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但很有意思的是,越看越心酸,大部分同学的社交媒体动态都停留在了一年前和两年前……他们跟我一样,到了这个份上了。
半夜三点,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孤独疲惫到无以名状,却什么都做不了,根本一个字都码不动。
所幸,还有几个国外以及夜猫子书友还在,能跟他们私聊,让他们安慰我一下……但想想这种转嫁负面情绪的做法真是自私……可却不受控制。
为什么能坚持写书?
知乎上某个大佬问我时,我好像是说正反馈大于负反馈……譬如金钱、认识的新朋友等等等……这是事实。
但尤其要强调的是,支撑一个人长年累月做这种事情的正反馈,不可能是一次性,而是长久的,温和的,持续的……所以俗一点吧,但却很真诚……感谢诸位,感谢格格巫,感谢之前的咸鱼大佬,感谢所有四十多位盟主,感谢管理员,感谢义务校对的书友,感谢写书评的人……
感谢所有人。
.com。妙书屋.com
第三十五章 禾生陇亩无东西
公孙珣亲自动身去叩潼关,从军事角度来说无疑是个绝对愚蠢的做法。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国军事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次陷入两面夹击状态却能取胜的明文战例,更不要说是主动进入了。
当然了,第一次明文战例倒也不是很远,历史上就是在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卤城面对着司马懿、张颌、郭淮等人的时候以绝对劣势兵力做出了这样的操作,从此彻底奠定了他本人的军事地位,并将后三者的军事格局永远置于自己身下。
不过,这个时候的公孙珣和其麾下所有谋臣武将都不知道有这个战例,公孙大娘也不知道……但是公孙珣却依旧选择了渡河去叩潼关,而他的属下也无一人反对。
为什么?
因为真的没有别的方法了。
一个潼关,一个蒲津,就是这两个去处,想入关中,想破董卓,想夺回天子和中枢,你只能选择去尝试攻击这两个点。
而以公孙珣如今的政治处境来看,他不取关中,不破董,不控制天子,可以吗?
理论上当然可以,他毕竟有地盘、有兵马,有一个通晓历史前进方向的母亲从制度建设上、科技发展、经济民生等等各处引导他,时间久了、地盘大了,量变引起质变,或许并不耽误他鞭挞天下,称孤道寡。
但是问题在于,就这么转身离开的代价是什么?
是关中朝廷手里大量还在茫然且无所依靠的人才;是关中沃野千里的形胜之地;是刚刚投效他公孙珣的山西四郡上下的失望,甚至于离心离德;更是回身之后,面对必然要面对的袁绍时,可能存在的长久对峙的风险!
袁本初姓袁,是天下仲姓,他不需要这个朝廷大义,其人醒悟过来以后登高一呼,关东的地盘他随便占;董卓姓董,是个西凉边鄙,没有中枢在手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有了中枢在手也注定要失败;公孙珣复姓公孙,也养了不少望,所谓不上不下,他可以接受没有中枢在手的局面,却要担忧天子与中枢落于他人手后自己的政治失分!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不争就可以不争的,别人就会拿走……历史上袁绍犯的错误正在于此,公孙珣不可能于这种战略级别的问题上重蹈覆辙。
再说了,公孙珣许诺过贾文和,许诺过鈡元常,许诺过河东、太原的那些人,甚至在孟津许诺过自己、许诺过刘宽,一定是要回来的!
以他的性格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更不要说,百万士民迁入关中,此时或许尚能生存,可若他公孙珣转身而走,天下大局动荡不安,等腾出手再回来的时候,还能剩多少人?
讨董是大义……这句话一开始是口号,现在则是事实!
四月初十,初夏时分,卫将军公孙珣留镇军中郎将王修驻守安邑,统揽河东全局,以左娄圭、田丰、韩当三人率军进驻蒲津,然后便在风陵渡东十五里处的河东郡河北县集中船只,并立即着手渡河。
前后数日,骑兵一万,步卒五千,外加万余辅兵,全数渡过了黄河,等到四月十五,公孙珣本人的白马旗也进入了河对岸弘农郡所属的湖县县城,就此驻扎。
此地,距离西面潼关十五里,距离东面弘农郡郡治二十里,距离更东面陕县与茅津四十里,距离洛阳与弘农分界处的函谷关八十五里……换言之,不止是潼关的吕布、贾诩二人的五千兵马,包括陕县的牛辅、李儒一万余主力在内,董卓军是完全可以在一日内赶到湖县,左右夹击的。甚至只要他们愿意,即便是河南方向函谷关东的另外两三万董卓军,也是能在三四日内赶到湖县的。
毕竟,本就是在不怎么正经的渡口处临时登岸的嘛。
然而整个渡河过程,幽州军小心翼翼,前后持续了五日,却并没有遭受任何骚扰,更不要说是军事打击了。
这倒也不是不能够理解,很显然,董卓军明显是想让公孙珣在潼关之撞个头破血流,或者等到幽州军全军疲敝之时再行夹击,那时候效果更佳。
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四月十七日,刚刚到达弘农的第三日,稍作休整,将湖县交与高顺、焦触防守后,公孙珣便亲自引众出现在了潼关之下,而面对着如此雄关,很多第一次到达此处的人不免失神。
半夜三点,一个人坐在电脑前面,孤独疲惫到无以名状,却什么都做不了,根本一个字都码不动。
所幸,还有几个国外以及夜猫子书友还在,能跟他们私聊,让他们安慰我一下……但想想这种转嫁负面情绪的做法真是自私……可却不受控制。
为什么能坚持写书?
知乎上某个大佬问我时,我好像是说正反馈大于负反馈……譬如金钱、认识的新朋友等等等……这是事实。
但尤其要强调的是,支撑一个人长年累月做这种事情的正反馈,不可能是一次性,而是长久的,温和的,持续的……所以俗一点吧,但却很真诚……感谢诸位,感谢格格巫,感谢之前的咸鱼大佬,感谢所有四十多位盟主,感谢管理员,感谢义务校对的书友,感谢写书评的人……
感谢所有人。
.com。妙书屋.com
第三十五章 禾生陇亩无东西
公孙珣亲自动身去叩潼关,从军事角度来说无疑是个绝对愚蠢的做法。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国军事史上还从来没有任何一次陷入两面夹击状态却能取胜的明文战例,更不要说是主动进入了。
当然了,第一次明文战例倒也不是很远,历史上就是在汉末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卤城面对着司马懿、张颌、郭淮等人的时候以绝对劣势兵力做出了这样的操作,从此彻底奠定了他本人的军事地位,并将后三者的军事格局永远置于自己身下。
不过,这个时候的公孙珣和其麾下所有谋臣武将都不知道有这个战例,公孙大娘也不知道……但是公孙珣却依旧选择了渡河去叩潼关,而他的属下也无一人反对。
为什么?
因为真的没有别的方法了。
一个潼关,一个蒲津,就是这两个去处,想入关中,想破董卓,想夺回天子和中枢,你只能选择去尝试攻击这两个点。
而以公孙珣如今的政治处境来看,他不取关中,不破董,不控制天子,可以吗?
理论上当然可以,他毕竟有地盘、有兵马,有一个通晓历史前进方向的母亲从制度建设上、科技发展、经济民生等等各处引导他,时间久了、地盘大了,量变引起质变,或许并不耽误他鞭挞天下,称孤道寡。
但是问题在于,就这么转身离开的代价是什么?
是关中朝廷手里大量还在茫然且无所依靠的人才;是关中沃野千里的形胜之地;是刚刚投效他公孙珣的山西四郡上下的失望,甚至于离心离德;更是回身之后,面对必然要面对的袁绍时,可能存在的长久对峙的风险!
袁本初姓袁,是天下仲姓,他不需要这个朝廷大义,其人醒悟过来以后登高一呼,关东的地盘他随便占;董卓姓董,是个西凉边鄙,没有中枢在手他什么都不是,什么都做不了,甚至有了中枢在手也注定要失败;公孙珣复姓公孙,也养了不少望,所谓不上不下,他可以接受没有中枢在手的局面,却要担忧天子与中枢落于他人手后自己的政治失分!
有些东西,不是你想不争就可以不争的,别人就会拿走……历史上袁绍犯的错误正在于此,公孙珣不可能于这种战略级别的问题上重蹈覆辙。
再说了,公孙珣许诺过贾文和,许诺过鈡元常,许诺过河东、太原的那些人,甚至在孟津许诺过自己、许诺过刘宽,一定是要回来的!
以他的性格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更不要说,百万士民迁入关中,此时或许尚能生存,可若他公孙珣转身而走,天下大局动荡不安,等腾出手再回来的时候,还能剩多少人?
讨董是大义……这句话一开始是口号,现在则是事实!
四月初十,初夏时分,卫将军公孙珣留镇军中郎将王修驻守安邑,统揽河东全局,以左娄圭、田丰、韩当三人率军进驻蒲津,然后便在风陵渡东十五里处的河东郡河北县集中船只,并立即着手渡河。
前后数日,骑兵一万,步卒五千,外加万余辅兵,全数渡过了黄河,等到四月十五,公孙珣本人的白马旗也进入了河对岸弘农郡所属的湖县县城,就此驻扎。
此地,距离西面潼关十五里,距离东面弘农郡郡治二十里,距离更东面陕县与茅津四十里,距离洛阳与弘农分界处的函谷关八十五里……换言之,不止是潼关的吕布、贾诩二人的五千兵马,包括陕县的牛辅、李儒一万余主力在内,董卓军是完全可以在一日内赶到湖县,左右夹击的。甚至只要他们愿意,即便是河南方向函谷关东的另外两三万董卓军,也是能在三四日内赶到湖县的。
毕竟,本就是在不怎么正经的渡口处临时登岸的嘛。
然而整个渡河过程,幽州军小心翼翼,前后持续了五日,却并没有遭受任何骚扰,更不要说是军事打击了。
这倒也不是不能够理解,很显然,董卓军明显是想让公孙珣在潼关之撞个头破血流,或者等到幽州军全军疲敝之时再行夹击,那时候效果更佳。
这当然是非常正确的。
四月十七日,刚刚到达弘农的第三日,稍作休整,将湖县交与高顺、焦触防守后,公孙珣便亲自引众出现在了潼关之下,而面对着如此雄关,很多第一次到达此处的人不免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