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柴宗训先是一愣,然后伸出来手:“还要,四哥儿的大名我是如雷贯耳呀。”

  两只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殿下不在乎我的身份吗,我出身于青楼,被官家看重封为奉直郎,其实我只是一个底层的人?”

  赵承嗣和柴宗训两个人坐了下来,其中赵承嗣带着笑意。

  “身份又如何,想必你也知道我身份,那又如何,现在不依然活的好好的。”柴宗训虽然回答的很坦然,但是可以听出来他语气中的无奈。

  赵承嗣也了解,柴宗训是什么人,那是坐过皇帝的人。

  而且算是一个被逼迫退位的,还要向昔日的臣子下跪。

  所以说身份对于柴宗训来说不算什么了。

  赵承嗣看着眼前这个人,有时候觉得他也是无奈。

  显德六年六月癸巳日,柴荣去世,柴宗训于六月甲午日,在父亲的灵柩前即位。

  柴宗训的年纪太小,只有五岁,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

  幼主即位,年纪太小,这十分的不利,因为五代以来朝代更迭太频繁了。

  幼主即位,朝廷很有可能被人颠覆,这就造成了大周王朝的政局不稳定。

  主弱臣强,历史上发生过很多起,大臣废掉幼主成为皇帝的事情。

  一些忠于周的官吏,马上就敏锐地意识到动乱的根源十有八九要出在赵匡胤那里。

  指出赵匡胤不应再掌禁军,甚至有的人主张先发制人,及早将赵匡胤干掉。

  可眼前这位柴宗训只是改任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此时,赵匡胤及其心腹也在加紧活动。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里,禁军高级将领的安排,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动。

  先看殿前司系统,原来一直空缺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慕容延钊是赵匡胤的少年好友,关系非同一般。

  原来空缺的殿前都虞侯一职,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也是赵匡胤的“布衣故交”。

  与当时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的石守信一样,都是赵匡胤势力圈子中的最核心人物。

  这样,整个殿前司系统的所有高级将领的职务,均由赵匡胤的人担任了。

  再看侍卫司系统。在这一系统的高级将领中,原来赵匡胤只与韩令坤有“兄弟”之谊,当时他正领兵驻守在淮南扬州,京城中实际上只剩下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不是赵匡胤的人,但势孤力单,无法同赵匡胤抗衡。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后周君臣正在朝贺新年,突然接到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大臣们慌作一团。

  小皇帝柴宗训征得宰相范质、王溥的同意后,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正月初二即率兵出城。

  当天下午,到达了离开封几十里的陈桥驿。

  晚上,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

  有人说:“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4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赵匡胤的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和王审琦管好京城内外大门。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

  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

  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于是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败笔是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家人,给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

  然后举行禅让仪式,但人到齐了,却没有禅让诏书,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这份诏书。

  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

  后赵匡胤建立宋朝,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