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汉典略》中记载的董卓稍客气点: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官大不如刀快,太尉顿时蔫了,保持沉默吧,大官不与小官一般见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少帝一见来了救国之忠臣,一时激动得心血沸滚,眼含热泪,无法言语;那陈留王人小鬼大,心智乖巧,眼见这位连太尉都敢骂的人,气势非凡,绝对英雄,便坐在董卓怀里,小嘴不亚于秦时甘罗,竟把这次宫廷政变描绘得有声有色,叙述得条理分明。董卓心中一动:让陈留王与皇帝换换岗位吧。
"众将官!随俺保驾进京!"
一路走,还不忘教训皇帝几句:
"陛下令常待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三国志·董卓传》)
这皇帝要是换了可是大有好处:
一、九岁的小孩兴许还尿床呢,还不是我说黑了他就乖得像猫似的闭眼呀。
二、这刘协是董皇后一手带大的,咱老董也姓董,管他陇西董氏和河间董氏是否亲族,这皇戚咱是当定了。
三、一旦有了外戚的身份,那现在残存的外戚势力不靠咱靠谁?
四、关键是这少帝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个老不死的何太后就可以依法临朝听政,何家没死的家将、兵丁、旧部就没法子挖过来。光凭带来的三千人哪能在这大都市里长混下去?
可这皇帝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先比比哪家的拳头硬气。
己方:就这三千敢死队。
敌方:袁绍:五千号全国之精锐的西园部队,据密报他还私招了两千黑兵;
袁术:两千虎贲军,据说也不是善茬;
曹操的一千羽林军更小视不得,那可是刀头子舔过血的王牌军;
还有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家兵有接近一万人,都是个顶个上阵敢拼命的愣种;
执金吾丁原所部并州军:两千人,战力强悍,领军大将吕布吕奉先素闻天下无敌;
鲍信、张辽募集的兵卒虽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不少,有近一万士卒……
别再算了,就这三万多也够我董卓喝一壶的,敌我力量对比,十比一略强。
董卓押着皇帝、陈留王、文武百官进了京城,先吓唬着皇帝封了自己一个大司空。
是武将董卓干够了,想换换口味做文官了?非也,董卓心里明白着呢,若想长期在朝执政非依靠那些穷酸的士大夫不可,扒不下这身军装啥时候也别想当国务卿,那些文人最瞧不起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丘八,先从职务上和他们拉近乎再说。枪杆子真攥在谁手里都清楚着呢,就看谁会玩政治了。
第一步,先唬住他们再说。
董卓成天把他那三千西凉兵拉到大街上搞检阅,白天折腾一天,晚上悄悄地拉出城去,隔个三五天再威风凛凛地大白天开进城来,再搞阅兵式,晚上再调出去,两天后再调进来,没事,权当行军演练呗,反正都骑在马上,又累不着士兵。
第54节:三十三 竟拿皇帝不当干部
就这一手,把洛阳城里诸位领兵大员给吓懵了,更不用说那些文官朝臣了,这家伙从凉州带来多少人马呀?咱别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了,自古枪打出头鸟,能缩头就缩头吧,当乌龟也不能当傻鸟!
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点蹊跷吗?有,此人就是原并州将领骑都尉鲍信。
有一天他找到了现在手中兵力最强的袁绍,商议灭董:
"这个董卓现在拥有强兵,看样子不怀好心哪,现在趁着行军没缓过劲来,不如趁早灭了他。"
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凡是记录了此事的史书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口吻,说:"绍畏卓,不敢发。"
也怪不得袁绍,大家都给董卓吓唬住了,一个个全想着保存手中那点实力,谁愿意替他人火中取栗,当这个冤大头?没奈何,看透了形势的鲍信干脆辞官回了老家。
曹操这时候也见风稳住了舵,手下就千多人,还轮不到咱出头打擂。
人们被凉州军的"强大"折服了。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家兵归顺了董卓;吕布杀了丁原,率并州军投入到凉州军营中;在此带动下,张辽也没了选择,所部近万人步了同乡的后尘……
董卓心里得意了,对自己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天下精锐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还有谁会在董卓面前说个不字?换皇帝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老董要甩开膀子大干了。
皇帝司空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十三 竟拿皇帝不当干部
幼时读过这么一个童话:一只嘴馋的狮子想吃一头牛解馋,可是对付一群牛它又不是对手,于是聪明的狮子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战略战术,把笨牛们分别一头头地骗出去,结果,大家一定都知道了,狮子解决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供应问题,一群力大无比的牛成了给狮子储存的牛肉罐头。
现在洛阳的董卓就是那只聪明的狮子,大部分肥牛已成了他的口中美味,换皇帝的议题也就自然地排上了议事日程。
对于换皇帝这种大事,其重要性不亚于对伊朗动武,那是需要召开联合国大会的,自古弱国无外交,已经成为饿狮口中餐的士大夫集团又能怎么办?谁敢不投赞成票?朝中的文武大员们又没有哪一个具有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和能力,你就是投了反对票又没有否决权,安理会就不作决议了吗?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官大不如刀快,太尉顿时蔫了,保持沉默吧,大官不与小官一般见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少帝一见来了救国之忠臣,一时激动得心血沸滚,眼含热泪,无法言语;那陈留王人小鬼大,心智乖巧,眼见这位连太尉都敢骂的人,气势非凡,绝对英雄,便坐在董卓怀里,小嘴不亚于秦时甘罗,竟把这次宫廷政变描绘得有声有色,叙述得条理分明。董卓心中一动:让陈留王与皇帝换换岗位吧。
"众将官!随俺保驾进京!"
一路走,还不忘教训皇帝几句:
"陛下令常待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三国志·董卓传》)
这皇帝要是换了可是大有好处:
一、九岁的小孩兴许还尿床呢,还不是我说黑了他就乖得像猫似的闭眼呀。
二、这刘协是董皇后一手带大的,咱老董也姓董,管他陇西董氏和河间董氏是否亲族,这皇戚咱是当定了。
三、一旦有了外戚的身份,那现在残存的外戚势力不靠咱靠谁?
四、关键是这少帝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个老不死的何太后就可以依法临朝听政,何家没死的家将、兵丁、旧部就没法子挖过来。光凭带来的三千人哪能在这大都市里长混下去?
可这皇帝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先比比哪家的拳头硬气。
己方:就这三千敢死队。
敌方:袁绍:五千号全国之精锐的西园部队,据密报他还私招了两千黑兵;
袁术:两千虎贲军,据说也不是善茬;
曹操的一千羽林军更小视不得,那可是刀头子舔过血的王牌军;
还有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家兵有接近一万人,都是个顶个上阵敢拼命的愣种;
执金吾丁原所部并州军:两千人,战力强悍,领军大将吕布吕奉先素闻天下无敌;
鲍信、张辽募集的兵卒虽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不少,有近一万士卒……
别再算了,就这三万多也够我董卓喝一壶的,敌我力量对比,十比一略强。
董卓押着皇帝、陈留王、文武百官进了京城,先吓唬着皇帝封了自己一个大司空。
是武将董卓干够了,想换换口味做文官了?非也,董卓心里明白着呢,若想长期在朝执政非依靠那些穷酸的士大夫不可,扒不下这身军装啥时候也别想当国务卿,那些文人最瞧不起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丘八,先从职务上和他们拉近乎再说。枪杆子真攥在谁手里都清楚着呢,就看谁会玩政治了。
第一步,先唬住他们再说。
董卓成天把他那三千西凉兵拉到大街上搞检阅,白天折腾一天,晚上悄悄地拉出城去,隔个三五天再威风凛凛地大白天开进城来,再搞阅兵式,晚上再调出去,两天后再调进来,没事,权当行军演练呗,反正都骑在马上,又累不着士兵。
第54节:三十三 竟拿皇帝不当干部
就这一手,把洛阳城里诸位领兵大员给吓懵了,更不用说那些文官朝臣了,这家伙从凉州带来多少人马呀?咱别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了,自古枪打出头鸟,能缩头就缩头吧,当乌龟也不能当傻鸟!
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点蹊跷吗?有,此人就是原并州将领骑都尉鲍信。
有一天他找到了现在手中兵力最强的袁绍,商议灭董:
"这个董卓现在拥有强兵,看样子不怀好心哪,现在趁着行军没缓过劲来,不如趁早灭了他。"
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凡是记录了此事的史书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口吻,说:"绍畏卓,不敢发。"
也怪不得袁绍,大家都给董卓吓唬住了,一个个全想着保存手中那点实力,谁愿意替他人火中取栗,当这个冤大头?没奈何,看透了形势的鲍信干脆辞官回了老家。
曹操这时候也见风稳住了舵,手下就千多人,还轮不到咱出头打擂。
人们被凉州军的"强大"折服了。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家兵归顺了董卓;吕布杀了丁原,率并州军投入到凉州军营中;在此带动下,张辽也没了选择,所部近万人步了同乡的后尘……
董卓心里得意了,对自己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天下精锐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还有谁会在董卓面前说个不字?换皇帝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老董要甩开膀子大干了。
皇帝司空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十三 竟拿皇帝不当干部
幼时读过这么一个童话:一只嘴馋的狮子想吃一头牛解馋,可是对付一群牛它又不是对手,于是聪明的狮子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战略战术,把笨牛们分别一头头地骗出去,结果,大家一定都知道了,狮子解决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供应问题,一群力大无比的牛成了给狮子储存的牛肉罐头。
现在洛阳的董卓就是那只聪明的狮子,大部分肥牛已成了他的口中美味,换皇帝的议题也就自然地排上了议事日程。
对于换皇帝这种大事,其重要性不亚于对伊朗动武,那是需要召开联合国大会的,自古弱国无外交,已经成为饿狮口中餐的士大夫集团又能怎么办?谁敢不投赞成票?朝中的文武大员们又没有哪一个具有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和能力,你就是投了反对票又没有否决权,安理会就不作决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