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这种题目往往具有很强的迷惑性,这是一道试论题目,所以要从本身“人无至善”去议论,而不是“止于至善”,人无至善的道理在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止于至善的意思在于修为和涵养要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二者之间,本身有一定的矛盾。
纪宁直接提笔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人心有向背,安乐在民家。”
他所论述的方向,在于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只要做到本心而为便可。要严以律己,但不是苛责自己,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
试论之外,是几篇应用文,分别是诏、判、表、诰。
分别是诏书、判语、表文和诰文,这都是在官场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治者设立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儒道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文魁,正因这时空中对于文士做官并非推崇,令更类似于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后两场考试内容不被重视。
纪宁虽然知道乡试的后两场考试内容或许无关大局,但他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华美一些,这也是自己参加考试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
……
很快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是中秋佳节,也是乡试第三场考试开考的日子。
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就好像时政内容的考试,让乡试考生对近来朝廷和儒道所发生的一些事作出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国祚安定和儒学文风。
五道时务策,真正让纪宁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道题目,很简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主少国疑。”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主考官在这里出了这种题目,似乎是在影射当今朝局,太子早亡,如今新太子、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礼,有朝局变乱的隐忧,在这种前提之下,出“主少国疑”题目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
纪宁心想,这主考官也是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先是让人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后让人议论“主少国疑”,难道此人对朝局有不满和偏见,想借着主考金陵乡试来抒发对朝局的不满?
可惜纪宁并不知出题的主考官是谁。
通常来说,主考官有两名,一名是朝廷派来的,一名是儒道文庙派来的,至于由谁来出题,那全看两边派来的主考官文采更胜一筹。
而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贿赂考官,在开考之前,考官的身份需要绝对保密,考生并不知自己的乡试主考官是谁,等放榜之后,鹿鸣宴之时,考生才会第一次见到主考官,并拜其为座师。
日后无论是在文庙研究儒道学问,还是在朝为官,同为某位名儒的座下弟子,那是一种很亲近的联谊关系。
纪宁面对这种题目,只是作出了简单的论述,并未往深了去写,也是怕这种文章犯了皇权的禁忌。
八月十五当天,纪宁便将自己第三场考试的卷子做完,但有规定不能提前交卷,要出贡院也要等八月十六第一次贡院放排之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第三场的卷子没自信,可以再在贡院里等一天,到八月十七下午就会强制收卷。
纪宁是没打算再在贡院里多留一天,月圆之夜,纪宁将自己的蜡烛点燃,如此也能经历一个有光亮的夜晚,也是他在乡试贡院内的最后一晚。
八月十六一清早,纪宁便摇响了自己考舍内的铃铛,这是交卷的提醒,负责守在外面的士兵叫了收卷的巡场官来,将纪宁的卷子收上去,关闭了七天七夜的考舍锁头打开,纪宁等于是提前两天一夜考试结束。
第191章 证据收集好了
从被关了七天七夜的考舍内走出来,纪宁感觉自己连路都快不会走了,勉强扶着墙才能站定。
“真是见鬼,早知道在里面多活动活动,可那巴掌大的地方,又能如何活动?”纪宁苦笑着摇头,提着考篮随着监场的士兵往贡院外面走,这贡院里他是一刻都不想多留。
第一批出场的人并不多,零星只有几个人,除了纪宁这样胸有成竹的之外,多数都是因为才学不济又忍受不了贡院考舍的肮脏晦气才提前交卷出来。第三场考试才进行了一天,到中午第二次放排时出场的人就会多起来。
纪宁没碰到几个人,便直接出来,因为交待何安是在八月十七早晨再来等候,以至于纪宁只能步行回家。
不过也好,在考舍关了七天七夜,一个人走着回家,既可活动身骨,又可调节心情,自从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就很少走远路的他,一路竟走得兴致盎然。
回到家门口,纪宁敲了敲门,里面传来雨灵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谁呀?”
“是我。”纪宁声音淡笑地应道,“你家少爷。”
“少……少爷?!安叔、安叔,少爷回来了!”雨灵的惊叫声顿时在整个院宅想起来,下一刻大门“咯吱”地打开了。
随着大门打开,纪宁看见了雨灵窈窕的身段,还有一张俏丽的小脸,泛着泪光的美目带着喜悦和激动,小嘴的两瓣香唇上下翕动着,似要说话,但又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同时,她的娇躯欲动有止,纪宁感觉到这小妮子大概是想投入他的怀里,但又恪于法理,只能生生地克制着冲动。
二者之间,本身有一定的矛盾。
纪宁直接提笔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人心有向背,安乐在民家。”
他所论述的方向,在于不要去追求所谓的尽善尽美,只要做到本心而为便可。要严以律己,但不是苛责自己,一切要做到合理有度。
试论之外,是几篇应用文,分别是诏、判、表、诰。
分别是诏书、判语、表文和诰文,这都是在官场可能用得到的东西,统治者设立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人才,而儒道科举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文魁,正因这时空中对于文士做官并非推崇,令更类似于为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后两场考试内容不被重视。
纪宁虽然知道乡试的后两场考试内容或许无关大局,但他还是尽可能把自己的文章写的华美一些,这也是自己参加考试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
……
很快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是中秋佳节,也是乡试第三场考试开考的日子。
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是五道时务策,就好像时政内容的考试,让乡试考生对近来朝廷和儒道所发生的一些事作出点评,写出自己的看法,考试的内容无外乎国祚安定和儒学文风。
五道时务策,真正让纪宁眼前一亮的是最后一道题目,很简略,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主少国疑。”
语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主考官在这里出了这种题目,似乎是在影射当今朝局,太子早亡,如今新太子、五皇子和文仁公主分庭抗礼,有朝局变乱的隐忧,在这种前提之下,出“主少国疑”题目很容易被人拿来大做文章。
纪宁心想,这主考官也是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先是让人议论“国无道至死不变”,后让人议论“主少国疑”,难道此人对朝局有不满和偏见,想借着主考金陵乡试来抒发对朝局的不满?
可惜纪宁并不知出题的主考官是谁。
通常来说,主考官有两名,一名是朝廷派来的,一名是儒道文庙派来的,至于由谁来出题,那全看两边派来的主考官文采更胜一筹。
而为了防止考生提前去贿赂考官,在开考之前,考官的身份需要绝对保密,考生并不知自己的乡试主考官是谁,等放榜之后,鹿鸣宴之时,考生才会第一次见到主考官,并拜其为座师。
日后无论是在文庙研究儒道学问,还是在朝为官,同为某位名儒的座下弟子,那是一种很亲近的联谊关系。
纪宁面对这种题目,只是作出了简单的论述,并未往深了去写,也是怕这种文章犯了皇权的禁忌。
八月十五当天,纪宁便将自己第三场考试的卷子做完,但有规定不能提前交卷,要出贡院也要等八月十六第一次贡院放排之后,如果考生对自己第三场的卷子没自信,可以再在贡院里等一天,到八月十七下午就会强制收卷。
纪宁是没打算再在贡院里多留一天,月圆之夜,纪宁将自己的蜡烛点燃,如此也能经历一个有光亮的夜晚,也是他在乡试贡院内的最后一晚。
八月十六一清早,纪宁便摇响了自己考舍内的铃铛,这是交卷的提醒,负责守在外面的士兵叫了收卷的巡场官来,将纪宁的卷子收上去,关闭了七天七夜的考舍锁头打开,纪宁等于是提前两天一夜考试结束。
第191章 证据收集好了
从被关了七天七夜的考舍内走出来,纪宁感觉自己连路都快不会走了,勉强扶着墙才能站定。
“真是见鬼,早知道在里面多活动活动,可那巴掌大的地方,又能如何活动?”纪宁苦笑着摇头,提着考篮随着监场的士兵往贡院外面走,这贡院里他是一刻都不想多留。
第一批出场的人并不多,零星只有几个人,除了纪宁这样胸有成竹的之外,多数都是因为才学不济又忍受不了贡院考舍的肮脏晦气才提前交卷出来。第三场考试才进行了一天,到中午第二次放排时出场的人就会多起来。
纪宁没碰到几个人,便直接出来,因为交待何安是在八月十七早晨再来等候,以至于纪宁只能步行回家。
不过也好,在考舍关了七天七夜,一个人走着回家,既可活动身骨,又可调节心情,自从穿越到这个世界以来就很少走远路的他,一路竟走得兴致盎然。
回到家门口,纪宁敲了敲门,里面传来雨灵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谁呀?”
“是我。”纪宁声音淡笑地应道,“你家少爷。”
“少……少爷?!安叔、安叔,少爷回来了!”雨灵的惊叫声顿时在整个院宅想起来,下一刻大门“咯吱”地打开了。
随着大门打开,纪宁看见了雨灵窈窕的身段,还有一张俏丽的小脸,泛着泪光的美目带着喜悦和激动,小嘴的两瓣香唇上下翕动着,似要说话,但又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同时,她的娇躯欲动有止,纪宁感觉到这小妮子大概是想投入他的怀里,但又恪于法理,只能生生地克制着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