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家人的期望也许真的就落空了,自己是家族的希望,不能因此让整个宋氏家族失望。

  “宋兄此言谬矣,科考全凭的是真才实学,宋兄胸中自有沟壑,听说了现在朝廷还对科举进行了一番改革,到底是什么情况还不知道?”

  赵承嗣从汴京而来,知道一些汴京的情况,其中科举进行了一些小的改革,也许今年的大考就会知道。

  而且大宋科举的小小改革已经布告天下,那么天下的学子对改革有什么看法呢,赵承嗣见到宋准也有点想知道他们心中是怎么想的。

  宋准一听赵承嗣问的是这,也来了兴趣。。

  “赵兄其实我倒是对朝廷的这一次改革十分的看好,也觉得科举考试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样才能选拔出来真正的人才。”

  “哦,宋兄还有此番高论,那在下就洗耳恭听。”没有想到他对这次改革居然这么看好,和当初赵承嗣改革的初衷有点像。

  于是赵承嗣就不由的想问问他如何会这样想,看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有状元至之才。

  如果此人真的有不同一般的见解的话,皇帝一定能用上这样的人。

  有时候人有才能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重用却是另一回事了,即使你再有才我不用你,你也没有办法不是吗?

  赵承嗣的问题就是你说你对现在的科举改革是比较满意的,那么是你满意在什么地方。

  你不能只是嘴上说满意而有说不出来什么像样的理由吧,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你这个人还真的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赵承嗣听到他刚才听到他说了一下这个改革还是不错的,还说这样的科考才能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于是赵承嗣才有此一问的。

  “赵兄难道你不是这样认为的吗》就先说这个考试的体系吧,我认为十分的合理了。”

  宋准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直接就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再说现在风气也是很开放的,也没说不让平常的人议论朝廷的得失,这也是宋朝文风盛行的一个原因。

  你要想议论朝廷的什么大事,一定要识字这是最起码的吧,再者你识字也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吧。

  综合起来那些学子有了天然的优势,特别是他们进入到了官场之后,就更加的促进了大宋朝文人的发展。

  “以前我们的科举就是一门定终身也就是说只要考一门就注定了你的一生,也就是一篇文章,也就是说如果你这一次没有能够得到考官的青睐的话,就以为着你还要去等上几年才有机会去参加这次的大考。”

  宋准缓缓的说道,他说的也是实情,宋朝的科举也是程序也是跟前代的差不多了。

  也是有乡试和省试,并且在前面发布科举考试的相关规则的时候明确的规定了三年一次大考的规定。

  当然现在还没有出现后来的殿试,赵匡胤也没有想过要殿试。

  其实赵承嗣真的想给赵匡胤上奏章,让他下旨规定还有殿试,相信赵匡胤也一定会同意。

  毕竟殿试有利于这些学子能够真正的被皇帝所掌握,成为真正的皇帝的门生,天子门生。

  对皇帝是无比的忠诚,皇帝治理国家就是靠的这些人,所以只要说出来,皇帝应该会采用。

  “哦,宋兄你这话又是从何说起呢?这三年一次大考是应该的,毕竟一篇文章确实是能够看出你的文采,这样录取人也是有一定的根据的。”

  赵承嗣故作疑惑的问道,这不是他糊涂了,他是要看看这个宋准到底是怎么想的。

  科举嘛,就是靠着一手好文章,十年寒窗苦,就是为了这一篇文章,难道这些宋准还有其他的想法不成?

  ------------

  第二四四章 拉拢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可是又有不同。

  因为宋朝实行的是文人治国,对科举尤为重视。

  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录取现象叫做恩科。

  开宝三年,赵匡胤给主持科举的礼部下了道圣旨,命他们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

  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考了这么久没有考上,给他们一个进士的身份吧。

  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赵匡胤这次“恩科”玩儿得大了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起码能看出这位大政治家治国是何等灵活,笼络人才是何等大手笔。

  此后的“恩科”一般只涉及极少数人,但是这一少数人也进入到了大宋的上层。也就是不用文章就能得到功名了。

  恩科毕竟是极少数的人,有点像今天的特长生,虽然不恰当,也有那么一点意思。

  大宋重要的还是高考,哦,不是高考,是常规考试。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

  “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