切,但到了最后关头却丧失了价值……或者说,此时此刻,这个死都不怕的孙氏大将,却居然一时惶恐至极,他现在极度害怕,等自己赶到真正的战场之后,是不是连参战都来不及了?
乌巢泽在官渡东北方,此时水浅,也就是一个带上泥泞地大约方圆十五六里的沼泽而已,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唯独济水从泽中心通过,一分南北,需要注意……所以一开始黄盖与曹操议定的方略还是很合理的,黄盖引三千兵诈降,先行到达乌巢泽北面的运粮通道上,曹操则率三万主力停在隔着一条河的乌巢泽东南角处,而曹仁则引兵坚守大营,同时暗中聚拢兵马在官渡战场的最东侧,以作接应。
若公孙珣信得过黄盖,诈降成功,同时又被黄盖欺骗向南,则曹操立即向北,来到济水南岸,看看能不能半渡而击,尽量配合黄盖取得一场小胜;
而若诈降成功,公孙珣却用兵谨慎,只愿意等候在乌巢泽北的预定埋伏场中,那曹操便会在到达济水后见不到部队时装作发现埋伏,即刻撤退,黄盖则生死有命,成败在天,任他施为;
至于若诈降失败,公孙珣上来便信不过黄盖,那便更不必多说了,黄公覆会干脆鸣鼓进军,以自杀式的袭击一死报孙氏父子的恩德,而曹操隔着一个乌巢泽便会果断后退!
在这个设想中,公孙珣和黄盖所在的乌巢泽东北角预定战场距离官渡前线,也就是曹仁处,大约是四十里。而曹操则位于二者之间,距离黄盖和设想中的公孙珣主力大约是十五里,但中间有一条严重迟滞骑兵进军的大河济水,距离曹仁则是二十五里……这是一个安全距离,完全可以抢在公孙军的骑兵渡河赶上之前,在大营侧前方得到越过官渡战场东侧边界阴沟的曹仁支援,汇集大军,再缓缓从容归营。
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公孙珣和他的主力根本没有出现在济水以北……而是直接出营向东,出现在了济水以南!
或者直说吧,中午时分,曹操刚刚引三万主力在乌巢泽东南角停下稍驻,准备等待黄盖讯息,还没喘息一刻钟呢,正西面便烟尘大起,地面也震颤一时,俨然有无数骑兵,尽数往此处而来!
说白了,公孙珣不知道该不该信黄盖,也不想猜度这一战背后有什么别的玄机,而且已然决心了结这场旷日持久战事的他,同样不想在别人预定的战场上作战,更不想借着所谓历史知识搞什么战场投机——所以,其人按照贾诩与荀攸的军事建议,甭管黄盖是否诈降,曹操是否设谋于他,忽然率主力骑兵,直接从乌巢泽南面出击,以求截断曹军主力退路,这才是真正的‘万全之策’!
由于乌桓、匈奴、鲜卑骑兵一时难以补充的缘故,那一战后,燕军大营只剩下大约三万五千骑兵的建制,此时却是于早饭后便倾巢而出,轻易越过已经部分干涸的阴沟渠,来到阴沟东岸的密林地区埋伏。等到曹军来到战场之后,探知了军情的燕军骑兵便再度全军尽出,沿着乌巢泽南岸直扑向东。而数万骑兵甫一越过阴沟东面的树林遮蔽区、来到在平原之上,便远远望见了停驻泽畔的曹军大阵。
平原之上无遮无蔽,燕军骑兵铺天盖地,大股来袭,曹孟德自然也看的清楚,却是三分惊三分怒,然后居然还有三分喜——惊的自然是燕军出奇,居然在此处相侯;怒的自然是燕军明明部队数量并不占优,却仗着骑兵锋利不把自己最精锐的三万步卒放在眼里,反而直接冲来;至于喜,自然是因为公孙珣既然出此奇策,那俨然全军骑兵都可能在此,继而从战略上而言,他为孙策牵扯援兵,或者说做疑兵的大方略,也算是从某种层面上完成了。
平原之上,步兵对骑兵,肯定是要走的,但一定要有策略的走。而且说实话,曹孟德此番对自己全身而退还是很有自信。
这是因为此番出击的三万步卒,俱为南军精锐,甲士极多,名将骁士充斥全军,组织性极高;而且,那场血战之后,彻底丢失了大股成建制骑兵的南军,为了应对燕军骑兵,也是多有准备的,大盾、长矛、弓弩,此番三万大军尽是针对骑兵的装备。
如此准备,未必不能且战且退,成功交替掩护后撤。
而等到稍微后退十几里,靠近官渡大营时,到时候天一黑,带着轮子的砲车隔着阴沟掩护,外加官渡战场那种刺猬窝,怎么样都好说!
不过,在这之前,一定要稳住阵型!
实际上,这些想法虽然复杂,但却早在曹孟德心中有所推演,此时一念既起,其人便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八营,各自结阵自保,却又要求从整体上保持有序,互相遮护。
哪八营?
刘备麾下大将周泰引三千丹阳兵;
文聘引五千江夏兵;
李通引五千汝南兵;
陈武引三千庐江玄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