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普通的考生多半会从前半段来进行论述,因为要保持操守,这也是与封建科举的出题方向来考虑,任何出题的人,都不可能宣扬一种背叛君主的思想,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后半句,就会成为赘言,没有任何意义。
纪宁却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股“愤青”的冲动,似乎这位出题的主考官,对于“国无道”有一种愤慨,要么就直接出题“国无道至死不变”,又或者是“中立而不倚”,都比后面加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更为恰当,纪宁只能理解为,这是主考官有意在是试探考生,你们敢不敢打破成见,敢不敢论!
国家和君主无道,就应该去纠正之,而不是听之任之,否则也就不会有武王灭纣,就连大圣人孔子,也绝对不会去拥护一个残暴不仁的君王。
但纪宁又要为自己的论调考虑一番,若话说的太偏激,那是在自找麻烦,所以只能委婉地表达出,若君王有错必要规范之,若天道不兴则要顺应民意的思想。
不说要推翻君王统治,只是说要顺应天道和民意,这就是纪宁写这篇文章高明的地方。
这样既能很好地契合主旨,又不会被人拿他这篇文章去告发他有谋反之意。至于主考官为什么会有如此偏激的思想,他就不得而知。
……
……
做完三道四书文,纪宁将文章反复检查,随后誊写于试卷之上。
眼看天色将晚,他没有勉强自己第一天去把四篇五经文也做出来,他甚至都没去审阅题目,因为这会让他第一天晚上魂不守舍。
很快到了日落黄昏,随着天色暗淡,考舍之内已经陷入舞弊案的黑暗之中,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这会让人有种彷徨无助的感觉。纪宁手头上只有三根蜡烛,这三根蜡烛不是用来照亮驱走心中孤寂的,而是用来在遇到考试无法完成的紧急情况下连夜做卷用的,属于有备无患,所以他也不会拿出来用。
纪宁睡了一晚,早晨起来时,便听到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原来是有人受不了乡试的考试环境,正在嚷嚷着要出贡院,结果被巡场人员拖出了贡院。
外面守考舍的士兵还在嘀咕:“考上举人就能当老爷,这还有自己放弃的道理?”
纪宁笑了笑,或许是在这些白丁的士兵眼中,读书人是很神圣的职业,但他们想不到,其实读书人的才学分三六九等,尤其是那些靠世袭和隐蔽得来秀才身份获得考举人资格的,很多都是纨绔大少,他们根本吃不了考舍内的苦。
就算让他们在考舍内停留九天八夜,也未必能作出好的文章,所以干脆就提前离开,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体现。
纪宁简单吃过昨日雨灵精心为他准备的早点,翻开五经的卷子,准备第二天的考试。
他五经中的本经是《诗经》,所以四篇五经文都会出自《诗经》。
第190章 乡试结束
考场内的生活是非常苦闷的,每天的考试就是对着纸卷和四面墙壁,还有那好似凿壁偷光一样的小方孔,无人交谈,每日听到的也不过是锣声和虫鸣,偌大的贡院虽然满是考生和巡场、监场的官兵,但这里却很静谧。
纪宁第二天便将四道五经题做完,可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场才开始收卷。
考生需要将自己的卷子,通过小孔递出去,弥封官会用特殊的胶水将考生的姓名糊名,卷子会陈列于木匣之中,要等考生三场考试之后,把三场乡试的卷子汇总到一起,随后会有誊录官对卷子中的内容进行誊录,阅卷时所用的是誊卷。
对纪宁而言,那是考官和监场官的事,考试之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担心了。
第一场考完,考生也能适当轻松一些,这天晚上也是不禁喧哗的,很多狂傲的考生在自己的水壶中夹带了酒水,第一场考完之后,有的便借着喝酒,晚上在吟诗作赋,声音有些凄厉。
面对一群鬼哭狼嚎的人,纪宁没兴趣去管他们吟出来的是怎样的诗词,又或者是即兴作出了如何的文章,他此时只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
这两天他在考舍内住的很不习惯,晚上失眠,觉不够睡。
但这天晚上他跟之前两天的情况一样,失眠了。这是一种很头疼的感觉,明明很困,却辗转反侧睡不着,想点燃蜡烛又怕接下来两场考试遇到麻烦需要连夜赶场做题,所以只能对着小方孔看着外面的天空数星星。
……
……
第四天,也就是八月十二,第二场考试的题目放下来。
第二场的考试,相比较而言已无第一场那么正式和隆重,连考生也轻松了不少。
毕竟都知道第一场的头三道四书文才是录取与否的关键,后面发挥的再好,就算文章写的天花乱坠,那也于事无补。
第二场的考试一共有六道题,其中试论一道,也就是标准的议论文,不用遵循“代圣人立言”的原则,不用以八股破题,也无须引用圣人之言,这样的议论文在纪宁看来也比较有发挥的余地。
这题目让纪宁感觉有几分水平:“人无至善。”
乍一看,很像一道四书文的题目,“至善”一词出自于《大学》。
《大学》开篇第一章 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纪宁却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股“愤青”的冲动,似乎这位出题的主考官,对于“国无道”有一种愤慨,要么就直接出题“国无道至死不变”,又或者是“中立而不倚”,都比后面加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更为恰当,纪宁只能理解为,这是主考官有意在是试探考生,你们敢不敢打破成见,敢不敢论!
国家和君主无道,就应该去纠正之,而不是听之任之,否则也就不会有武王灭纣,就连大圣人孔子,也绝对不会去拥护一个残暴不仁的君王。
但纪宁又要为自己的论调考虑一番,若话说的太偏激,那是在自找麻烦,所以只能委婉地表达出,若君王有错必要规范之,若天道不兴则要顺应民意的思想。
不说要推翻君王统治,只是说要顺应天道和民意,这就是纪宁写这篇文章高明的地方。
这样既能很好地契合主旨,又不会被人拿他这篇文章去告发他有谋反之意。至于主考官为什么会有如此偏激的思想,他就不得而知。
……
……
做完三道四书文,纪宁将文章反复检查,随后誊写于试卷之上。
眼看天色将晚,他没有勉强自己第一天去把四篇五经文也做出来,他甚至都没去审阅题目,因为这会让他第一天晚上魂不守舍。
很快到了日落黄昏,随着天色暗淡,考舍之内已经陷入舞弊案的黑暗之中,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这会让人有种彷徨无助的感觉。纪宁手头上只有三根蜡烛,这三根蜡烛不是用来照亮驱走心中孤寂的,而是用来在遇到考试无法完成的紧急情况下连夜做卷用的,属于有备无患,所以他也不会拿出来用。
纪宁睡了一晚,早晨起来时,便听到外面传来嘈杂的声音,原来是有人受不了乡试的考试环境,正在嚷嚷着要出贡院,结果被巡场人员拖出了贡院。
外面守考舍的士兵还在嘀咕:“考上举人就能当老爷,这还有自己放弃的道理?”
纪宁笑了笑,或许是在这些白丁的士兵眼中,读书人是很神圣的职业,但他们想不到,其实读书人的才学分三六九等,尤其是那些靠世袭和隐蔽得来秀才身份获得考举人资格的,很多都是纨绔大少,他们根本吃不了考舍内的苦。
就算让他们在考舍内停留九天八夜,也未必能作出好的文章,所以干脆就提前离开,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体现。
纪宁简单吃过昨日雨灵精心为他准备的早点,翻开五经的卷子,准备第二天的考试。
他五经中的本经是《诗经》,所以四篇五经文都会出自《诗经》。
第190章 乡试结束
考场内的生活是非常苦闷的,每天的考试就是对着纸卷和四面墙壁,还有那好似凿壁偷光一样的小方孔,无人交谈,每日听到的也不过是锣声和虫鸣,偌大的贡院虽然满是考生和巡场、监场的官兵,但这里却很静谧。
纪宁第二天便将四道五经题做完,可一直到第三天下午,第一场才开始收卷。
考生需要将自己的卷子,通过小孔递出去,弥封官会用特殊的胶水将考生的姓名糊名,卷子会陈列于木匣之中,要等考生三场考试之后,把三场乡试的卷子汇总到一起,随后会有誊录官对卷子中的内容进行誊录,阅卷时所用的是誊卷。
对纪宁而言,那是考官和监场官的事,考试之外的事情就不需要他担心了。
第一场考完,考生也能适当轻松一些,这天晚上也是不禁喧哗的,很多狂傲的考生在自己的水壶中夹带了酒水,第一场考完之后,有的便借着喝酒,晚上在吟诗作赋,声音有些凄厉。
面对一群鬼哭狼嚎的人,纪宁没兴趣去管他们吟出来的是怎样的诗词,又或者是即兴作出了如何的文章,他此时只想躺下来好好睡一觉。
这两天他在考舍内住的很不习惯,晚上失眠,觉不够睡。
但这天晚上他跟之前两天的情况一样,失眠了。这是一种很头疼的感觉,明明很困,却辗转反侧睡不着,想点燃蜡烛又怕接下来两场考试遇到麻烦需要连夜赶场做题,所以只能对着小方孔看着外面的天空数星星。
……
……
第四天,也就是八月十二,第二场考试的题目放下来。
第二场的考试,相比较而言已无第一场那么正式和隆重,连考生也轻松了不少。
毕竟都知道第一场的头三道四书文才是录取与否的关键,后面发挥的再好,就算文章写的天花乱坠,那也于事无补。
第二场的考试一共有六道题,其中试论一道,也就是标准的议论文,不用遵循“代圣人立言”的原则,不用以八股破题,也无须引用圣人之言,这样的议论文在纪宁看来也比较有发挥的余地。
这题目让纪宁感觉有几分水平:“人无至善。”
乍一看,很像一道四书文的题目,“至善”一词出自于《大学》。
《大学》开篇第一章 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