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章
陈宫也是不由感叹:“明公还是对前日季雍、崔琰一事心怀耿耿?”
“不错。”袁绍当即颔首。“前日之事,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有些过了,但身为车骑将军,统领三州十九郡国,天下四分有其一,又在军中当着众人的面发出如此军令,怎么可能更改?崔季珪明知不可为却又当面折我,他难道不知道,军事之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高祖路弃子女而传天下四百年,项王举世无敌却只能于史书中一睹风采,孰优孰劣?”
陈宫再度沉默。
“公台,我前日没有提前告诉你,不是要联合旧人刻意敲打你们这些地方上的人士,而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没打过真的大败仗,不懂什么叫做生死攸关,不懂得什么叫生死荣辱系于一身……”袁绍以手握住对方之手,恳切言道。“足下想想就知道了,无论公孙文琪还是我,一旦败了,最多最多是个项王,而我一旦为项王,足下也最多就是范曾、龙且、项伯一般的人物,非但不为人所知,还要因为成败被以后的人贬斥为无能之辈!大战在前,咱们得务必团结一心!”
陈宫半是尴尬半是无奈,但这次到底是没有再与对方置气,而是缓缓颔首:“明公所言甚是,是属下有些不知轻重了!”
袁绍刚要再说话,却忽然见到远处的将台上红旗摇晃不止,却是豁然扶刀而起:“龙且来了!”
陈宫也应声起身:“属下这就去准备,务必将这位龙且留在此处!”
随着二人言语,辛苦了大半日,只垫了薄薄一层,最高处不过只有夯土将台那么高的土山工地上,辅兵们纷纷撤离。与此同时,原本袁绍身后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大营中却是忽然骚动,然后栅栏被放开,复又涌出无数甲士,将这个高台给团团围住。
与此同时,整个袁营彻底震动,不下二十部精选出来的士卒纷纷涌出……所谓十面埋伏之策,不过是层层阻击,层层削减,最后一击致命而已,确实正适合对付英杰无敌之辈。
———我是崩溃的难受的分割线———
“绍与关羽战,从辛评计,行十面埋伏策,其在邯郸城东土山,闻关羽出城西外营,以得计,乃笑顾左右曰:‘龙且至矣,可期灌婴!’羽既出营,见袁营动,知有伏,参军郭嘉谏之,羽固慨然曰:‘土鸡瓦狗者,不堪一击,何期胜负?未闻赵括斩武安君也!’遂战。”——《旧燕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PS:一夜没睡,整出了这点字,我是真被关羽的情节给难住了,整个人也有点崩溃的感觉,不是说关羽多么强无敌,但最起码得比公孙瓒有逼格点……写了一篇七千字的,又删了一半,因为总感觉跟公孙瓒情节同质化严重,想不发又怕挨骂。
然后我整个人毛病,一旦卡文社交恐惧,手机和qq一响就整个人受惊。总之感觉多方面吧,可能上次停更也造成了某种大脑断路的样子。
这个月目前是104k,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字,一定尽力调整回来给大家一个交代……这种情况我也煎熬。
。m.
第二十三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上)
所谓十面埋伏之策,不过是面对着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对手时,实在是很难正面交锋取胜,然后迫不得已选择层层阻击,层层削减,最后一击致命而已。
说白了,就是利用或者创作一个狭长的战场环境,用一种变相的车轮战来解决对手。
狭长战场自然不用多说,极为庞大的袁军大营营盘和邯郸城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天然存在,实际上这也是辛评提出这个计策的根本缘由,不过考虑到关羽不可能带太多人绕城奔袭,狭长地带的空间也不够大,所以双方一次性投入的兵力都不可能太多,袁军虽然势大,却也需要分成几十部来行动,每部也不过是精选出的千人队而已。
而此时,随着营中旗帜挥舞,这几十部早已经待命多时的部众纷纷涌出,来到大营栅栏之后,进入临战状态,却是立即惊动了城墙上的守军。
居高临下的审配身边,也是瞬间有军士挥舞起了一面黄色的旗帜……旗语层层传递,这是在明白的告诉关羽,有埋伏,不要来了!
但是……
“关将军置若罔闻,已经过了南门。”有军吏一脸惶急来报。“国相,我等该当如何?”
黑着脸立在东城城头上的审配正遥遥望着打击范围外的援军土山根基,却是懒得多言……他当然知道军吏的疑问,知道对方心里非常难以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关羽一定要出击?
不出击的理由当然很多——土山不可能是一日就垒起来的,辅兵驱散了还可以再聚集,而且土山即便垒起来也未必就会真的挤压到城墙根基,造成破坏……更不用说埋伏已经显而易见了。
但是,他们俨然没有考虑到,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回应,关羽不需要有拆毁土山的能力,只要他能在这种兵力阻隔下到达此处并全身而退,就直接证明了垒土山这种方式对攻城毫无意义,也就证明了袁军根本无法在城外阻挡他关羽……垒土山不需要人力物力的吗?兴师动众不需要耗费成本,殊无战果不会伤士气的吗?这次不成,下次再来?信不信几次下去援兵就到了!
而反过来说,土山垒起来,城内固然可以在城墙上加高设施啊,真的蚁附攻城,城内也早有准备,但这跟他关云长有什么关系?
“不错。”袁绍当即颔首。“前日之事,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有些过了,但身为车骑将军,统领三州十九郡国,天下四分有其一,又在军中当着众人的面发出如此军令,怎么可能更改?崔季珪明知不可为却又当面折我,他难道不知道,军事之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高祖路弃子女而传天下四百年,项王举世无敌却只能于史书中一睹风采,孰优孰劣?”
陈宫再度沉默。
“公台,我前日没有提前告诉你,不是要联合旧人刻意敲打你们这些地方上的人士,而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没打过真的大败仗,不懂什么叫做生死攸关,不懂得什么叫生死荣辱系于一身……”袁绍以手握住对方之手,恳切言道。“足下想想就知道了,无论公孙文琪还是我,一旦败了,最多最多是个项王,而我一旦为项王,足下也最多就是范曾、龙且、项伯一般的人物,非但不为人所知,还要因为成败被以后的人贬斥为无能之辈!大战在前,咱们得务必团结一心!”
陈宫半是尴尬半是无奈,但这次到底是没有再与对方置气,而是缓缓颔首:“明公所言甚是,是属下有些不知轻重了!”
袁绍刚要再说话,却忽然见到远处的将台上红旗摇晃不止,却是豁然扶刀而起:“龙且来了!”
陈宫也应声起身:“属下这就去准备,务必将这位龙且留在此处!”
随着二人言语,辛苦了大半日,只垫了薄薄一层,最高处不过只有夯土将台那么高的土山工地上,辅兵们纷纷撤离。与此同时,原本袁绍身后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大营中却是忽然骚动,然后栅栏被放开,复又涌出无数甲士,将这个高台给团团围住。
与此同时,整个袁营彻底震动,不下二十部精选出来的士卒纷纷涌出……所谓十面埋伏之策,不过是层层阻击,层层削减,最后一击致命而已,确实正适合对付英杰无敌之辈。
———我是崩溃的难受的分割线———
“绍与关羽战,从辛评计,行十面埋伏策,其在邯郸城东土山,闻关羽出城西外营,以得计,乃笑顾左右曰:‘龙且至矣,可期灌婴!’羽既出营,见袁营动,知有伏,参军郭嘉谏之,羽固慨然曰:‘土鸡瓦狗者,不堪一击,何期胜负?未闻赵括斩武安君也!’遂战。”——《旧燕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PS:一夜没睡,整出了这点字,我是真被关羽的情节给难住了,整个人也有点崩溃的感觉,不是说关羽多么强无敌,但最起码得比公孙瓒有逼格点……写了一篇七千字的,又删了一半,因为总感觉跟公孙瓒情节同质化严重,想不发又怕挨骂。
然后我整个人毛病,一旦卡文社交恐惧,手机和qq一响就整个人受惊。总之感觉多方面吧,可能上次停更也造成了某种大脑断路的样子。
这个月目前是104k,不知道最后能有多少字,一定尽力调整回来给大家一个交代……这种情况我也煎熬。
。m.
第二十三章 又见猛虎起河东(上)
所谓十面埋伏之策,不过是面对着一个战斗力极强的对手时,实在是很难正面交锋取胜,然后迫不得已选择层层阻击,层层削减,最后一击致命而已。
说白了,就是利用或者创作一个狭长的战场环境,用一种变相的车轮战来解决对手。
狭长战场自然不用多说,极为庞大的袁军大营营盘和邯郸城城墙之间的狭长地带天然存在,实际上这也是辛评提出这个计策的根本缘由,不过考虑到关羽不可能带太多人绕城奔袭,狭长地带的空间也不够大,所以双方一次性投入的兵力都不可能太多,袁军虽然势大,却也需要分成几十部来行动,每部也不过是精选出的千人队而已。
而此时,随着营中旗帜挥舞,这几十部早已经待命多时的部众纷纷涌出,来到大营栅栏之后,进入临战状态,却是立即惊动了城墙上的守军。
居高临下的审配身边,也是瞬间有军士挥舞起了一面黄色的旗帜……旗语层层传递,这是在明白的告诉关羽,有埋伏,不要来了!
但是……
“关将军置若罔闻,已经过了南门。”有军吏一脸惶急来报。“国相,我等该当如何?”
黑着脸立在东城城头上的审配正遥遥望着打击范围外的援军土山根基,却是懒得多言……他当然知道军吏的疑问,知道对方心里非常难以理解,那就是为什么关羽一定要出击?
不出击的理由当然很多——土山不可能是一日就垒起来的,辅兵驱散了还可以再聚集,而且土山即便垒起来也未必就会真的挤压到城墙根基,造成破坏……更不用说埋伏已经显而易见了。
但是,他们俨然没有考虑到,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回应,关羽不需要有拆毁土山的能力,只要他能在这种兵力阻隔下到达此处并全身而退,就直接证明了垒土山这种方式对攻城毫无意义,也就证明了袁军根本无法在城外阻挡他关羽……垒土山不需要人力物力的吗?兴师动众不需要耗费成本,殊无战果不会伤士气的吗?这次不成,下次再来?信不信几次下去援兵就到了!
而反过来说,土山垒起来,城内固然可以在城墙上加高设施啊,真的蚁附攻城,城内也早有准备,但这跟他关云长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