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以下按照起兵的地域划分)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钧。
8.司隶--河内太守王匡。
另外还有: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他参与了毌丘毅在丹杨的募兵活动,大概是随毌丘毅返京后,被授官下密丞,未就职,因此得以会盟。
从兵力在洛阳外围分布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四大兵团:
1.西北兵团--进驻河内(治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南)的袁绍、王匡部。冀州刺史韩馥驻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作为后勤保障。张杨、于扶罗则屯于漳水一带。
2.中部兵团--进驻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等部。
3.西南兵团--进驻颍川(治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孔伷、李旻。
4.南部兵团--进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孙坚部。
西北兵团的主力是王匡的泰山兵,前锋已经布防于河阳津,隔河与洛阳相望,最早进入临战状态。
中部兵团除张超(张邈弟)的广陵兵外,其他是清一色的兖州子弟兵。
西南兵团以豫州兵为主,后孔伷部融入中部兵团,李旻部并入南部兵团。
南部兵团的主力是孙坚的长沙兵,战斗力极强。
这里要说一说冀州刺史韩馥与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是个在性格上集强弱于一身的家伙,他弱的一面大家已经见过了,手握五千西园军精锐部队,竟然被仅有三千多客军的董卓给忽悠住了,以致抛弃部队逃之夭夭。但袁绍内心还是渴望做一个强者,只是不能在洛阳城中做罢了,他离开洛阳,便立即通过武装起义,向世界证明谁才是最后的强者。
董卓进京五个月后,新君改元,年号初平(公元190年~193年)。新年伊始,关东联盟宣告成立,袁绍被推为盟主。
第69节:四十三 战略伙伴关系大多靠不住
四十三 战略伙伴关系大多靠不住
据说袁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起兵,是因为新年号与自己的字(袁绍字本初)有相合之处,便认为起兵一定能获成功。
别责备袁哥唯心,后世人也大多信这个,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最后一句就是句固定台词:"上帝保佑美国!"
没想到在袁绍最初起兵渤海,声言讨伐董卓进军洛阳的时候,第一个作战对象竟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冀州刺史韩馥。
对顶头上司开火一般人们都乐意做,不过玩明的不多,那是要冒绝大风险的,上司们对直接下属大多也是如此心态,但风险系数要小得多。
韩馥是从东汉文化重镇颍川走出的士人,是董卓进京后,周毖、伍琼这两个无间道高手,为将来拾掇董卓向冀州这个战略要地布下的一颗棋子。而人一旦做上了官与想当官时的心情是大大不相同的。
汉末的冀州兵精粮足,士民殷盛,以如此之势来面对中原凋敝,优越感便油然而生。在洛阳朝廷中,韩馥可以做他的清流,写一些官样的文章,喝喝小酒,发发牢骚,抒发一下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在士林中博得一个直言的美名。但是成为冀州刺史后,韩馥这个士人就发生了变化,现在他已集一州的军政大权于一身,到手的富贵谁愿意轻易丢掉?
一个既得利益获得者不会再有先前的作为了,逼人的社会现实,已经使激情跃出笔端,变成他日常要应对的地方行政。他必须倾其才智,为自己以及与己相关的群体利益尽心谋划,稍有不慎,冀州刺史这顶官帽就会被他人抢走,现实的残酷,正侵蚀着韩馥的身心。
他不能也不敢再去实践一个愤青的社会理想了,做一个果敢的勇士,去奔赴国难。即使有冀州的强大实力为后盾,但要与董卓那支横暴的凉州军相抗衡,韩馥还没有那个胆量,道义的光环不能当饭吃,慢慢地褪去了它的色泽是必然趋势,受制于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压迫,韩馥进退两难!在袁绍首倡义兵讨伐董卓时,则更是难到了极点。
袁绍自与董卓反目之后,便来到了冀州,而此时朝中名士们正在为他斡旋,使他免遭董卓的毒手。在周毖、伍琼、何颙等人的游说下,加之袁氏在朝中显赫地位,董卓也"大度"地许给了袁绍一个渤海郡太守的官职,还封他做了邟乡侯。
而汉末地方行政职权的划分,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一州刺史不再是只执行监察权,而是统摄一州军政,这就使得袁绍成为了韩馥的下属。
但韩袁之间还有一层关系,袁氏四世三公,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韩馥就是袁氏众多门生之一,作为东汉的一则惯例,门生一旦发达,总会对自己宗师的后代眷顾有加,韩馥对袁绍是端不起什么长官的架子来的。而且,袁绍又怎会把一个"小小"的渤海郡太守放在眼中?
袁绍逃离洛阳的目的,就是要避开董卓的锋芒,纠集武装,反攻洛阳,有没有官衔,并不重要。之所以他要接受董卓的这份"恩赐",无非想行事方便些,以汉官的名义讨伐汉朝叛逆,当然是合乎情理而又名正言顺了。
1.冀州--渤海太守袁绍、冀州刺史韩馥。
2.兖州--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行奋武将军曹操。
3.豫州--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陈国相许玚。
4.徐州--广陵太守张超。
5.青州--青州刺史焦和。
6.荆州--后将军袁术、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长沙太守孙坚。
7.并州--西河太守崔钧。
8.司隶--河内太守王匡。
另外还有:刘备--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室宗亲--他参与了毌丘毅在丹杨的募兵活动,大概是随毌丘毅返京后,被授官下密丞,未就职,因此得以会盟。
从兵力在洛阳外围分布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四大兵团:
1.西北兵团--进驻河内(治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南)的袁绍、王匡部。冀州刺史韩馥驻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作为后勤保障。张杨、于扶罗则屯于漳水一带。
2.中部兵团--进驻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的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曹操等部。
3.西南兵团--进驻颍川(治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孔伷、李旻。
4.南部兵团--进驻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的袁术、孙坚部。
西北兵团的主力是王匡的泰山兵,前锋已经布防于河阳津,隔河与洛阳相望,最早进入临战状态。
中部兵团除张超(张邈弟)的广陵兵外,其他是清一色的兖州子弟兵。
西南兵团以豫州兵为主,后孔伷部融入中部兵团,李旻部并入南部兵团。
南部兵团的主力是孙坚的长沙兵,战斗力极强。
这里要说一说冀州刺史韩馥与渤海太守袁绍。
袁绍是个在性格上集强弱于一身的家伙,他弱的一面大家已经见过了,手握五千西园军精锐部队,竟然被仅有三千多客军的董卓给忽悠住了,以致抛弃部队逃之夭夭。但袁绍内心还是渴望做一个强者,只是不能在洛阳城中做罢了,他离开洛阳,便立即通过武装起义,向世界证明谁才是最后的强者。
董卓进京五个月后,新君改元,年号初平(公元190年~193年)。新年伊始,关东联盟宣告成立,袁绍被推为盟主。
第69节:四十三 战略伙伴关系大多靠不住
四十三 战略伙伴关系大多靠不住
据说袁绍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起兵,是因为新年号与自己的字(袁绍字本初)有相合之处,便认为起兵一定能获成功。
别责备袁哥唯心,后世人也大多信这个,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最后一句就是句固定台词:"上帝保佑美国!"
没想到在袁绍最初起兵渤海,声言讨伐董卓进军洛阳的时候,第一个作战对象竟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冀州刺史韩馥。
对顶头上司开火一般人们都乐意做,不过玩明的不多,那是要冒绝大风险的,上司们对直接下属大多也是如此心态,但风险系数要小得多。
韩馥是从东汉文化重镇颍川走出的士人,是董卓进京后,周毖、伍琼这两个无间道高手,为将来拾掇董卓向冀州这个战略要地布下的一颗棋子。而人一旦做上了官与想当官时的心情是大大不相同的。
汉末的冀州兵精粮足,士民殷盛,以如此之势来面对中原凋敝,优越感便油然而生。在洛阳朝廷中,韩馥可以做他的清流,写一些官样的文章,喝喝小酒,发发牢骚,抒发一下自己对社会的不满,在士林中博得一个直言的美名。但是成为冀州刺史后,韩馥这个士人就发生了变化,现在他已集一州的军政大权于一身,到手的富贵谁愿意轻易丢掉?
一个既得利益获得者不会再有先前的作为了,逼人的社会现实,已经使激情跃出笔端,变成他日常要应对的地方行政。他必须倾其才智,为自己以及与己相关的群体利益尽心谋划,稍有不慎,冀州刺史这顶官帽就会被他人抢走,现实的残酷,正侵蚀着韩馥的身心。
他不能也不敢再去实践一个愤青的社会理想了,做一个果敢的勇士,去奔赴国难。即使有冀州的强大实力为后盾,但要与董卓那支横暴的凉州军相抗衡,韩馥还没有那个胆量,道义的光环不能当饭吃,慢慢地褪去了它的色泽是必然趋势,受制于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压迫,韩馥进退两难!在袁绍首倡义兵讨伐董卓时,则更是难到了极点。
袁绍自与董卓反目之后,便来到了冀州,而此时朝中名士们正在为他斡旋,使他免遭董卓的毒手。在周毖、伍琼、何颙等人的游说下,加之袁氏在朝中显赫地位,董卓也"大度"地许给了袁绍一个渤海郡太守的官职,还封他做了邟乡侯。
而汉末地方行政职权的划分,已经与前大不相同了,一州刺史不再是只执行监察权,而是统摄一州军政,这就使得袁绍成为了韩馥的下属。
但韩袁之间还有一层关系,袁氏四世三公,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韩馥就是袁氏众多门生之一,作为东汉的一则惯例,门生一旦发达,总会对自己宗师的后代眷顾有加,韩馥对袁绍是端不起什么长官的架子来的。而且,袁绍又怎会把一个"小小"的渤海郡太守放在眼中?
袁绍逃离洛阳的目的,就是要避开董卓的锋芒,纠集武装,反攻洛阳,有没有官衔,并不重要。之所以他要接受董卓的这份"恩赐",无非想行事方便些,以汉官的名义讨伐汉朝叛逆,当然是合乎情理而又名正言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