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据美国议会调查局报告,自冷战结束以来,沙特*是购买美国武器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第一大军火客户。在沙特*的武器库里,除了核武器以外,几乎拥有美国所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阿联酋、科威特以及战后的伊拉克等*国家也不甘落后,购买了大量美国高技术武器装备。*国家20年来,持之以恒地大手笔购买先进武器装备,难道是想联手进攻以色列吗?当然不是。当前,除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外,已经没有*国家与以色列有领土纠纷了。进入新千年,*国家之间兄弟般的战斗情谊早已淡漠,大家都想过舒心日子,没有人再愿意为巴勒斯坦人去战斗了,即便想联手进攻以色列,在拥有核武器的以色列面前,想必也已经胆战心惊了。
两伊战争中,*国家向伊拉克兄弟伸出了友谊之手,为之提供了巨额金钱和大量武器。这种景象深深刺痛了伊朗,虽说都是*国家,但俗话说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国家之间的感情说到底还是血浓于水。国际政治的现实使伊朗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购买的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不是用来对付宿敌以色列的,而是准备对付伊朗随时可能的军事侵略的。伊朗要做中东地区有声有色的大国,光靠经济发展是不够的,每一个海湾*国家都富得流油,人均GDP是伊朗很难赶上的;靠宣扬自己政教合一神权制度的优越性也不行,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海湾*国家大多是君主制,属于*教逊尼派,对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相当厌恶。伊朗要想成为中东地区的“老大”,除了领土大、人口多、经济发达之外,还必须要有强大的震慑性军事力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巴列维到霍梅尼一生追求的使伊朗成为世界强盛国家的夙愿。
艾森豪威尔主政时期,美国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依仗其核武器优势,挥舞核大棒,玩弄战争边缘政策,威胁苏联以及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然而,随着苏联导弹核武器数量的剧增,美苏核僵局逐渐形成,这就动摇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基础;同期,亚非拉革命运动又继续蓬勃发展;两者结合,使美国陷入既不敢动用核武器,又无力打有限战争的窘境。肯尼迪上台后,采纳了麦克斯威尔·泰勒上将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使美国能够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的威胁,既能打核战争,也能打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在中东地区,伊朗的战略选择应当与此类似,既要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以应付小仗,也要发展核武器,以威慑*国家,并对付可能引发的西方军事干涉。
据亨廷顿教授《文明的冲突》一书所言,当今世界至少有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文明、西方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六种。在笔者看来,真正算得上文明的只有四种: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文明、西方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看日本人的电视电影,还是读日本人的书,我都没有生份的感觉,感觉日本人就像是古代的中国人。估计西方国家看拉丁美洲也有和我类似的感觉。
当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8个,英、法、美、中、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半遮半掩的朝鲜很可能也有核武器。8个核武器国家中,有5个属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文明,各有1个。*文明中,巴基斯坦是代表。也许这很让伊朗不爽,伊朗在骨子里不大看得起陷入动荡甚至可能分裂的巴基斯坦。伊朗政府和民众都认为,*世界的带头人应当是伊朗,而不是巴基斯坦。
在*神权统治者的头脑中,伊朗有一幅美好的国家发展景象: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在*国家中独一无二;经济科技发达富裕,在*国家中名列前茅;政治体制先进别致,在*国家中别具魅力;军事力量核常兼备,在*国家中首屈一指。神权统治者沉浸在这幅景象之中,认为国家发展如斯,必将成为*世界的模范和效法对象,即使不主动输出*革命,*革命也必将在*世界绽放光芒。
三、民众所逼
历史充满讽刺意味,伊朗核问题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人自己。巴列维统治时期,实行亲美政策,在其强烈要求下,从1957年开始,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开始向伊朗提供核技术。70年代,巴列维扬言,要将伊朗发展成为仅次于美、苏、英、法的世界第五军事强国,为配合其军事强国计划,巴列维要求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用15年的时间为伊朗建设20座核反应堆。然而,一座核反应堆都尚未建成,巴列维王朝便在*革命的风暴中垮掉。1980年4月,美伊断交后,美国对伊朗的核态度便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支持伊朗建设核反应堆到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美国的理由是,伊朗石油资源丰富,不需要建造核反应堆来发电。
当民众与政府对立的时候,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所做的一切。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以及其他政策,好大喜功,脱离实际,搞得伊朗天怨人怒,致使反国王运动如火如荼,而一贯支持巴列维王朝的美国,则成为伊朗民众最为痛恨的对象,即使卡特政府无耻地做出抛弃巴列维国王的举动,企图讨好霍梅尼,也未能平息伊朗民众的怒气。伊朗人对美国的痛恨,已经积累了30年,几乎变得根深蒂固,岂能一夜之间就能消除?任何国家民众对美国的这种痛恨,美国都以一贯之地坦然面对,厚颜地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
两伊战争中,*国家向伊拉克兄弟伸出了友谊之手,为之提供了巨额金钱和大量武器。这种景象深深刺痛了伊朗,虽说都是*国家,但俗话说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国家之间的感情说到底还是血浓于水。国际政治的现实使伊朗清醒地认识到,*国家购买的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并不是用来对付宿敌以色列的,而是准备对付伊朗随时可能的军事侵略的。伊朗要做中东地区有声有色的大国,光靠经济发展是不够的,每一个海湾*国家都富得流油,人均GDP是伊朗很难赶上的;靠宣扬自己政教合一神权制度的优越性也不行,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海湾*国家大多是君主制,属于*教逊尼派,对伊朗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相当厌恶。伊朗要想成为中东地区的“老大”,除了领土大、人口多、经济发达之外,还必须要有强大的震慑性军事力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巴列维到霍梅尼一生追求的使伊朗成为世界强盛国家的夙愿。
艾森豪威尔主政时期,美国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依仗其核武器优势,挥舞核大棒,玩弄战争边缘政策,威胁苏联以及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然而,随着苏联导弹核武器数量的剧增,美苏核僵局逐渐形成,这就动摇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基础;同期,亚非拉革命运动又继续蓬勃发展;两者结合,使美国陷入既不敢动用核武器,又无力打有限战争的窘境。肯尼迪上台后,采纳了麦克斯威尔·泰勒上将提出的“灵活反应战略”,使美国能够以不同方式应付不同的威胁,既能打核战争,也能打有限战争和特种战争。在中东地区,伊朗的战略选择应当与此类似,既要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以应付小仗,也要发展核武器,以威慑*国家,并对付可能引发的西方军事干涉。
据亨廷顿教授《文明的冲突》一书所言,当今世界至少有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文明、西方文明和拉丁美洲文明六种。在笔者看来,真正算得上文明的只有四种: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文明、西方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看日本人的电视电影,还是读日本人的书,我都没有生份的感觉,感觉日本人就像是古代的中国人。估计西方国家看拉丁美洲也有和我类似的感觉。
当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8个,英、法、美、中、俄、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半遮半掩的朝鲜很可能也有核武器。8个核武器国家中,有5个属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文明,各有1个。*文明中,巴基斯坦是代表。也许这很让伊朗不爽,伊朗在骨子里不大看得起陷入动荡甚至可能分裂的巴基斯坦。伊朗政府和民众都认为,*世界的带头人应当是伊朗,而不是巴基斯坦。
在*神权统治者的头脑中,伊朗有一幅美好的国家发展景象: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在*国家中独一无二;经济科技发达富裕,在*国家中名列前茅;政治体制先进别致,在*国家中别具魅力;军事力量核常兼备,在*国家中首屈一指。神权统治者沉浸在这幅景象之中,认为国家发展如斯,必将成为*世界的模范和效法对象,即使不主动输出*革命,*革命也必将在*世界绽放光芒。
三、民众所逼
历史充满讽刺意味,伊朗核问题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国人自己。巴列维统治时期,实行亲美政策,在其强烈要求下,从1957年开始,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开始向伊朗提供核技术。70年代,巴列维扬言,要将伊朗发展成为仅次于美、苏、英、法的世界第五军事强国,为配合其军事强国计划,巴列维要求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用15年的时间为伊朗建设20座核反应堆。然而,一座核反应堆都尚未建成,巴列维王朝便在*革命的风暴中垮掉。1980年4月,美伊断交后,美国对伊朗的核态度便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支持伊朗建设核反应堆到指责伊朗秘密研制核武器。美国的理由是,伊朗石油资源丰富,不需要建造核反应堆来发电。
当民众与政府对立的时候,民众倾向于反对政府所做的一切。巴列维国王的“白色革命”以及其他政策,好大喜功,脱离实际,搞得伊朗天怨人怒,致使反国王运动如火如荼,而一贯支持巴列维王朝的美国,则成为伊朗民众最为痛恨的对象,即使卡特政府无耻地做出抛弃巴列维国王的举动,企图讨好霍梅尼,也未能平息伊朗民众的怒气。伊朗人对美国的痛恨,已经积累了30年,几乎变得根深蒂固,岂能一夜之间就能消除?任何国家民众对美国的这种痛恨,美国都以一贯之地坦然面对,厚颜地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