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唯独蒙仲……
宋王偃对他的容忍度极高。
“阿仲,他需要您的允令,大王……”
惠盎搀扶着宋王偃走向王宫,期间低声说道:“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听到这话,宋王偃冷笑着嘲讽道:“他不是准备迎回太子取代寡人么?寡人的旧令,对他还有什么约束性么?”
“话虽如此,但……”惠盎的脸上浮现几许忧虑之色,他低声说道:“愿意追随太子的人,固然有,但依旧愿意追随大王您的人,却还远远比这要多,若不能得到您的默许,国家、臣民,都会分裂……”
“……”
宋王偃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是的,诚如惠盎所言,他戴偃在彭城依旧有着无上的权威,倘若不能得到他的默许,彭城的军队是不会听从蒙仲的命令的,蒙仲最多只能聚拢败退的郯城军,以太子戴武的名义重新聚拢这支军队,无论是为了抗击齐军,还是为了助太子戴武取得王位。
蒙仲,可要比那个不知所谓的戴璟厉害地太多,纵使郯城军目前已不具备与彭城军一战的资格,但有了蒙仲的统帅,这支军队说不定会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倘若这股力量被迫用来对付彭城、对付彭城军……
“惠盎啊,我与你,当真只能止步于此么?”
忽然间,宋王偃惆怅地问道。
听到这话,惠盎不禁想到了二十几年前的宋国。
那时的宋国,宋王偃刚刚结束接连三场针对的齐、楚、魏三国的战争,叫齐、楚、魏三国从此不敢再小觑宋国,而他惠盎,亦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彭城,请见宋王偃,向宋王偃讲述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
宋王偃并非是一个只懂得用武力对抗威胁的君主,因此,他接受了惠盎所讲述的‘仁者无敌’思想,当时的君臣二人,一边以‘半儒半法’的宽政治理着这个国家,一边憧憬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力能屈伸铁钩的宋王偃,如今也已迟暮,虽体魄因为常年习武锻炼的关系依旧健朗,但斑白的发须,却在无声表述着这位君主的极限。
想到这里,惠盎心中着实不是滋味。
平心而论,宋王偃远非是十全十美的明君,相反,这是一位暴虐嗜杀的暴君,但因为知遇之恩,惠盎对这位君主抱持着十分的忠诚。
倘若蒙仲这次没能及时返回彭城,倘若彭城这次无法阻挡住齐军进攻的脚步,他惠盎,会坚守彭城到最后一刻,以报答宋王偃对他的器重。【PS:想了想,作者觉得还是要提一句,历史上的惠盎,就是战死在彭城的。】
“啊,接下来,会有太子接过大王你肩上的重责。”
惠盎低声说道。
“嗤。”
宋王偃嗤笑一声,说道:“太子懦弱,寡人不放心。”
听到这话,惠盎义正言辞地纠正道:“不,大王,太子绝不懦弱,相反,他比您想象的还要坚强,当年臣就对大王说过,这世上最无坚不摧的剑,便是仁者之剑……”
“行了行了,你这话我都听了二十几年了,早烦了。”
宋王偃挥挥手打断了惠盎的说教,旋即,他在沉默了片刻后说道:“你带着寡人印令,去助那小子一臂之力吧……如你所言,名正方能言顺……”
说着,他伸手按住了腰腹,沉着脸低声骂道:“话说回来,那小子下手还真重……”
惠盎的眼睑微微一动,苦笑着告罪道:“大王请莫怪,阿仲他……”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却见宋王偃抬手打断了:“行了,相比较这个,寡人只问你一句话,你有把握让那小子留在国内么?”
惠盎微微一愣,旋即立刻便明白了宋王偃的意思,想了想说道:“倘若是太子相邀,阿仲应该会考虑留下的,但臣只怕此举会引起魏国的不满……再者,我弟本身恐怕也会因此而苦恼。”
“寡人不管这些。”
宋王偃冷笑着说道:“他既要寡人退让,那么,他就得付出一些代价……”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忽然一软,叹息道:“你等将太子培养地太软弱了……”
惠盎当然知道宋王偃在担忧些什么,闻言反驳道:“不,太子并不软弱,太子只是将刚强放在心内。至于阿仲……”他想了想,说道:“臣有个主意,或许,可以让阿仲身兼两国之职,反正宋魏之盟,臣认为在太子有生之年应该不会变动,既然如此,就算我弟身兼两国之职,魏国也不太可能会反对。”
“封他为国相?那没有意义。”
宋王偃摇了摇头。
是的,其实此前出过身兼多国国相的例子,比如苏秦,但严格来说,像苏秦所取得的多国国相之位,其实是荣誉性质居多,各国本身其实还是有负责国政的国相。
而宋王偃所希望的,是让蒙仲确确实实地负责一支宋国的军队,帮助宋国抵抗类似齐军入侵的重大威胁。
可名副其实的军权,却与荣誉性质居多的国相之位不同,倘若宋国这边授予了蒙仲军权,魏国那边又怎么办?天底下有几个君王会允许臣子手握数个国家的军队?哪怕这数个国家本身就是盟国。
惠盎想了想,说道:“大王,此事就交给臣吧,臣尽力而为。”
宋王偃点点头,说道:“其实以蒙仲的秉性,就算不这么做,他也同样会继续庇护宋国,暗助太子,但你也知道,我宋国缺少能独当一面的统帅,像戴不胜、戴盈之等,皆不能胜任,况且他们也年事已高……由蒙仲负责着一支宋国军队,能够防止宋国日后再出现类似的状况……”
宋王偃对他的容忍度极高。
“阿仲,他需要您的允令,大王……”
惠盎搀扶着宋王偃走向王宫,期间低声说道:“否则名不正、言不顺。”
听到这话,宋王偃冷笑着嘲讽道:“他不是准备迎回太子取代寡人么?寡人的旧令,对他还有什么约束性么?”
“话虽如此,但……”惠盎的脸上浮现几许忧虑之色,他低声说道:“愿意追随太子的人,固然有,但依旧愿意追随大王您的人,却还远远比这要多,若不能得到您的默许,国家、臣民,都会分裂……”
“……”
宋王偃皱着眉头一言不发。
是的,诚如惠盎所言,他戴偃在彭城依旧有着无上的权威,倘若不能得到他的默许,彭城的军队是不会听从蒙仲的命令的,蒙仲最多只能聚拢败退的郯城军,以太子戴武的名义重新聚拢这支军队,无论是为了抗击齐军,还是为了助太子戴武取得王位。
蒙仲,可要比那个不知所谓的戴璟厉害地太多,纵使郯城军目前已不具备与彭城军一战的资格,但有了蒙仲的统帅,这支军队说不定会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倘若这股力量被迫用来对付彭城、对付彭城军……
“惠盎啊,我与你,当真只能止步于此么?”
忽然间,宋王偃惆怅地问道。
听到这话,惠盎不禁想到了二十几年前的宋国。
那时的宋国,宋王偃刚刚结束接连三场针对的齐、楚、魏三国的战争,叫齐、楚、魏三国从此不敢再小觑宋国,而他惠盎,亦是在这个时候投奔彭城,请见宋王偃,向宋王偃讲述了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
宋王偃并非是一个只懂得用武力对抗威胁的君主,因此,他接受了惠盎所讲述的‘仁者无敌’思想,当时的君臣二人,一边以‘半儒半法’的宽政治理着这个国家,一边憧憬着这个国家的未来。
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力能屈伸铁钩的宋王偃,如今也已迟暮,虽体魄因为常年习武锻炼的关系依旧健朗,但斑白的发须,却在无声表述着这位君主的极限。
想到这里,惠盎心中着实不是滋味。
平心而论,宋王偃远非是十全十美的明君,相反,这是一位暴虐嗜杀的暴君,但因为知遇之恩,惠盎对这位君主抱持着十分的忠诚。
倘若蒙仲这次没能及时返回彭城,倘若彭城这次无法阻挡住齐军进攻的脚步,他惠盎,会坚守彭城到最后一刻,以报答宋王偃对他的器重。【PS:想了想,作者觉得还是要提一句,历史上的惠盎,就是战死在彭城的。】
“啊,接下来,会有太子接过大王你肩上的重责。”
惠盎低声说道。
“嗤。”
宋王偃嗤笑一声,说道:“太子懦弱,寡人不放心。”
听到这话,惠盎义正言辞地纠正道:“不,大王,太子绝不懦弱,相反,他比您想象的还要坚强,当年臣就对大王说过,这世上最无坚不摧的剑,便是仁者之剑……”
“行了行了,你这话我都听了二十几年了,早烦了。”
宋王偃挥挥手打断了惠盎的说教,旋即,他在沉默了片刻后说道:“你带着寡人印令,去助那小子一臂之力吧……如你所言,名正方能言顺……”
说着,他伸手按住了腰腹,沉着脸低声骂道:“话说回来,那小子下手还真重……”
惠盎的眼睑微微一动,苦笑着告罪道:“大王请莫怪,阿仲他……”
然而还没等他说完,却见宋王偃抬手打断了:“行了,相比较这个,寡人只问你一句话,你有把握让那小子留在国内么?”
惠盎微微一愣,旋即立刻便明白了宋王偃的意思,想了想说道:“倘若是太子相邀,阿仲应该会考虑留下的,但臣只怕此举会引起魏国的不满……再者,我弟本身恐怕也会因此而苦恼。”
“寡人不管这些。”
宋王偃冷笑着说道:“他既要寡人退让,那么,他就得付出一些代价……”
说到这里,他的语气忽然一软,叹息道:“你等将太子培养地太软弱了……”
惠盎当然知道宋王偃在担忧些什么,闻言反驳道:“不,太子并不软弱,太子只是将刚强放在心内。至于阿仲……”他想了想,说道:“臣有个主意,或许,可以让阿仲身兼两国之职,反正宋魏之盟,臣认为在太子有生之年应该不会变动,既然如此,就算我弟身兼两国之职,魏国也不太可能会反对。”
“封他为国相?那没有意义。”
宋王偃摇了摇头。
是的,其实此前出过身兼多国国相的例子,比如苏秦,但严格来说,像苏秦所取得的多国国相之位,其实是荣誉性质居多,各国本身其实还是有负责国政的国相。
而宋王偃所希望的,是让蒙仲确确实实地负责一支宋国的军队,帮助宋国抵抗类似齐军入侵的重大威胁。
可名副其实的军权,却与荣誉性质居多的国相之位不同,倘若宋国这边授予了蒙仲军权,魏国那边又怎么办?天底下有几个君王会允许臣子手握数个国家的军队?哪怕这数个国家本身就是盟国。
惠盎想了想,说道:“大王,此事就交给臣吧,臣尽力而为。”
宋王偃点点头,说道:“其实以蒙仲的秉性,就算不这么做,他也同样会继续庇护宋国,暗助太子,但你也知道,我宋国缺少能独当一面的统帅,像戴不胜、戴盈之等,皆不能胜任,况且他们也年事已高……由蒙仲负责着一支宋国军队,能够防止宋国日后再出现类似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