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亲切的:"在五月十三那天,孩子们通常会蹦跳着唱这样一首儿歌:'五月十三,不用看天,关老爷磨刀,要杀曹操,曹操变鬼,要喝凉水……,五月十三,不用看天,就是说每年这一天都会下雨的,那是老天爷在给关老爷的磨刀石添水。"
风雅的:"千古风流诗一首,黄沙淹尽王侯。万家灯火却依旧。残阳铺绿野,愁月照荒丘。"
优美的:"时重阳已过,秋风乍冷,满目稼禾零落,路少行人。曹操悲愤难抒,盲目疾奔于前,惊恐犹追于后,夕阳似染,却羞枯叶遍赤;逝水如泣,更碎残云乱纷。几声孤雁凄淚,尤增路人苍凉。"
恶搞的:"曹操顺着一个差役的手指看去,桥边果然竖着一方木牌,上写几个大字:自觉交费,闯关可耻。下面还有历城县令的手署落款。
深沉的:"深藏于内的被拯救原始意识,人人都有,只是自己不一定觉察。"
反正是鱼翅爆肚一块涮,茅台扎啤掺着来,你就看这大侃花样百出地白活,有板有眼地胡扯吧,一时摸不清他的武功家数,只落得一个"爽"字。
一本书,好看是基本的要求,如果有内容,有想法,不仅是哈哈一乐,那就值一回票价了。
看过子金山扒出来的曹操,才发现虽然有《三国演义》,虽然有易中天所讲的,这个家喻户晓、毁誉参半的曹操,对很多人而言,其实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他的时代,他的才华,他的心态,他的人生八卦青春岁月,在子金山的笑谈中清晰生动起来。
我这种素喜八卦的俗人,这才知道了原来阿瞒自小是个武林高手,能夜闯豪门;"把一对短戟舞成个UFO",突围而去;三三制战术的创始人是配置"砍头三人组"的曹将军;一个照面砍死了华雄的更不是那位被后世吹得没边的关二爷,而是孙权的老爹,把吕布都打得狼蹿的孙坚。
第3节:一 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帝帽子
有料,咱老百姓就爱看这个。
而且子金山侃的,可不仅是曹操。围着曹操这条线,古今中外尽收眼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领导先走",早就是两千年前的光辉口号;社会目睹之怪现状,不光是出在大清家;古装剧幕间可以加演现代小过门;人性和欲望,从来没有改变过一星半点;历史和政治,就是不断重复的那些事儿。
兴衰成败,书成血浸功业;王霸纷争,铸就骨堆龙床。
借一个曹操,道无尽沧桑。
粗览奇文,会认为子金山是个恃才放犷、玩世不恭的愤青,而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抹不去的是读史人悲天悯人的情怀,究古鉴今的思考。
当然,子金山虽自称是史学界的票友,练的可是专业学人的考据工夫,却没有四平八稳的学院文风。但是子金山送给我们的这一飘着怪味的真实曹操,相信是受喜欢历史的老百姓宠爱的。
因为它有意思,有根据,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诚意。
还有一点:不装。
很多时候,道在民间。
2007年5月于北京
一 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帝帽子
二十岁前的曹操实在没什么值得显摆的。
历来不管哪朝哪代给自己的开国领袖脸上搽粉抹油向来不惜笔墨,奉魏晋为正溯的《三国志·魏书》里对自己的太祖却是寥寥几笔: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注意:小孩子"机警"是好事,但要是有人夸你的孩子"有权数"就不一定是好话了;
这里的"任侠"也未必是褒奖,反正绝对不是郭靖郭大侠那个侠字;
"放荡"倒是写的明明白白的;至于"不治行业",说穿了就是不务正业,所以"世人"也就是老百姓也就没把这孩子看成什么天生神童。
很敬佩古时的史家,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把他们的开国老祖宗写成这样,已经是相当客观了。
说太祖小时好话的据史载倒是有两三个人:
南阳名士何颙分析过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还有一个叫许劭(字子将)的名士,他这样对曹操说:"你这个人呀,如果在太平时代,可能成为能臣;要是在乱世,你就是奸雄。"老曹听了这褒贬难分的话哈哈大笑起来。至于这大笑是得意还是不屑?曹操至死没有曝光心里的真话,子金山不好替老曹妄定。(原话是: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要是有人这么评价今人的,不管哪位,我想应该都与太祖的反应差不了多少,有人夸咱有本事,咱可能不至于大笑,心里还不格外得意?
另一个地位显赫,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字公祖),他说:"天下就要乱了,没有上承天命下安黎民的天才出世汉朝可就要玩完了!那个天才就是你曹操呀!"(原话是: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鉴于桥太尉响当当的名头和地位,子金山就从桥玄细细说起。
光武帝刘秀同志的后辈们到了桓帝这一代,连老鼠也不如了--至少在繁殖能力上:三十六岁过早驾崩的汉桓帝刘志竟然无人接班。没法子只好肥水暂流外人田了,其实也算不上太外,也是五服沿上自家的血亲,汉肃宗的玄孙刘宏。
风雅的:"千古风流诗一首,黄沙淹尽王侯。万家灯火却依旧。残阳铺绿野,愁月照荒丘。"
优美的:"时重阳已过,秋风乍冷,满目稼禾零落,路少行人。曹操悲愤难抒,盲目疾奔于前,惊恐犹追于后,夕阳似染,却羞枯叶遍赤;逝水如泣,更碎残云乱纷。几声孤雁凄淚,尤增路人苍凉。"
恶搞的:"曹操顺着一个差役的手指看去,桥边果然竖着一方木牌,上写几个大字:自觉交费,闯关可耻。下面还有历城县令的手署落款。
深沉的:"深藏于内的被拯救原始意识,人人都有,只是自己不一定觉察。"
反正是鱼翅爆肚一块涮,茅台扎啤掺着来,你就看这大侃花样百出地白活,有板有眼地胡扯吧,一时摸不清他的武功家数,只落得一个"爽"字。
一本书,好看是基本的要求,如果有内容,有想法,不仅是哈哈一乐,那就值一回票价了。
看过子金山扒出来的曹操,才发现虽然有《三国演义》,虽然有易中天所讲的,这个家喻户晓、毁誉参半的曹操,对很多人而言,其实还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他的时代,他的才华,他的心态,他的人生八卦青春岁月,在子金山的笑谈中清晰生动起来。
我这种素喜八卦的俗人,这才知道了原来阿瞒自小是个武林高手,能夜闯豪门;"把一对短戟舞成个UFO",突围而去;三三制战术的创始人是配置"砍头三人组"的曹将军;一个照面砍死了华雄的更不是那位被后世吹得没边的关二爷,而是孙权的老爹,把吕布都打得狼蹿的孙坚。
第3节:一 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帝帽子
有料,咱老百姓就爱看这个。
而且子金山侃的,可不仅是曹操。围着曹操这条线,古今中外尽收眼底,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让领导先走",早就是两千年前的光辉口号;社会目睹之怪现状,不光是出在大清家;古装剧幕间可以加演现代小过门;人性和欲望,从来没有改变过一星半点;历史和政治,就是不断重复的那些事儿。
兴衰成败,书成血浸功业;王霸纷争,铸就骨堆龙床。
借一个曹操,道无尽沧桑。
粗览奇文,会认为子金山是个恃才放犷、玩世不恭的愤青,而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抹不去的是读史人悲天悯人的情怀,究古鉴今的思考。
当然,子金山虽自称是史学界的票友,练的可是专业学人的考据工夫,却没有四平八稳的学院文风。但是子金山送给我们的这一飘着怪味的真实曹操,相信是受喜欢历史的老百姓宠爱的。
因为它有意思,有根据,有内容,有思想,有个性,有诚意。
还有一点:不装。
很多时候,道在民间。
2007年5月于北京
一 天上掉下来一顶皇帝帽子
二十岁前的曹操实在没什么值得显摆的。
历来不管哪朝哪代给自己的开国领袖脸上搽粉抹油向来不惜笔墨,奉魏晋为正溯的《三国志·魏书》里对自己的太祖却是寥寥几笔: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注意:小孩子"机警"是好事,但要是有人夸你的孩子"有权数"就不一定是好话了;
这里的"任侠"也未必是褒奖,反正绝对不是郭靖郭大侠那个侠字;
"放荡"倒是写的明明白白的;至于"不治行业",说穿了就是不务正业,所以"世人"也就是老百姓也就没把这孩子看成什么天生神童。
很敬佩古时的史家,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把他们的开国老祖宗写成这样,已经是相当客观了。
说太祖小时好话的据史载倒是有两三个人:
南阳名士何颙分析过曹操:"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还有一个叫许劭(字子将)的名士,他这样对曹操说:"你这个人呀,如果在太平时代,可能成为能臣;要是在乱世,你就是奸雄。"老曹听了这褒贬难分的话哈哈大笑起来。至于这大笑是得意还是不屑?曹操至死没有曝光心里的真话,子金山不好替老曹妄定。(原话是: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要是有人这么评价今人的,不管哪位,我想应该都与太祖的反应差不了多少,有人夸咱有本事,咱可能不至于大笑,心里还不格外得意?
另一个地位显赫,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字公祖),他说:"天下就要乱了,没有上承天命下安黎民的天才出世汉朝可就要玩完了!那个天才就是你曹操呀!"(原话是: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鉴于桥太尉响当当的名头和地位,子金山就从桥玄细细说起。
光武帝刘秀同志的后辈们到了桓帝这一代,连老鼠也不如了--至少在繁殖能力上:三十六岁过早驾崩的汉桓帝刘志竟然无人接班。没法子只好肥水暂流外人田了,其实也算不上太外,也是五服沿上自家的血亲,汉肃宗的玄孙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