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章
这话愈发像是在玩弄嘴皮子了,故此关羽也愈发蹙眉,唯独念在对方是公孙珣的直属曹掾没有发作而已,却终究是闭口不言,静待对方解释。
“将军。”傅公悌正色一礼,认真言道。“先说将军的一处不安,足下刚刚说北走邯郸,离开朝歌一事,是否有卫将军忧虑将军不足以当方面的缘故?”
“然也。”关羽昂然捻须言道。“君侯说他秋后自引大军来河北……既如此,满打满算,不过一夏一秋而已,而我关羽引三千兵在朝歌,自问如何守不得三五个月?袁贼来万众,我自为君侯守之;来数千众,我自为君侯吞之!何须弃城而走?!”
“足下想反了!”傅巽一时失笑。“卫将军哪里是担忧守不住河内?他的意思明明是担心邯郸有失,所以才想让借足下的豪勇与此地三千兵去援护邯郸……这正是相信足下的统帅之能,才将此事托付于足下的。”
关羽微微一怔,倒是无话可说了。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保邯郸,”傅公悌继续在堂中摊手笑道。“关将军才是领兵的将军,又在邯郸待过,如今更在朝歌坐镇多年,想来应该比我更清楚……”
关羽一时沉吟不语。
“将军!”杨俊见到傅巽如此会捋毛,心中惊异之余也赶紧起身相劝。“君侯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他正是忧虑审国相而看重将军的武勇才专门如此调度的……而且邯郸古都,确实地阜人众,远超朝歌,更兼掩护太行,不可轻弃啊!”
话说,关云长作为当世知兵之人,如何不明白战略上的事情?甚至他比杨俊懂得更多,也确实知道邯郸的战略重要性是大于朝歌的。或者说,他一开始就知道,朝歌的存在,攻击性是远大于防守性的,一开始就是为了接应公孙珣自河南方向来攻击邺城的。但如今袁绍明显握住了先机,先以大军展开攻势,那朝歌在攻守的大局之下,其实意义就并不是多大了。
孤城悬于后方,三千兵,或许可以守,但此地守住了邯郸丢了,又如何呢?真要那样,公孙珣肯定要走河东入并州转常山或赵国啊,朝歌在这里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以说,关云长的这个疑虑,只是觉得弃了朝歌去邯郸,有丧家去投奔审正南的感觉,然后性格使然,天然不爽而已。而傅巽一旦反转,将他置于救援者的位置上,捋顺了他的毛,其人心里其实便已经解开了这个疙瘩。
故此,关羽倒也不至于强做不满,便正色继续言道:“大局在前,我自然懂得救援要地的道理,但凡统兵临战必有主副之分,否则便会争权生乱……而我为振武将军,审正南为赵相,俱为两千石,彼时为战,谁主谁从?这一点君侯不言明,着实奇怪。”
这便是认可傅巽之前诡辩的意思了,而傅公悌松了一口气之余也赶紧继续自己的捋毛之论:“恕在下直言,依在下来看,卫将军此处其实已经将职责划分的很清楚了,足下去了邯郸,绝不会有争权之事……实际上,两位的权责分划其实就在这两千石之别上了。”
关羽此时已经对傅巽有了些许顺眼,言语中也多少有些礼貌起来,便微微抬手示意:“请傅曹掾替我详解。”
“此事简单,一言即透。”傅巽赶紧俯身回礼,这才坦诚以对。“将军只是久镇地方,一时没有想明白而已。其实这些年,咱们君侯做事,多有体统,所谓名实相符,地方上军政分离,便是到了军中亦仿周礼,出而战者为军,守而卫者为师……所以说,足下是振武将军,当战而振武;而审公为赵国相,当以守土之责自守其都!非要再说的细致些,无外乎是凡守其中必有攻,袁贼大军至,自然是审国相守城,关将军出战,唯此而已!”
这一次,傅公悌真就不是捋毛,而是有理有节了,而关羽听到头头是道,也是不由抚着太尉椅之扶手昂然而起:“傅君之言,确无可驳!”
傅巽闻言不仅不喜,反而避身拱手,苦笑赔罪:“蒙将军夸赞,但作为使者,本就该替卫将军把意思传达明确,并释疑解惑的。只是这两个疑惑虽然解开了,足下的另一个犹疑之处,在下反而无话可说,将艰难之事推给了将军,我又怎么好意思受夸赞呢?”
最后一个军士与百姓的话题,确实让人为难,而杨俊在旁,虽然也是无奈,但其人作为本地县丞与卫将军旧属,却也不好躲开这个话题。
不过,就在杨季才喟然起身,准备劝一劝这位振武将军的时候,却不料关云长已经兀自负手上前,然后开口对着傅巽定下方略:“另一个事情傅曹掾就不必说了,我已有决断!抑或说,此事本就只能如此处置,方不能不负此心!”
堂中众人一时惊疑不定。
六月盛暑,天气炎热,河北、中原,关中、徐扬,各处一并进入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而就在这个六月,相较于中原混战中的按部就班,相较于关中的寂静无声,袁绍却是靠着一胜一败两次大仗,还有他本人携青兖十余郡之众北上的威势,以及一场关键时刻关键地点的倒戈献城,终于在冀州三强混战的局面中彻底脱颖而出,抵定大局。
六月初,公孙珣的信使尚未返回昌平之时,袁绍便果断采取了陈宫、许攸等人的建议,依旧召集界桥精锐,连着渡河而来的青州大军,以及稍作休整的本部,以绝对优势兵力即刻北上。
“将军。”傅公悌正色一礼,认真言道。“先说将军的一处不安,足下刚刚说北走邯郸,离开朝歌一事,是否有卫将军忧虑将军不足以当方面的缘故?”
“然也。”关羽昂然捻须言道。“君侯说他秋后自引大军来河北……既如此,满打满算,不过一夏一秋而已,而我关羽引三千兵在朝歌,自问如何守不得三五个月?袁贼来万众,我自为君侯守之;来数千众,我自为君侯吞之!何须弃城而走?!”
“足下想反了!”傅巽一时失笑。“卫将军哪里是担忧守不住河内?他的意思明明是担心邯郸有失,所以才想让借足下的豪勇与此地三千兵去援护邯郸……这正是相信足下的统帅之能,才将此事托付于足下的。”
关羽微微一怔,倒是无话可说了。
“至于为什么一定要保邯郸,”傅公悌继续在堂中摊手笑道。“关将军才是领兵的将军,又在邯郸待过,如今更在朝歌坐镇多年,想来应该比我更清楚……”
关羽一时沉吟不语。
“将军!”杨俊见到傅巽如此会捋毛,心中惊异之余也赶紧起身相劝。“君侯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他正是忧虑审国相而看重将军的武勇才专门如此调度的……而且邯郸古都,确实地阜人众,远超朝歌,更兼掩护太行,不可轻弃啊!”
话说,关云长作为当世知兵之人,如何不明白战略上的事情?甚至他比杨俊懂得更多,也确实知道邯郸的战略重要性是大于朝歌的。或者说,他一开始就知道,朝歌的存在,攻击性是远大于防守性的,一开始就是为了接应公孙珣自河南方向来攻击邺城的。但如今袁绍明显握住了先机,先以大军展开攻势,那朝歌在攻守的大局之下,其实意义就并不是多大了。
孤城悬于后方,三千兵,或许可以守,但此地守住了邯郸丢了,又如何呢?真要那样,公孙珣肯定要走河东入并州转常山或赵国啊,朝歌在这里到底有什么意义?
所以说,关云长的这个疑虑,只是觉得弃了朝歌去邯郸,有丧家去投奔审正南的感觉,然后性格使然,天然不爽而已。而傅巽一旦反转,将他置于救援者的位置上,捋顺了他的毛,其人心里其实便已经解开了这个疙瘩。
故此,关羽倒也不至于强做不满,便正色继续言道:“大局在前,我自然懂得救援要地的道理,但凡统兵临战必有主副之分,否则便会争权生乱……而我为振武将军,审正南为赵相,俱为两千石,彼时为战,谁主谁从?这一点君侯不言明,着实奇怪。”
这便是认可傅巽之前诡辩的意思了,而傅公悌松了一口气之余也赶紧继续自己的捋毛之论:“恕在下直言,依在下来看,卫将军此处其实已经将职责划分的很清楚了,足下去了邯郸,绝不会有争权之事……实际上,两位的权责分划其实就在这两千石之别上了。”
关羽此时已经对傅巽有了些许顺眼,言语中也多少有些礼貌起来,便微微抬手示意:“请傅曹掾替我详解。”
“此事简单,一言即透。”傅巽赶紧俯身回礼,这才坦诚以对。“将军只是久镇地方,一时没有想明白而已。其实这些年,咱们君侯做事,多有体统,所谓名实相符,地方上军政分离,便是到了军中亦仿周礼,出而战者为军,守而卫者为师……所以说,足下是振武将军,当战而振武;而审公为赵国相,当以守土之责自守其都!非要再说的细致些,无外乎是凡守其中必有攻,袁贼大军至,自然是审国相守城,关将军出战,唯此而已!”
这一次,傅公悌真就不是捋毛,而是有理有节了,而关羽听到头头是道,也是不由抚着太尉椅之扶手昂然而起:“傅君之言,确无可驳!”
傅巽闻言不仅不喜,反而避身拱手,苦笑赔罪:“蒙将军夸赞,但作为使者,本就该替卫将军把意思传达明确,并释疑解惑的。只是这两个疑惑虽然解开了,足下的另一个犹疑之处,在下反而无话可说,将艰难之事推给了将军,我又怎么好意思受夸赞呢?”
最后一个军士与百姓的话题,确实让人为难,而杨俊在旁,虽然也是无奈,但其人作为本地县丞与卫将军旧属,却也不好躲开这个话题。
不过,就在杨季才喟然起身,准备劝一劝这位振武将军的时候,却不料关云长已经兀自负手上前,然后开口对着傅巽定下方略:“另一个事情傅曹掾就不必说了,我已有决断!抑或说,此事本就只能如此处置,方不能不负此心!”
堂中众人一时惊疑不定。
六月盛暑,天气炎热,河北、中原,关中、徐扬,各处一并进入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而就在这个六月,相较于中原混战中的按部就班,相较于关中的寂静无声,袁绍却是靠着一胜一败两次大仗,还有他本人携青兖十余郡之众北上的威势,以及一场关键时刻关键地点的倒戈献城,终于在冀州三强混战的局面中彻底脱颖而出,抵定大局。
六月初,公孙珣的信使尚未返回昌平之时,袁绍便果断采取了陈宫、许攸等人的建议,依旧召集界桥精锐,连着渡河而来的青州大军,以及稍作休整的本部,以绝对优势兵力即刻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