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美国运用石油武器反制伊朗的手段更多:一是压迫欧佩克组织增产,降低世界石油价格,减少伊朗财政收入,给伊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麻烦;二是联合其他西方国家,集体拒售伊朗先进的石油冶炼设备;三是联合其他国家,控制伊朗石油输出管道;四是封锁波斯湾海岸,使伊朗原油无法外运。由于居于强势地位,美国给伊朗制造麻烦的手段要比伊朗更多、更灵活、更厉害。

  由于能源收入几乎占伊朗经济收入的绝大部分,如果动用能源武器,受到重创的将是伊朗,而不是美国,但如果未来伊朗能改变自身的经济结构,不再那么依赖石油,那么在能源博弈中,伊朗或许能让美国有所顾忌。

  三、政治角逐

  国家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和军事能力,决定国家的政治行为和影响力。在国际政治中,不同性质的国家,因其国家力量、战略选择以及利益需求不同,形成不同的国际政治能力和影响力。小国弱国,受大国控制和影响,其国际政治能力和影响力很小,甚至连其国内政治都受大国影响;较强的地区性国家,其国际政治能力和影响力已经超出国内,但由于受全球性国家、边缘性全球国家影响,基本限定在所在地区内;边缘性全球国家,在某些政治、经济问题上具有全球性影响,迫使全球性国家也必须考虑其利益需求;全球性大国,其国际政治能力和影响力几乎遍及世界上每一个重要的地缘战略区域,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有重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伊朗*革命,在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国家,引起宗教秩序的紊乱,进而引发政治、社会秩序的动荡,许多*国家对此忧虑忡忡,作为大多数*国家的盟友,美国对此也戒心深重。由于历史积怨,加上*革命输出过程中,美国屡屡坏其“好事”, 伊朗对美国的仇恨也日益增加,双方政治对抗每每针锋相对。

  美国和伊朗的政治角逐,是一个全球性国家和一个地区性国家,在比拼国际政治能力和影响力。在角逐中,美伊双方都有三重政治目的,形成三个政治使命环。就美国来说,第一环是套住伊朗,改变伊朗政教合一的宗教神权政治制度,建立一个亲西方的世俗资本主义共和国家。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综合运用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才能击破宗教神权政治制度的“堡垒”,如果一时难以从外部击破“堡垒”,就等待忍耐,采取“和平演变”的方法,在伊朗内部培植反神权主义的力量,当时机成熟时,内外结合,从内部瓦解“堡垒”;第二环是套住中东地区,以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稳住*国家现政权,首先消除伊朗*革命的影响,继之推行“大中东*改革计划”,循序渐进地将中东地区打造成自由、*、与恐怖主义绝缘的*新世界,以维护美国霸权和安全;第三环是套住整个*世界,消除伊朗*革命的示范效应,放大“大中东*改革计划”,用美国的价值观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彻底摆脱偏执、保守、浓烈的宗教文化氛围,稳定地区和国际形势,更好地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

  伊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土面积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的总和。2010年,伊朗人口约7500万,以其现有的出生率,也许不需要20年,其人口将过亿。日本学者曾经提出,“在国际舞台上,要成为一个极,至少需要有两亿人口”,伊朗很难成为世界一极,但如果要执中东地区之牛耳,不需要两亿人口,一亿人口就已经足够。文化、领土、人口、自然资源,加上对*教的热忱,足以使伊朗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世界的“巨无霸”。在美伊政治角力中,伊朗的三重目的三个政治使命环与美国完全相同,只不过是赋予了相反的政治涵义。第一环,巩固和发展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制度,为*世界树立一个可以效仿的政治标杆,在适当的时候重整旗鼓,再次输出“*革命”;第二环,以地缘优势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迫使中东*国家在美国和伊朗之间保持政治平衡,使之其拒绝和美国一道包围伊朗,同时以各种手段影响其政治制度,为以后输出“*革命”创造条件;第三环,推进世界*国家文化、经济、政治交流,以政教合一制度的“模范”作用,引领全球*国家的前进方向。

  综合国力,是现代西方用于战略比较的一个关键概念,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等“硬实力”和政治力、精神力等“软实力”。“软实力”是难以量化的,只能概略计算,但却意义重大,否则人们难以理解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何以能够打败美国。在中国古代,人们也已经认识到“软实力”的重要性,有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

  但是,不能过分看重伊朗的“软实力”因素,宗教热忱、爱国热情无论怎么放大,其力量总是有一定限度的,*曾经指出,“物质的力量最终要靠物质来摧毁”;也不能过分看重伊朗的地利条件,时代的发展已经降低了战争中的地理因素。美伊中东政治争锋,从综合国力的角度考察,无论“软实力”还是“硬实力”,伊朗都居于明显劣势。

  四、信任危机

  中国人是很讲究诚信的,《论语》中有38次提到了“信”,是否诚信,是孔子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还强调了国家的诚信对于赢得民心的重大意义。《论语·颜渊问仁》中有一段话: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