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6章
“回禀明公。”贾诩正色而答。“在华阴时,咱们所论的乃是全盘大局,而今日咱们所言的乃是一时应对之举,两论其实并不抵触……此时在长安城内从严、从速、从广,就是为了往后能找到借口放松于城内,以成大事;而此时稍微对西凉行缓兵之计,正是为了真正出兵时出其不意,形成泰山压顶之势,然后一举而定!”
“文和细细说来。”
公孙珣心中愈有所动,便示意贾文和继续,而董昭和戏忠却也不由微微挑眉,俨然也是有所醒悟,唯独王修从头到尾依旧蹙眉如故……但其人肯定不是因为不懂而如此严肃了。
“至于为何请明公如此,其实乃是在下以为,不应该让长安与西凉两件事有太多纠葛……毕竟,长安和西凉,一为政争,一为军争,让他们有所牵扯,必然会无端生事,尤其是凉州那边,事关数万将士生死,一州黎庶平安,焉能让彼处大局为区区一些朝堂诡计所乱?而且还只是表层的一些诡计,未涉根本。”贾文和娓娓道来。“但现在的问题是,王子师此番树上开花之策背后,一层主要倚仗便是要以长安政局来联动西凉,而若想要切断此番连接,何妨反其道行之,以快刀斩乱麻,震慑一番?”
公孙珣缓缓颔首,心中已是完全认同贾诩的言语了:“文和这是欲擒故纵,欲纵故擒之策,正对王子师树上开花之计……志才和元常以为如何?”
“属下以为无妨。”戏忠即刻回应,而钟繇也俯身以对,俨然也是赞同。
话说,关中三驾马车,王、贾、钟是也。
其中,公孙珣虽然不怀疑王修的忠诚,甚至很肯定真到了万一之时,说不定只有王叔治能不顾一切慨然为他公孙珣赴难,但以这位的昔日元从的性格来看,其人注定难为这种阴谋诡计。
至于贾诩和钟繇就不同了,二人在长安这么多年,以前者对人心的把握,后者对朝廷内部的掌握,再加上天子、汉廷与公孙珣之间近乎于必然的对立性,这二人又怎么可能会对刘虞、王允,还有未央宫内部没有一些深入掌握和准备呢?
又或者是,受人之恩食人之禄,便要忠人之事,公孙珣给了贾诩一个降将那么大权责,将钟繇一个黄门侍郎提拔到今日御史中丞领雍州牧的地步……那留他们俩在这里是干嘛的?
最起码公孙珣这个集团的高层内部是心知肚明的——钟繇根本就是要负责监视汉廷,贾诩根本就是要负责解决这类麻烦。
实际上,这二人也确实没有停留在只是掌握情报的程度,他们很早便根据形势发展与邺城那边讨的戏忠一起论出了一系列针对汉庭的应对方案。
而公孙珣之前在华阴稍驻,劳军是一方面,但带着戏忠和贾诩、钟繇这俩人当面交流长安内部情报,彻底拍板决定具体方案却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当时所言,且不提最后目的,从方略角度来说,乃是要公孙珣兼并西凉的同时,在长安内部营造出宽松气氛,逼迫某些人采取行动……换言之,就是钓鱼执法,造成一个既定事实,然后公孙珣携大胜之威,回长安收拾局面,并展开进一步的巨大方略。
这样,既不会脏了公孙珣的手,也方便推波助澜。
不过,王允并非蠢货,其人自知所行之事其实胜机有限,所以上来便选择了树上开花之策,扔出一层又一层真真假假的消息,想混淆公孙珣视线,从而遮盖他的真实意图。
而贾诩此时的意思,其实并不在意王允脱出掌握,而是从一个凉州人的角度,从军国大计的角度,担忧继续放纵的话,一个不好会让某些在西凉拥有军事实力的蠢货误判形势,以至于凉州局势横生枝节,引发不必要的战争扩大化……毕竟嘛,战争才是最具破坏性的事物,也是最终决定命运的东西,如果为了一个王子师混淆视听的计策就多死那么多人,那就太不划算了!
尤其是现在这个局面,谁也不知道关中、西凉这些人,到底有几个蠢几个聪明,到底有几个是真忠汉有几个是假忠汉……所以真的没必要把指望放在他们身上。
“既如此,就让金旋、射坚、刘诞三人……哦,干脆还有皇甫郦、张昶,五个人一起出首,即刻去尚书台面谒刘伯安,指证三名外戚与王允勾结,说四人意图……”公孙珣说到一半,忽然卡住,非只如此,堂中仅有的五个人中一时间也有几人脸色变得极为精彩。
因为,公孙珣也好,他的这些心腹之人也罢,临到跟前,却居然不知道这四人犯了什么罪过。
总不能说,这四人立誓忠诚于天子,所以要杀他们吧?
又或者是,这四人试图让开始束发读书结婚,渐渐成年的天子从卫将军公孙珣手中夺取一定的政治权力,所以要杀他们吧?
这不可笑吗?
可若是不杀他们,又谈何从严处置呢?
政治斗争其实从内里而言没有谁有正义性,但是问题在于,从表面上来看,公孙珣此时的确又是处于道德劣势和程序劣势的。
“可以让这几人出首,指认四人图谋主公本身。”戏忠正色而对。“其实有些事情本身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主公不必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我当然心知肚明,也信他们有这个意思,这几个真真假假出首之人恐怕自己心里也明白,可从实际上而言,这不是毕竟没有把柄吗?”公孙珣若有所思。“总不能说他们腹诽心谤,以意念获罪吧?到时候人杀了,刘虞他们过来问我有什么凭据,我怎么答?莫须有嘛……莫须有何以服天下?”
“文和细细说来。”
公孙珣心中愈有所动,便示意贾文和继续,而董昭和戏忠却也不由微微挑眉,俨然也是有所醒悟,唯独王修从头到尾依旧蹙眉如故……但其人肯定不是因为不懂而如此严肃了。
“至于为何请明公如此,其实乃是在下以为,不应该让长安与西凉两件事有太多纠葛……毕竟,长安和西凉,一为政争,一为军争,让他们有所牵扯,必然会无端生事,尤其是凉州那边,事关数万将士生死,一州黎庶平安,焉能让彼处大局为区区一些朝堂诡计所乱?而且还只是表层的一些诡计,未涉根本。”贾文和娓娓道来。“但现在的问题是,王子师此番树上开花之策背后,一层主要倚仗便是要以长安政局来联动西凉,而若想要切断此番连接,何妨反其道行之,以快刀斩乱麻,震慑一番?”
公孙珣缓缓颔首,心中已是完全认同贾诩的言语了:“文和这是欲擒故纵,欲纵故擒之策,正对王子师树上开花之计……志才和元常以为如何?”
“属下以为无妨。”戏忠即刻回应,而钟繇也俯身以对,俨然也是赞同。
话说,关中三驾马车,王、贾、钟是也。
其中,公孙珣虽然不怀疑王修的忠诚,甚至很肯定真到了万一之时,说不定只有王叔治能不顾一切慨然为他公孙珣赴难,但以这位的昔日元从的性格来看,其人注定难为这种阴谋诡计。
至于贾诩和钟繇就不同了,二人在长安这么多年,以前者对人心的把握,后者对朝廷内部的掌握,再加上天子、汉廷与公孙珣之间近乎于必然的对立性,这二人又怎么可能会对刘虞、王允,还有未央宫内部没有一些深入掌握和准备呢?
又或者是,受人之恩食人之禄,便要忠人之事,公孙珣给了贾诩一个降将那么大权责,将钟繇一个黄门侍郎提拔到今日御史中丞领雍州牧的地步……那留他们俩在这里是干嘛的?
最起码公孙珣这个集团的高层内部是心知肚明的——钟繇根本就是要负责监视汉廷,贾诩根本就是要负责解决这类麻烦。
实际上,这二人也确实没有停留在只是掌握情报的程度,他们很早便根据形势发展与邺城那边讨的戏忠一起论出了一系列针对汉庭的应对方案。
而公孙珣之前在华阴稍驻,劳军是一方面,但带着戏忠和贾诩、钟繇这俩人当面交流长安内部情报,彻底拍板决定具体方案却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当时所言,且不提最后目的,从方略角度来说,乃是要公孙珣兼并西凉的同时,在长安内部营造出宽松气氛,逼迫某些人采取行动……换言之,就是钓鱼执法,造成一个既定事实,然后公孙珣携大胜之威,回长安收拾局面,并展开进一步的巨大方略。
这样,既不会脏了公孙珣的手,也方便推波助澜。
不过,王允并非蠢货,其人自知所行之事其实胜机有限,所以上来便选择了树上开花之策,扔出一层又一层真真假假的消息,想混淆公孙珣视线,从而遮盖他的真实意图。
而贾诩此时的意思,其实并不在意王允脱出掌握,而是从一个凉州人的角度,从军国大计的角度,担忧继续放纵的话,一个不好会让某些在西凉拥有军事实力的蠢货误判形势,以至于凉州局势横生枝节,引发不必要的战争扩大化……毕竟嘛,战争才是最具破坏性的事物,也是最终决定命运的东西,如果为了一个王子师混淆视听的计策就多死那么多人,那就太不划算了!
尤其是现在这个局面,谁也不知道关中、西凉这些人,到底有几个蠢几个聪明,到底有几个是真忠汉有几个是假忠汉……所以真的没必要把指望放在他们身上。
“既如此,就让金旋、射坚、刘诞三人……哦,干脆还有皇甫郦、张昶,五个人一起出首,即刻去尚书台面谒刘伯安,指证三名外戚与王允勾结,说四人意图……”公孙珣说到一半,忽然卡住,非只如此,堂中仅有的五个人中一时间也有几人脸色变得极为精彩。
因为,公孙珣也好,他的这些心腹之人也罢,临到跟前,却居然不知道这四人犯了什么罪过。
总不能说,这四人立誓忠诚于天子,所以要杀他们吧?
又或者是,这四人试图让开始束发读书结婚,渐渐成年的天子从卫将军公孙珣手中夺取一定的政治权力,所以要杀他们吧?
这不可笑吗?
可若是不杀他们,又谈何从严处置呢?
政治斗争其实从内里而言没有谁有正义性,但是问题在于,从表面上来看,公孙珣此时的确又是处于道德劣势和程序劣势的。
“可以让这几人出首,指认四人图谋主公本身。”戏忠正色而对。“其实有些事情本身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主公不必在意这些细枝末节。”
“我当然心知肚明,也信他们有这个意思,这几个真真假假出首之人恐怕自己心里也明白,可从实际上而言,这不是毕竟没有把柄吗?”公孙珣若有所思。“总不能说他们腹诽心谤,以意念获罪吧?到时候人杀了,刘虞他们过来问我有什么凭据,我怎么答?莫须有嘛……莫须有何以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