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1章
日后,这支军队将以魏、宋、韩三国的利益为根本,负责讨伐任何胆敢侵犯三国利益的敌对势力。
而在此基础上,魏、宋、韩三国签署了‘百年结盟协定’,承诺在长达百年之内的时间内,魏、宋、韩三国相互扶持、相互协助,共进共退。
不得不说,虽然宋国的体量比不上赵国,但魏宋韩三国的百年同盟,仍然在中原掀起了一股不亚于当初‘三晋联盟’的声势,唬地秦国频繁与赵国、楚国会晤,希望尽快达成战略同盟,以对抗魏宋韩三国同盟。
刨除无暇他顾的燕国,以及鲁国、费国、卫国等存在感薄弱的小国,整个中原已呈现两极格局。
论实力,秦赵楚一极自然要稳胜魏宋韩一极,可论团结,前者则远不如后者。
当然,究竟这场抗衡最终谁胜谁负,那还得打过才知道结局。
魏王遫九年下半年,就在蒙仲前后出使韩国与赵国的期间,秦国国相穰侯魏冉经韩国返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魏冉便加促了吞并义渠国的行动。
蒙仲知道,待秦国彻底吞并义渠国,彻底消灭掉这股威胁秦国的内患后,秦国必然将再次掀起战争,携赵、楚两国,对魏宋韩三国发动围攻。
而这场战争,或许就能决出当今中原的霸主。
第450章 诸国纷争(一)
魏王遫十一年,秦国已堪堪吞并义渠,秦王稷遂与楚王熊横再次相会于穰,随后又于中阳再次约见赵王何,协商出兵讨伐‘魏宋韩三国同盟’的大计。
得知此事后,屈原联合昭雎、庄辛,极力抵抗,但最终仍斗不过把持国政的令尹子兰,在子兰的劝说下,楚王熊横再次站在了秦国这边。
魏王遫十二年,秦国几次与韩国商量函谷关的归属却不能得,遂派上将白起,携王龁、胡阳、嬴摎等将领兵出阴晋,攻伐韩国占据函谷关,理由是函谷关乃秦国颜面,不可假手于人。
秦将白起知道他一旦进攻韩国,蒙仲立刻就会带兵来援,因此在这场战争中,白起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夺回函谷关——毕竟函谷关乃出兵韩国的两条兵路之一,函谷关被韩国所占,秦国在攻打韩国的这件事上,等于是废了一条手臂,因此函谷关必须收回。
在白起的严令下,秦军付出了很大代价,终于将函谷关攻破,韩军退守宜阳。
果不其然,蒙仲此时正于颍阳、颍阴一带操练二十万三国联军,问讯立刻提兵十万前往韩国宜阳。
但有意思的是,秦国这次目的明确,白起在攻下函谷关后,并不乘胜追击攻打宜阳——可能他觉得即使打下宜阳也未必守得住,索性就扼守函谷关,据关不出。
见此,蒙仲遂以宜阳为据点,发动针对秦国的讨伐。
鉴于蒙仲身兼魏宋韩三国大司马的特殊地位,全权负责对抗秦国的战争,权限极大。
他命魏将公孙竖、魏青、窦兴、晋鄙从西河郡发起进攻,又命韩将韩足、韩骁等人攻打武关,再加上身在宜阳的他自己,对秦国发动整整三路的讨伐。
为了分担压力,秦国请楚国讨伐魏国的方城,又请赵国讨伐魏国的邺城,但遗憾的是,楚国的上将昭雎很快就在宛方之地被方城令蒙遂击败,倒是赵国的廉颇、韩徐等人,对魏将唐直所扼守的邺城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然而在邺城遭到进攻的情况下,大梁却毫不惊慌,丝毫没有调蒙仲返回的意思,而是直接从国内调兵支援邺城。
且两个月后,宋国亦遣军司马蒙挚率三万军队支援邺城。
当时,平原君赵胜问廉颇道:“廉司马能否攻下邺城?”
廉颇点头说道:“宋国军队支援邺城前,我能攻下邺城;宋国军队来援后,我亦能……但我不敢下邺城。”
平原君赵胜点点头表示理解。
要知道此时的魏国,即便在赵国已摆明立场联合秦国的情况下,身兼魏宋韩三国大司马之职的蒙仲依旧主张‘联赵抗秦’,鉴于蒙仲身份特殊,魏王遫听取了蒙仲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魏国会容许赵国的进犯——倘若只是像眼下这般,赵国的军队纯粹只是在邺城响应一下秦国,魏国恐怕还不会在意,可一旦赵国攻下了魏国的邺城,怕是立刻会遭到魏国的报复。
到那时,恐怕就连蒙仲也抵不住魏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只能率军讨伐赵国。
而直面蒙仲与其麾下二十万常备三国联军,无论是廉颇还是韩徐,都没有这个自信。
就连主张‘赵国必须坚定前进道路、绝不可受他国摆布’的赵奢,此时亦建议不宜过早激怒魏国——在他赵国派人请回庞煖之前,赵奢认为不宜与魏国撕破脸皮。
鉴于赵楚两国出工不出力,秦国再次孤军而战,以上将白起于函谷关迎战魏将蒙仲。
这两位可真是老相识了,彼此都知根知底,清楚对方本领,虽然以往蒙仲多次占到便宜,但这次白起学乖了,在收复了函谷关后,愣是不再出战,而门水那边,他亦叫王龁严加防范,防止蒙仲故技重施。
此时的宜阳令正是公仲侈,见白起据关不出,他对蒙仲说道:“看来这次秦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回函谷关,方便日后对中原用兵……若不能夺回此关,恐怕日后多有麻烦。”
蒙仲闻言笑着看向公仲侈,看得公仲侈都有些恼羞成怒了,后者愤愤说道:“我乃是为韩人,岂是为韩咎?”
而在此基础上,魏、宋、韩三国签署了‘百年结盟协定’,承诺在长达百年之内的时间内,魏、宋、韩三国相互扶持、相互协助,共进共退。
不得不说,虽然宋国的体量比不上赵国,但魏宋韩三国的百年同盟,仍然在中原掀起了一股不亚于当初‘三晋联盟’的声势,唬地秦国频繁与赵国、楚国会晤,希望尽快达成战略同盟,以对抗魏宋韩三国同盟。
刨除无暇他顾的燕国,以及鲁国、费国、卫国等存在感薄弱的小国,整个中原已呈现两极格局。
论实力,秦赵楚一极自然要稳胜魏宋韩一极,可论团结,前者则远不如后者。
当然,究竟这场抗衡最终谁胜谁负,那还得打过才知道结局。
魏王遫九年下半年,就在蒙仲前后出使韩国与赵国的期间,秦国国相穰侯魏冉经韩国返回秦国。
回到秦国后,魏冉便加促了吞并义渠国的行动。
蒙仲知道,待秦国彻底吞并义渠国,彻底消灭掉这股威胁秦国的内患后,秦国必然将再次掀起战争,携赵、楚两国,对魏宋韩三国发动围攻。
而这场战争,或许就能决出当今中原的霸主。
第450章 诸国纷争(一)
魏王遫十一年,秦国已堪堪吞并义渠,秦王稷遂与楚王熊横再次相会于穰,随后又于中阳再次约见赵王何,协商出兵讨伐‘魏宋韩三国同盟’的大计。
得知此事后,屈原联合昭雎、庄辛,极力抵抗,但最终仍斗不过把持国政的令尹子兰,在子兰的劝说下,楚王熊横再次站在了秦国这边。
魏王遫十二年,秦国几次与韩国商量函谷关的归属却不能得,遂派上将白起,携王龁、胡阳、嬴摎等将领兵出阴晋,攻伐韩国占据函谷关,理由是函谷关乃秦国颜面,不可假手于人。
秦将白起知道他一旦进攻韩国,蒙仲立刻就会带兵来援,因此在这场战争中,白起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夺回函谷关——毕竟函谷关乃出兵韩国的两条兵路之一,函谷关被韩国所占,秦国在攻打韩国的这件事上,等于是废了一条手臂,因此函谷关必须收回。
在白起的严令下,秦军付出了很大代价,终于将函谷关攻破,韩军退守宜阳。
果不其然,蒙仲此时正于颍阳、颍阴一带操练二十万三国联军,问讯立刻提兵十万前往韩国宜阳。
但有意思的是,秦国这次目的明确,白起在攻下函谷关后,并不乘胜追击攻打宜阳——可能他觉得即使打下宜阳也未必守得住,索性就扼守函谷关,据关不出。
见此,蒙仲遂以宜阳为据点,发动针对秦国的讨伐。
鉴于蒙仲身兼魏宋韩三国大司马的特殊地位,全权负责对抗秦国的战争,权限极大。
他命魏将公孙竖、魏青、窦兴、晋鄙从西河郡发起进攻,又命韩将韩足、韩骁等人攻打武关,再加上身在宜阳的他自己,对秦国发动整整三路的讨伐。
为了分担压力,秦国请楚国讨伐魏国的方城,又请赵国讨伐魏国的邺城,但遗憾的是,楚国的上将昭雎很快就在宛方之地被方城令蒙遂击败,倒是赵国的廉颇、韩徐等人,对魏将唐直所扼守的邺城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然而在邺城遭到进攻的情况下,大梁却毫不惊慌,丝毫没有调蒙仲返回的意思,而是直接从国内调兵支援邺城。
且两个月后,宋国亦遣军司马蒙挚率三万军队支援邺城。
当时,平原君赵胜问廉颇道:“廉司马能否攻下邺城?”
廉颇点头说道:“宋国军队支援邺城前,我能攻下邺城;宋国军队来援后,我亦能……但我不敢下邺城。”
平原君赵胜点点头表示理解。
要知道此时的魏国,即便在赵国已摆明立场联合秦国的情况下,身兼魏宋韩三国大司马之职的蒙仲依旧主张‘联赵抗秦’,鉴于蒙仲身份特殊,魏王遫听取了蒙仲的建议,但这并不意味着魏国会容许赵国的进犯——倘若只是像眼下这般,赵国的军队纯粹只是在邺城响应一下秦国,魏国恐怕还不会在意,可一旦赵国攻下了魏国的邺城,怕是立刻会遭到魏国的报复。
到那时,恐怕就连蒙仲也抵不住魏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只能率军讨伐赵国。
而直面蒙仲与其麾下二十万常备三国联军,无论是廉颇还是韩徐,都没有这个自信。
就连主张‘赵国必须坚定前进道路、绝不可受他国摆布’的赵奢,此时亦建议不宜过早激怒魏国——在他赵国派人请回庞煖之前,赵奢认为不宜与魏国撕破脸皮。
鉴于赵楚两国出工不出力,秦国再次孤军而战,以上将白起于函谷关迎战魏将蒙仲。
这两位可真是老相识了,彼此都知根知底,清楚对方本领,虽然以往蒙仲多次占到便宜,但这次白起学乖了,在收复了函谷关后,愣是不再出战,而门水那边,他亦叫王龁严加防范,防止蒙仲故技重施。
此时的宜阳令正是公仲侈,见白起据关不出,他对蒙仲说道:“看来这次秦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回函谷关,方便日后对中原用兵……若不能夺回此关,恐怕日后多有麻烦。”
蒙仲闻言笑着看向公仲侈,看得公仲侈都有些恼羞成怒了,后者愤愤说道:“我乃是为韩人,岂是为韩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