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工业时代,由于人员流动性不大,弱国缺乏远程作战兵器,信息技术无法支撑网络攻击,对强者进行心理战也很难以取得满意的结果。因此,除了国土范围内的抗击之外,弱者基本上拿强者没有办法,但时代的发展扭转了这一局面。信息技术和全球化推动了战争发展,这种发展并非完全有利于西方国家,中小国家在全球化力量的“裹胁”之下,虽然在国土范围之内,仍然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在国土范围之内,却意外获得了某种可以对付强国的力量,甚至不用高技术武器装备,就能使强国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2001年9月11日,十几名恐怖分子,只是使用几把匕首,劫持4架民航班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国防部五角大楼和坠毁在宾夕法尼亚地区,就使美国付出了比珍珠港事件更大的代价。“9·11”事件共造成约3000人死亡,仅世界贸易中心就死亡了2749人,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成为美国有史以来遭受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9·11”事件,美国人员的死伤、物资的损失,已经超过日本偷袭珍珠港所造成的伤害,尽管恐怖分子背后肯定有某些国家的身影,但美国却很难查明伤害他的究竟是谁,只知道是以拉登为首的某一恐怖团体。这就是全球化给予弱者的力量。未来战争,谁敢肯定弱国不能在西方国家组织实施几起类似“9·11”的事件?不能简单地认为,这是恐怖活动,或者是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弱国没有能力正面对抗西方国家,只有采取这种非常规的战法。

  伊朗战争,是一个超级大国与一个中等国家的对抗,是一场实力严重倾斜的非对称战争,双方也是在两个战场交战,一个主要在伊朗国内,也包括以色列和美国在一些中东国家的军事基地,另一个是在伊朗之外的整个全球,主要是穆斯林国家或者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国家,两个战场区域在中东地区重叠。两个战场的性质是不同的,第一个战场主要是堂堂正正的军事对抗,主体是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和伊朗,第二个战场主要是非战争行动,这是一个另类的战场,主体是美国和同情伊朗遭遇的穆斯林。

  伊朗本土,是战争的主战场,美攻伊守,美军采取军事行动,寻歼伊朗核设施、作战体系节点以及导弹部队,企图剥夺伊朗军事反抗的能力。同时,为加快战争进程,美国还针对伊朗地理、民族、宗教、经济、政治等特点,运用宣传、经济援助和军事支持等手段,分裂伊朗国家,瓦解伊朗民众,扶持*,制造社会混乱,破坏伊朗国家内部稳定,实施颠覆破坏活动。这是美国特色的政治军事仗,或者军事政治仗。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从以往几次战争来看,美国政治军事仗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对其重构战后政治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科索沃战争,美国制造的“马桶效应”以及对塞尔维亚*的拉拢,起到了良好效果,不仅战后米洛塞维奇被迫下台,而且在西方的威胁利诱下,塞尔维亚新任领导人,把米洛塞维奇本人作为“礼物”送给了西方,供西方侮辱戏耍。伊拉克战争后,美国采取分而治之的老伎俩,使什叶派、逊尼派、库尔德人相互牵制倾轧,从中渔利,只要美国根据各方实力大小,设计好伊拉克的政治制衡制度,在可预见的未来,伊拉克就会牢牢控制在美国手中,国家就不可能出现萨达姆式的强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利益就多了一份保障。阿富汗的情况特殊一些,这是一个极端贫穷、落后、愚昧的国家,美国要打造一个现代的、能完全掌控国家局势并且为其利益服务的新政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美国现在退出阿富汗,卡尔扎伊政权将难以撑过半年,塔利班一定会卷土重来。

  如此分析,在伊朗国内,宗教神权统治就面临双重压力。第一重压力,是战争能否打赢的问题,如果不能打赢,能否“平局”收场,或者能否使美国“惨胜”,以挽回点薄面,这种压力可归结为能否“打得赢”的问题;第二重压力,是假如战争失败了,如何处理善后事宜,不使国家出现振荡,从而保持*神权统治的问题,这种压力可归结为能否“不变质”的问题。“打得赢”和“不变质”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联系的,如果能“打得赢”,那么“不变质”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但面对超级军事强国美国,伊朗“打得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现政权更多的需要考虑,如何在“打不赢”的情况下,保证政权“不变质”的问题,这是极为严峻的政治问题。

  “攘外必先安内”,是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处理国家大事的基本战略思维。在战争中,伊朗军方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导弹机动战上,而政府的主要精力,则要放在伊朗民众身上,在精神上要鼓舞民众的斗志,在心理上要抚慰民众的创伤,在生活上要关心民众的冷暖,在感情上要贴近民众的情感,努力把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域、各阶层的民众团结起来,与民众保持血肉联系,只有这样,民众才会理解政府、拥护政府、支持政府,即使战败了,还会谅解政府,并继续拥戴政府。

  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基地,必然会遭到伊朗的军事打击,非接触作战并非美军的专利。由于美军基地位于*国家领土,对美军基地的军事打击,将给伊朗、*国家和美国三方带来错综复杂的麻烦或影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