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4章
李二张大了嘴巴,这又是一个和国家兵役制度相关联的问题,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的清楚的,自以为完美的处理结果,到了底下就会完全走样,用自己一个人的想法替代全天下人的想法,实在是太偏颇了。
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原以为老百姓只能提出母牛,果干,猪肉这样的问题,现在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制定的一切政策,最后都会落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才是这些政策的最终解读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水性又是最为多变的,操舟也需要顺应事实变化,有时借力,有时顺势,有时逆水而行,不熟水性者必将倾覆!
回到云家之后,李二和群臣坐在云家的大厅里,向群臣解说了自己在云家庄子的见闻,两个老汉的问题,就让自己这位天下至尊哑口无言,天底下还有那么多的百姓,积蓄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看似平缓的水面下到底潜伏了多少暗流?”
李纲听完呵呵笑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贞观朝至今已是千古难得的盛世,我们如今国无外患,内无隐忧,这就是陛下的功绩,陛下长存百姓心,自然可以铸就一代圣君,所谓众口难调就是您现在遇到的问题。
一项政策,自他出台到执行,需要照顾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非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陛下被云家庄子的表象迷惑了。
那个曹老汉自己都说了,他一个月能赚五枚银币,陛下难道就认为天下所有卖果干的人都能一个月赚五枚银币?他能雇佣得起一个壮劳力,难道别人也能雇佣得起?劳役是一个百姓向国家舒纳忠心的一种方式,不是一个银币的问题,老夫以为,徭役这种事,只能扩大,而不宜减少,至于那个懒惰的府兵也只是个例而已,没有可操作性。
两小儿辨日的故事陛下不会没读过吧?”
第三十二节 云家一日游
以小概偏,以偏概全,整个问题充满了疑惑,李二思考问题从来是宏观的,而不是微观的,现在一瞬间接触到细致的东西,弄得皇帝很没有自信。
一位自诩盖世明君的皇帝突然遇上老农说自家的实际问题,并且马上要皇帝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这根本就是在欺负皇帝这个英明的乡巴佬,如果把这个问题交到县主簿手上,他会拿大嘴巴抽老汉,然后粗暴地让卖果干的掏两个银币来给他,一个银币用来雇壮汉,一个用来自己喝酒,屁事都没有,也只有李二才会把这件事情联想到自己的政策上去,才会生出危机感。
看到李二恍然大悟的样子,云烨陪着笑容,心底里其实很想揍小武一顿,这个臭丫头,都为人母亲了,怎么还是这样一幅性子?看到自己受皇家欺负,就下死手把皇帝往死里坑。
这是一定是找不到证据的,臭丫头既然能跑去三原县自己的田地里去春忙,就绝对不会给人抓住狐狸尾巴,云烨的猜测也是按照性情来推测的,先假定罪魁祸首是小武,然后再倒着推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见到老帅们打招呼都费劲,一律的都是尚书,因为这是最高的官衔,有皇帝在的时候只能这样称呼,所以云家的大厅里坐了三四位兵部尚书,云烨这个兵部尚书还要负责端茶倒水。
都是老熟人,知道他们吃饭的习惯,李二直接就是一老碗臊子面,皇帝也是关中人,不吃面吃什么,山珍海味的每天都吃,就算是神仙都扛不住。
一小碟子咸韭菜,两瓣糖蒜,清清爽爽的拌了一碟子刚刚掐的鲜豆苗,上面只有蒜蓉和姜末,浇上醋拿素油一泼,闻着都有食欲。
牛进达,李靖,魏征这些喜欢吃面的人都是这样一份饭食,饭食里面最精致的要算是李纲的饭食,老人家的肠胃不好,粥一类的东西最好克化,不加糖的银耳莲子粥只有一小盅,餐前还有几片水果,杜如晦他们喜欢吃米,三两样精致的小菜配上一碗雪白的米饭,浇上特制的肉酱,就让几个老头子吃的大呼过瘾。
李二西里呼噜的吃完了一大碗面条,把碗撂在桌子上担忧的看着李纲一点点的喝粥就皱着眉头说:“先生的身体还是没有调养好啊,朕现在依然能够食肉三斤,饭食一斗,上马舞槊还能坚持半个时辰,您每顿饭只吃这么一点,可怎么行啊。”
李纲擦擦嘴,放下吃了半盅的银耳粥苦笑着说:“陛下有所不知,老臣早在数年前就该离开人世作逍遥游,只是舍不得我大唐日益的繁荣,总想多看两眼,日后去了地下也能和老友多说说我们的功业。
如今老夫的头发已经脱落,牙齿也逐一离我而去,想必远行的日子已经临近了,陛下,老臣今日向陛下求一个恩典,不知当说不当说。”
“老爱卿有何要求,尽管道来,朕无不应允。”李二说的很干脆。
“老臣先谢过陛下,老夫一生所求者不外乎教书育人,说来惭愧,隋炀帝和息王都是出自老夫门下,他们一个残暴,一个无孝悌,老夫未能尽到为师的职责,这是老夫一生的遗憾。
所以老臣只求陛下在老臣死后,不要上谥号,不要下诏谕,更不要明发天下,以五品官的规格下葬就好,因为老臣在我大唐任的第一个官位,就是五品官。碑面上除了李纲二字,余者一概不要,陛下更不可因为老臣的去世而停朝以示哀悼。
春荣秋枯,乃是人之伦常,能占用书院的一角之地容身,已是上天给老臣最大的恩赐了,还请陛下一定要恩准老臣的要求。”
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原以为老百姓只能提出母牛,果干,猪肉这样的问题,现在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制定的一切政策,最后都会落到他们的头上,他们才是这些政策的最终解读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水性又是最为多变的,操舟也需要顺应事实变化,有时借力,有时顺势,有时逆水而行,不熟水性者必将倾覆!
回到云家之后,李二和群臣坐在云家的大厅里,向群臣解说了自己在云家庄子的见闻,两个老汉的问题,就让自己这位天下至尊哑口无言,天底下还有那么多的百姓,积蓄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少,看似平缓的水面下到底潜伏了多少暗流?”
李纲听完呵呵笑道:“陛下不必妄自菲薄,贞观朝至今已是千古难得的盛世,我们如今国无外患,内无隐忧,这就是陛下的功绩,陛下长存百姓心,自然可以铸就一代圣君,所谓众口难调就是您现在遇到的问题。
一项政策,自他出台到执行,需要照顾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非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陛下被云家庄子的表象迷惑了。
那个曹老汉自己都说了,他一个月能赚五枚银币,陛下难道就认为天下所有卖果干的人都能一个月赚五枚银币?他能雇佣得起一个壮劳力,难道别人也能雇佣得起?劳役是一个百姓向国家舒纳忠心的一种方式,不是一个银币的问题,老夫以为,徭役这种事,只能扩大,而不宜减少,至于那个懒惰的府兵也只是个例而已,没有可操作性。
两小儿辨日的故事陛下不会没读过吧?”
第三十二节 云家一日游
以小概偏,以偏概全,整个问题充满了疑惑,李二思考问题从来是宏观的,而不是微观的,现在一瞬间接触到细致的东西,弄得皇帝很没有自信。
一位自诩盖世明君的皇帝突然遇上老农说自家的实际问题,并且马上要皇帝拿出一个解决方案来,这根本就是在欺负皇帝这个英明的乡巴佬,如果把这个问题交到县主簿手上,他会拿大嘴巴抽老汉,然后粗暴地让卖果干的掏两个银币来给他,一个银币用来雇壮汉,一个用来自己喝酒,屁事都没有,也只有李二才会把这件事情联想到自己的政策上去,才会生出危机感。
看到李二恍然大悟的样子,云烨陪着笑容,心底里其实很想揍小武一顿,这个臭丫头,都为人母亲了,怎么还是这样一幅性子?看到自己受皇家欺负,就下死手把皇帝往死里坑。
这是一定是找不到证据的,臭丫头既然能跑去三原县自己的田地里去春忙,就绝对不会给人抓住狐狸尾巴,云烨的猜测也是按照性情来推测的,先假定罪魁祸首是小武,然后再倒着推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见到老帅们打招呼都费劲,一律的都是尚书,因为这是最高的官衔,有皇帝在的时候只能这样称呼,所以云家的大厅里坐了三四位兵部尚书,云烨这个兵部尚书还要负责端茶倒水。
都是老熟人,知道他们吃饭的习惯,李二直接就是一老碗臊子面,皇帝也是关中人,不吃面吃什么,山珍海味的每天都吃,就算是神仙都扛不住。
一小碟子咸韭菜,两瓣糖蒜,清清爽爽的拌了一碟子刚刚掐的鲜豆苗,上面只有蒜蓉和姜末,浇上醋拿素油一泼,闻着都有食欲。
牛进达,李靖,魏征这些喜欢吃面的人都是这样一份饭食,饭食里面最精致的要算是李纲的饭食,老人家的肠胃不好,粥一类的东西最好克化,不加糖的银耳莲子粥只有一小盅,餐前还有几片水果,杜如晦他们喜欢吃米,三两样精致的小菜配上一碗雪白的米饭,浇上特制的肉酱,就让几个老头子吃的大呼过瘾。
李二西里呼噜的吃完了一大碗面条,把碗撂在桌子上担忧的看着李纲一点点的喝粥就皱着眉头说:“先生的身体还是没有调养好啊,朕现在依然能够食肉三斤,饭食一斗,上马舞槊还能坚持半个时辰,您每顿饭只吃这么一点,可怎么行啊。”
李纲擦擦嘴,放下吃了半盅的银耳粥苦笑着说:“陛下有所不知,老臣早在数年前就该离开人世作逍遥游,只是舍不得我大唐日益的繁荣,总想多看两眼,日后去了地下也能和老友多说说我们的功业。
如今老夫的头发已经脱落,牙齿也逐一离我而去,想必远行的日子已经临近了,陛下,老臣今日向陛下求一个恩典,不知当说不当说。”
“老爱卿有何要求,尽管道来,朕无不应允。”李二说的很干脆。
“老臣先谢过陛下,老夫一生所求者不外乎教书育人,说来惭愧,隋炀帝和息王都是出自老夫门下,他们一个残暴,一个无孝悌,老夫未能尽到为师的职责,这是老夫一生的遗憾。
所以老臣只求陛下在老臣死后,不要上谥号,不要下诏谕,更不要明发天下,以五品官的规格下葬就好,因为老臣在我大唐任的第一个官位,就是五品官。碑面上除了李纲二字,余者一概不要,陛下更不可因为老臣的去世而停朝以示哀悼。
春荣秋枯,乃是人之伦常,能占用书院的一角之地容身,已是上天给老臣最大的恩赐了,还请陛下一定要恩准老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