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说完赵承嗣将这份珍贵的资料放在一边,自己开始撰写军校的计划,赵匡胤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
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
“统领,天雄归德军节度判官窦偁前来拜见。”
上官青云走了进来,打破了赵承嗣的沉思,窦偁前来拜见,赵承嗣就有点郁闷了。
窦偁,自己也不认识呀,怎么会来拜见自己呢?
“统领,这窦偁是窦氏家族的人,更是是已故吏部尚书、右仆射的窦仪的嫡亲弟弟。”
上官青云见到赵承嗣满脸都是疑惑,立刻解释道。
赵承嗣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窦家的人,要说这窦家最初出名的可就是窦仪了。
窦仪是幽州渔阳人,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
这本来没有什么,考中进士虽然很稀奇,但也不能说他家出名。
可是嘴出名的是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
窦家从此名扬天下,窦家五子更是名声在外。
如果你觉得这幕场赵承嗣曾经记得在《三字经》中有一句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
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
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
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
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这位高度负责的官员,在赵匡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忠臣,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
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
“是呀,他正是窦仪大人的弟弟,在现在还在传颂窦仪大人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当今的官家改年号的事迹。”
上官青云看样子对窦仪也十分的崇拜,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
改年号?
这件事有意思了,赵承嗣记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乾德三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
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
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想必是从蜀中传来。”
赵匡胤一听窦仪的回答,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以见得?”
窦仪接着说:“当年的蜀主(前蜀)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当时的蜀中工匠所铸。”
------------
第一八二章 窦仪的弟弟
“统领,天雄归德军节度判官窦偁前来拜见。”
上官青云走了进来,打破了赵承嗣的沉思,窦偁前来拜见,赵承嗣就有点郁闷了。
窦偁,自己也不认识呀,怎么会来拜见自己呢?
“统领,这窦偁是窦氏家族的人,更是是已故吏部尚书、右仆射的窦仪的嫡亲弟弟。”
上官青云见到赵承嗣满脸都是疑惑,立刻解释道。
赵承嗣明白了,原来是这个窦家的人,要说这窦家最初出名的可就是窦仪了。
窦仪是幽州渔阳人,出身文学世家,他十五岁就能写文章,晋天福年间考中了进士。
这本来没有什么,考中进士虽然很稀奇,但也不能说他家出名。
可是嘴出名的是窦仪的四个弟弟也都相继考中进士,著名的冯道冯太师还就此事赋诗一首,歌颂他们兄弟五人全都考中进士的骄人成绩,其中有一句“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被当时士人争相传诵,以窦仪为长的窦氏五兄弟也因此号称“窦氏五龙”。
窦家从此名扬天下,窦家五子更是名声在外。
如果你觉得这幕场赵承嗣曾经记得在《三字经》中有一句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这里面的窦燕山指的就是窦仪的父亲窦禹钧,五子指的就是以窦仪为首的窦氏五兄弟,“名俱扬”指的就是都考中了进士,而成语“五子登科”指的同样也是这个故事。
窦仪学问渊博,治学严谨,是五代后期的著名儒臣,到后周初年就干到了翰林学士。
这是一个只有真正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儒士才能担任的清望之选,即便跟皇帝关系再铁,哪怕是皇帝的亲兄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别想混到这个位置上。
窦仪进入赵匡胤的视野,是在后周显德年间。
当时,赵匡胤率军攻克滁州,世宗派窦仪去封存登记当地府库中的财产(。因为众将士攻克城池有功,赵匡胤就准备派人到府库中取出一部分绢帛分给大家,以示奖赏。
应该说这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正常举动,就算柴荣知道也不会说什么,但窦仪却明确表示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认为府库财产已经进行登记,就成了国家财产,没有朝廷诏令批准,谁也不能擅自动用,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这位高度负责的官员,在赵匡胤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人才是忠臣,
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还没有忘记这段经历,他倒不是对窦仪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是更加理解了窦仪当时的举动,这样服从皇命,忠于职守的臣子,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吗?
于是,赵匡胤再次启用了这位老相识,让他再入翰林担任翰林学士。
能在两朝而且是两个不同朝代两入翰林,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也十分风光,一时被传为佳话,充分体现了窦仪的非凡才华和皇帝对他的特别器重。
非但如此,每当赵匡胤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忍不住向身边的大臣们称赞窦仪清持有操守的国人品格,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窦仪的赞赏,甚至流露出拜他为相的想法。
“是呀,他正是窦仪大人的弟弟,在现在还在传颂窦仪大人的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当今的官家改年号的事迹。”
上官青云看样子对窦仪也十分的崇拜,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
改年号?
这件事有意思了,赵承嗣记得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
乾德三年的某一天,赵匡胤突然召集朝廷宰相赵普等几位重要大臣,向大家讲述了自己遇到的一件怪事,让诸位大臣解答。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无意发现了一面铜镜,让他吃了一惊:这面铜镜铸造精美,款式新颖,唯一的美中不足是似乎在款识上出了点差错,因为镜子的背后镌刻着“乾德四年铸”的字样。
赵匡胤十分纳罕,现在不才乾德三年吗?怎么会出现乾德四年铸造的镜子,莫非是铸造的工匠一时马虎,搞错了年份,让这个镜子提前早产了?但转念一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大家应该知道,宋代的数字可不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数字“一二三四”,多一笔少一画的很容易写错,那时的数字都是繁体字,从壹到拾,每个数字的字形都有着很大差别,再糊涂的工匠也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其中原委,赵匡胤反而是越想越带劲,干脆召集了赵普等人前来询问,结果诸位大臣见了镜子,也面面相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赵匡胤无论如何也要破解这个谜团,于是又找来了学识渊博的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
窦仪不愧是博学之才,他瞄了一眼镜子,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陛下,这面镜子必定不是我中原之物,想必是从蜀中传来。”
赵匡胤一听窦仪的回答,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以见得?”
窦仪接着说:“当年的蜀主(前蜀)王衍曾经用过'乾德’这个年号,这面镜子应该是当时的蜀中工匠所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