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而现在,建在了城池另一面的土山其实也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关羽去了,十之八九是埋伏,可如果不去,土山顺利夯实起来又怎么办?而且一座不去,两座山又怎么说?三座呢?
到时候不说攻城了,便是外营本身也会丧失战略存在意义的……要知道,关云长之所以可以从容出击,靠的就是挨着城墙安全通道,靠的是城墙上的弓弩掩护,真要是土山建起来,关羽的安全通道也会被截断。到时候走都走不出去,那么这个以攻为守的策略又算什么?
“有些话本不该说,”想到这里,郭嘉只能换个法子来劝。“但将军身系一营安危,若此行稍有不测,那这邯郸城真能守吗?”
“不是这样的。”关云长闻言不由捻须缓缓摇头。“本将与审国相一起受命守邯郸,而且相互有言在先,城内事在他,城外事在我……换言之,此事本就是本将的职责之内!将军受命于此,岂能畏死而不战?至于若有不测,奉孝,你之前出的一日三击的计策极佳,乃是极有天分之人,我若死,还请你务必辅佐文圭执掌此营,安守在外!”
郭嘉还要再劝,关羽却又忍不住眯起眼睛来:“郭家子,其实说了半日,都还是只是忧虑而已……而我前日与他们作战,只觉得袁军那些将士个个皆如土鸡瓦狗一般,如此人物,便是有十重埋伏又有何惧?!土山既成,我便与潘文珪去应战,你便在此好生防守,如此方能两全!”
郭奉孝跟着关羽也相处了几日,如何不知道此人脾气,一时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摇头:“既如此,将军请务必多领一些人去,再和城中审国相做好联络。”
“联络是必然,但本将领只需一千人去足矣。”关羽正色相对,然后在郭嘉将要反对之前给出了理由。“非是本将拿大,一来若只是驱散土山前的辅兵无须太多兵马;二来沿着城下运动,又有埋伏可能,太多兵马带到城东反而累赘;最后,你只想到埋伏,可曾想过会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行调虎离山之策,等本将领兵到城东,袁军自发大兵攻营?而营寨若失,我等只能仓促回城而已。”
郭嘉当然想到了,所以一直只是劝对方不要出击,却在对方下定决心要出击后并没有再行劝阻……或者干脆一点,从一个兼掌军法的参军角度来说,他已经尽力而为了。
说起来,刚刚加冠,然后刚刚做了几天正经事情的郭嘉这时候真的是对荀彧格外佩服,当时对方也是年纪轻轻,却带着好几个大家族几千口子人一起从颍川迁移到邺城,中间家族纷争、妇孺难行,战乱挡路,盗匪劫掠,他却处置的井井有条……这些事情,当时从郭嘉一个束发少年的角度看起来真的很容易,可如今真的上手做起了正事,对上区区三千人的一个营地,他就发现事情做起来有多难了!
且不提作为军法官如何应对营地中的千头万绪,只是一个对将军建策,他这个参军都有些无力感……为什么?因为不存在算无遗策这种东西,因为任何军事行动都有风险,因为到最后终究要靠厮杀来决定一切。
绞尽脑汁,想到最大的可能,制定出最好的方案,说出来后却依旧战战兢兢,因为再好的计策都有可能是基于错误认知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届时都可能导致无数条人命的消失。
当然,相比较而言,郭嘉心里更清楚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关羽这个主将才是最难的!因为无论是否听从建议,只要失败败,对方承担的责任都比自己这个建言者更多,付出的代价也更多。而当一个建议被否定的时候,譬如现在,郭奉孝心里反而是松了一口气的。
这倒不是说郭嘉刻意逃避责任,而是关羽知道对方作为一个年轻人的胆怯,而其人作为一个将军主动揽下了一切——这一战,本就避无可避。
“公台啊,你觉得关云长会来吗?”天气闷热,袁本初却早早坐到了城东夯土山工地后方,然后望天兴叹,跟他坐在一起的赫然只有一个原本应该去清河抄家杀人却因为这个计策不得已留下的陈宫。
“明公以为呢?”陈宫坐在一侧,面无表情。
“我觉得一定会来。”袁绍幽幽一叹。“毕竟是公孙文琪手下的爱将,沮公与这些河北本地人都说,其人性情与公孙文琪绝类,而武勇与虎牢关前张益德相仿……我虽不知道其人到底如何,但既然与公孙文琪绝类,那便一定会来。”
“明公还是念念不忘白马贼……”
“什么白马贼?开战的口号而已,他是贼,我袁本初又算什么?”
“……”
“而且,我非是念念不忘,而是多年前便心存忌惮,兼有羡慕敬佩之意。”
“忌惮属下是懂的,可明公多年前便羡慕他什么?”陈宫不以为然。“彼时明公四世三公,坐守天下之望,而公孙文琪不过一边郡名将,若非一朝何进身死,董卓乱政,其人正握北地雄兵,忽然而起,又哪里轮得到这种人与明公并争天下?”
“不能羡慕其人洒脱任性,肆无忌惮吗?”袁绍扶刀缓缓而答。“我弱冠守孝六年,复又隐居洛阳数年,十余年枯坐不动,图谋深远,又何尝不在心中艳羡他锐气逼人,横行无忌?而若非之前十余年其人便文治武略,或牧守一方,或统军定乱,又何至于一朝事起,他便用兵如臂使指,我却反而落后一时呢?”
到时候不说攻城了,便是外营本身也会丧失战略存在意义的……要知道,关云长之所以可以从容出击,靠的就是挨着城墙安全通道,靠的是城墙上的弓弩掩护,真要是土山建起来,关羽的安全通道也会被截断。到时候走都走不出去,那么这个以攻为守的策略又算什么?
“有些话本不该说,”想到这里,郭嘉只能换个法子来劝。“但将军身系一营安危,若此行稍有不测,那这邯郸城真能守吗?”
“不是这样的。”关云长闻言不由捻须缓缓摇头。“本将与审国相一起受命守邯郸,而且相互有言在先,城内事在他,城外事在我……换言之,此事本就是本将的职责之内!将军受命于此,岂能畏死而不战?至于若有不测,奉孝,你之前出的一日三击的计策极佳,乃是极有天分之人,我若死,还请你务必辅佐文圭执掌此营,安守在外!”
郭嘉还要再劝,关羽却又忍不住眯起眼睛来:“郭家子,其实说了半日,都还是只是忧虑而已……而我前日与他们作战,只觉得袁军那些将士个个皆如土鸡瓦狗一般,如此人物,便是有十重埋伏又有何惧?!土山既成,我便与潘文珪去应战,你便在此好生防守,如此方能两全!”
郭奉孝跟着关羽也相处了几日,如何不知道此人脾气,一时无可奈何之下,只能摇头:“既如此,将军请务必多领一些人去,再和城中审国相做好联络。”
“联络是必然,但本将领只需一千人去足矣。”关羽正色相对,然后在郭嘉将要反对之前给出了理由。“非是本将拿大,一来若只是驱散土山前的辅兵无须太多兵马;二来沿着城下运动,又有埋伏可能,太多兵马带到城东反而累赘;最后,你只想到埋伏,可曾想过会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行调虎离山之策,等本将领兵到城东,袁军自发大兵攻营?而营寨若失,我等只能仓促回城而已。”
郭嘉当然想到了,所以一直只是劝对方不要出击,却在对方下定决心要出击后并没有再行劝阻……或者干脆一点,从一个兼掌军法的参军角度来说,他已经尽力而为了。
说起来,刚刚加冠,然后刚刚做了几天正经事情的郭嘉这时候真的是对荀彧格外佩服,当时对方也是年纪轻轻,却带着好几个大家族几千口子人一起从颍川迁移到邺城,中间家族纷争、妇孺难行,战乱挡路,盗匪劫掠,他却处置的井井有条……这些事情,当时从郭嘉一个束发少年的角度看起来真的很容易,可如今真的上手做起了正事,对上区区三千人的一个营地,他就发现事情做起来有多难了!
且不提作为军法官如何应对营地中的千头万绪,只是一个对将军建策,他这个参军都有些无力感……为什么?因为不存在算无遗策这种东西,因为任何军事行动都有风险,因为到最后终究要靠厮杀来决定一切。
绞尽脑汁,想到最大的可能,制定出最好的方案,说出来后却依旧战战兢兢,因为再好的计策都有可能是基于错误认知而做出的错误判断,届时都可能导致无数条人命的消失。
当然,相比较而言,郭嘉心里更清楚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关羽这个主将才是最难的!因为无论是否听从建议,只要失败败,对方承担的责任都比自己这个建言者更多,付出的代价也更多。而当一个建议被否定的时候,譬如现在,郭奉孝心里反而是松了一口气的。
这倒不是说郭嘉刻意逃避责任,而是关羽知道对方作为一个年轻人的胆怯,而其人作为一个将军主动揽下了一切——这一战,本就避无可避。
“公台啊,你觉得关云长会来吗?”天气闷热,袁本初却早早坐到了城东夯土山工地后方,然后望天兴叹,跟他坐在一起的赫然只有一个原本应该去清河抄家杀人却因为这个计策不得已留下的陈宫。
“明公以为呢?”陈宫坐在一侧,面无表情。
“我觉得一定会来。”袁绍幽幽一叹。“毕竟是公孙文琪手下的爱将,沮公与这些河北本地人都说,其人性情与公孙文琪绝类,而武勇与虎牢关前张益德相仿……我虽不知道其人到底如何,但既然与公孙文琪绝类,那便一定会来。”
“明公还是念念不忘白马贼……”
“什么白马贼?开战的口号而已,他是贼,我袁本初又算什么?”
“……”
“而且,我非是念念不忘,而是多年前便心存忌惮,兼有羡慕敬佩之意。”
“忌惮属下是懂的,可明公多年前便羡慕他什么?”陈宫不以为然。“彼时明公四世三公,坐守天下之望,而公孙文琪不过一边郡名将,若非一朝何进身死,董卓乱政,其人正握北地雄兵,忽然而起,又哪里轮得到这种人与明公并争天下?”
“不能羡慕其人洒脱任性,肆无忌惮吗?”袁绍扶刀缓缓而答。“我弱冠守孝六年,复又隐居洛阳数年,十余年枯坐不动,图谋深远,又何尝不在心中艳羡他锐气逼人,横行无忌?而若非之前十余年其人便文治武略,或牧守一方,或统军定乱,又何至于一朝事起,他便用兵如臂使指,我却反而落后一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