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1章
但是,事到如今,这个事情已经没有了意义,人家梅夫人已经用性命证明了她本人的清白,还有什么可说可想的?
便是公孙珣也只能在心里念叨一句,绝不可以小觑人心,然后稍作感慨,就此打住……因为就此打住,无论生人死人,对谁都好!
冬日的陇上积雪深厚,听完详细汇报的卫将军公孙珣先是独自在帐中静思许久,连鹿肉汤都结冰了,方才又召来贾诩、戏忠二人稍作商议。
贾、戏二人此时早已经从公孙珣打发过去的信使处得知了事情首尾,此时倒是早有准备,于是君臣三人甫一见面便进入了正题。
“长安事情已了。”随着执勤义从取走汤碗,坐在帐中榻上的公孙珣开宗明义。“当即刻回军。”
“不错。”戏忠立即点头应声,稍显急切。“主公此番再入长安须有大军相随,所以再着急、路再难走,也要引兵而归,而且要大张旗鼓……依臣看,不妨趁着冬日农闲沿途召集雍凉之众,尤其是凉州新附之人,一并带入长安。届时,一面可以借凉州大胜与雍凉兵威压制长安公卿,一面又可以反过来以长安之势震慑凉州之众,堪称一举两得。”
“可行!”公孙珣干脆答应。
“既然要引大军归长安,那恐怕还需不少时间,是不是可以提前在长安那边做一些调整,以定人心?”贾诩忽然提出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这是自然。”公孙珣也没有任何含糊的意思。“你们也该知道当日的详细事物了……我欲以长安令韩锐为武都太守,以京兆尹韩玄为北地太守,以冯芳为京兆尹,以赵平为卫尉暂统虎贲军,同时以失职为名公开免去后将军公孙瓒的长安治安大权,罢免他的卫尉一职,并‘建议’由光禄大夫黄琬暂领尚书事,同时主持刘伯安的葬礼。”
话很短,信息量很大,而贾文和和戏志才对视一眼后,首先是立即颔首表态,却都没有开口说话。
话说,公孙珣这几个针对长安的人事调整还是很鲜明的,目的也很明确:
譬如说,韩锐的越级提拔明显是赏功。
毕竟嘛,计策归计策,目的归目的,这个昔日共学于卢植门下的老同学作为一个不知情之人,在‘政变’中究展示出了其人极为突出的忠诚与魄力,所以必须要有所表示。
相对应的,京兆尹韩玄转任则是罚过。
理由跟前者一样,唯独这个昔日在河内投入门下的故吏,中护军韩浩的同族,在此次长安变乱中未免显得太过软弱,且身为京兆尹,其人对此番事件是有责任的,所以也必须要有所惩戒。
而一升一降之间,公孙珣对长安天子出奔一事的基本态度也就彰显无疑了——天子此行是错的,否则当日奋力阻拦的韩锐如何能越急提拔呢?而阻拦不利的韩玄又如何会被直接降职为穷郡太守呢?
所以,大家放开批判天子就对了!
除此之外,‘建议’黄琬代替刘虞并主持葬礼,以及罢免公孙瓒,则毫无疑问是在安抚人心,也是在告诉大家他不会撕破面皮,让大家难做,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有流血事件的。
至于最后又让冯芳和赵平这两个身份特殊之人接手长安军政大局,加上之前对二韩的一赏一罚,想来也足以避免极个别蠢货再产生误判了,同时也好让一些人利用公孙珣引兵归长安的这段空窗期做好准备。
没错,公孙珣就是在**裸的表示,他不可能放弃权力——天子在的时候,他没有放权,天子走了,他更不会放权!
而冯芳和赵平这两个人,作为公孙珣的便宜小舅子和便宜岳父,此时掌握长安军政,象征意义则远大于实际意义。
至于贾诩和戏忠没有开口,其实就是顾虑在公孙瓒、冯芳、赵平这三人身上,他们二人一个老谋深算,不愿置喙;一个忠心耿耿,不以为意。
“既然要撤兵。”公孙珣见到两位军师都无异议,便干脆往下进行了,却又一时蹙眉为难。“汉中就得放下了……武都谁来驻守?”
贾诩和戏忠也同时蹙眉。
没办法,公孙珣太缺步兵统帅了!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个必然而然的问题,辽西起家,河北为重,兼握关中……将领多擅骑兵本属寻常!然而,武都这里面对着汉中和巴蜀,哪里是骑兵用武之地?实际上,这也是公孙珣不愿意在汉中进行军事冒险的缘故……骑兵战力大大折扣,一个不小心就要陇下翻船的。
至于公孙珣麾下几名少有的步兵大将,高顺、张颌、徐晃,都是要预备着中原方向大事的,反而更不舍得放在此处空耗了,偏偏又不好不留大将驻守!
“那就子龙吧!”公孙珣思索半日,也只能如此安排了。“其人新立大功,正好有所任命;而且其人任劳任怨,也不会因为一时闲置而心生怨气。让他以冠军将军的名义屯驻武都,兼领陇上诸多要道……”
言至此处,公孙珣不免觉得可惜:“其实,若是汉中能下,则在陇南武都、汉中一带设一将军,北可震凉州,南可压巴蜀,必要时还可以顺沔水东进南阳、襄阳,所谓进退得当,必要时亦可为奇兵。结果此番却要半途而废。”
“本就是个幌子,主公不必在意。”戏忠不免上前劝道。“长安才是咱们此次西行的主要目的,彼时商议,必要时便是西凉事也可以稍作放弃,何况是汉中?”
便是公孙珣也只能在心里念叨一句,绝不可以小觑人心,然后稍作感慨,就此打住……因为就此打住,无论生人死人,对谁都好!
冬日的陇上积雪深厚,听完详细汇报的卫将军公孙珣先是独自在帐中静思许久,连鹿肉汤都结冰了,方才又召来贾诩、戏忠二人稍作商议。
贾、戏二人此时早已经从公孙珣打发过去的信使处得知了事情首尾,此时倒是早有准备,于是君臣三人甫一见面便进入了正题。
“长安事情已了。”随着执勤义从取走汤碗,坐在帐中榻上的公孙珣开宗明义。“当即刻回军。”
“不错。”戏忠立即点头应声,稍显急切。“主公此番再入长安须有大军相随,所以再着急、路再难走,也要引兵而归,而且要大张旗鼓……依臣看,不妨趁着冬日农闲沿途召集雍凉之众,尤其是凉州新附之人,一并带入长安。届时,一面可以借凉州大胜与雍凉兵威压制长安公卿,一面又可以反过来以长安之势震慑凉州之众,堪称一举两得。”
“可行!”公孙珣干脆答应。
“既然要引大军归长安,那恐怕还需不少时间,是不是可以提前在长安那边做一些调整,以定人心?”贾诩忽然提出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
“这是自然。”公孙珣也没有任何含糊的意思。“你们也该知道当日的详细事物了……我欲以长安令韩锐为武都太守,以京兆尹韩玄为北地太守,以冯芳为京兆尹,以赵平为卫尉暂统虎贲军,同时以失职为名公开免去后将军公孙瓒的长安治安大权,罢免他的卫尉一职,并‘建议’由光禄大夫黄琬暂领尚书事,同时主持刘伯安的葬礼。”
话很短,信息量很大,而贾文和和戏志才对视一眼后,首先是立即颔首表态,却都没有开口说话。
话说,公孙珣这几个针对长安的人事调整还是很鲜明的,目的也很明确:
譬如说,韩锐的越级提拔明显是赏功。
毕竟嘛,计策归计策,目的归目的,这个昔日共学于卢植门下的老同学作为一个不知情之人,在‘政变’中究展示出了其人极为突出的忠诚与魄力,所以必须要有所表示。
相对应的,京兆尹韩玄转任则是罚过。
理由跟前者一样,唯独这个昔日在河内投入门下的故吏,中护军韩浩的同族,在此次长安变乱中未免显得太过软弱,且身为京兆尹,其人对此番事件是有责任的,所以也必须要有所惩戒。
而一升一降之间,公孙珣对长安天子出奔一事的基本态度也就彰显无疑了——天子此行是错的,否则当日奋力阻拦的韩锐如何能越急提拔呢?而阻拦不利的韩玄又如何会被直接降职为穷郡太守呢?
所以,大家放开批判天子就对了!
除此之外,‘建议’黄琬代替刘虞并主持葬礼,以及罢免公孙瓒,则毫无疑问是在安抚人心,也是在告诉大家他不会撕破面皮,让大家难做,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有流血事件的。
至于最后又让冯芳和赵平这两个身份特殊之人接手长安军政大局,加上之前对二韩的一赏一罚,想来也足以避免极个别蠢货再产生误判了,同时也好让一些人利用公孙珣引兵归长安的这段空窗期做好准备。
没错,公孙珣就是在**裸的表示,他不可能放弃权力——天子在的时候,他没有放权,天子走了,他更不会放权!
而冯芳和赵平这两个人,作为公孙珣的便宜小舅子和便宜岳父,此时掌握长安军政,象征意义则远大于实际意义。
至于贾诩和戏忠没有开口,其实就是顾虑在公孙瓒、冯芳、赵平这三人身上,他们二人一个老谋深算,不愿置喙;一个忠心耿耿,不以为意。
“既然要撤兵。”公孙珣见到两位军师都无异议,便干脆往下进行了,却又一时蹙眉为难。“汉中就得放下了……武都谁来驻守?”
贾诩和戏忠也同时蹙眉。
没办法,公孙珣太缺步兵统帅了!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个必然而然的问题,辽西起家,河北为重,兼握关中……将领多擅骑兵本属寻常!然而,武都这里面对着汉中和巴蜀,哪里是骑兵用武之地?实际上,这也是公孙珣不愿意在汉中进行军事冒险的缘故……骑兵战力大大折扣,一个不小心就要陇下翻船的。
至于公孙珣麾下几名少有的步兵大将,高顺、张颌、徐晃,都是要预备着中原方向大事的,反而更不舍得放在此处空耗了,偏偏又不好不留大将驻守!
“那就子龙吧!”公孙珣思索半日,也只能如此安排了。“其人新立大功,正好有所任命;而且其人任劳任怨,也不会因为一时闲置而心生怨气。让他以冠军将军的名义屯驻武都,兼领陇上诸多要道……”
言至此处,公孙珣不免觉得可惜:“其实,若是汉中能下,则在陇南武都、汉中一带设一将军,北可震凉州,南可压巴蜀,必要时还可以顺沔水东进南阳、襄阳,所谓进退得当,必要时亦可为奇兵。结果此番却要半途而废。”
“本就是个幌子,主公不必在意。”戏忠不免上前劝道。“长安才是咱们此次西行的主要目的,彼时商议,必要时便是西凉事也可以稍作放弃,何况是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