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4章
因此齐国释放谣言,将宋王偃污蔑为‘桀纣再世’,但事实上,当代最具舆论影响力的儒家,却从未对宋王偃做出过负面评价,甚至于儒家的领袖孟子,还尊称宋偃为宋王,劝宋王偃以‘仁政’治国,表示这样就能不惧齐楚。
对比孟子当初出使魏国见到魏襄王,离开时就说魏襄王不像是一位君主,他称呼宋偃为宋王的举动,已经算是极其友好了。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孟子本身就对宋国抱持好感,因为当时沿用儒家思想治国且推行仁政的,其实就只有一个半国家,一个即前些年被宋国伐灭的滕国,半个即宋国。
听上去似乎很讽刺,被齐国污蔑为桀纣再世的宋王偃,他治下的宋国居然是推行仁政的——尽管宋国推行仁政主要是因为国相惠盎的关系,但最起码宋王偃也得认可这件事吧?
而除了孟子以外,对宋王偃以及宋国抱持极大好感的,便是赵国的赵主父。
赵主父与宋王偃有着超过三十年的稳固盟约,期间赵宋两国从未发生过矛盾与摩擦,当年蒙仲还在赵国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赵主父称赞宋王偃是他最信赖、最可靠的盟友。
正所谓物语类聚、人以群分,像孟子、赵主父等人都如此推崇宋王偃,宋王偃当然不会是谣言中那个‘桀纣再世’的昏君。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是人,宋王偃也有缺点,比如好战、易怒、嗜杀。
宋王偃夺取其兄宋剔成君的位置,就是看不惯其兄向齐国摇尾乞怜,毕竟从诸侯国的‘地位’来说,宋国是周王室的‘三恪’之一,地位可要比齐国高得多,因此,为了恢复宋国的尊严,宋王偃在夺取其兄的君主之位后,在数年内前后发动了三场针对齐国、楚国、魏国的战争,将齐、楚、魏这三个都垂涎于宋国富饶的强国都打了一遍,为的就是向这三个国家表明宋国有玉石俱焚的决定,绝对不会宽恕试图侵犯宋国的敌国,哪怕是强国。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宋王偃的举动未免有些打肿脸充的嫌弃,但事实证明,在这接连三场战争之后,齐、楚、魏三国确实被震住了,此后在长达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都不曾再侵犯宋国。
反倒是宋王偃,在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后,再次发动了针对滕国、针对淮泗之地的扩张,扩大了宋国的版图。
至于易怒与嗜杀,这两个缺点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宋王偃的脾气确实不好,很容易发怒,而一发怒就要杀人,因此宋国的臣子都畏惧这位君主。
但事实上,宋王偃也绝非是不分忠邪地乱杀人,比如惠盎,毫不夸张的说,宋国所有臣子劝谏、忤逆宋王偃的次数全部加起来,都没有惠盎一个人来得多,可是直到如今,惠盎还是活的好好的,而且依旧担任宋国的国相,深受宋王偃的器重。
反观,像唐鞅那种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人,当年只是在宋王偃与惠盎出现争执时说了一席迎合宋王偃的话,结果反而被宋王偃迁怒给杀了——宋王偃将当时对惠盎的愤怒,迁怒到了唐鞅身上。
这件事足以证明,宋王偃并不是是非不分的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位明君,只是他一贯暴虐、嗜杀的形象,实在很难跟明君挂上钩罢了。
这不,此时此刻,当蒙仲说出那番公然挑战宋王偃的话时,附近的那些侍者、卫士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纵观整个宋国,绝没有人胆敢指着宋王偃说什么‘来,让我把你这个老糊涂打醒’这样的话,太子戴武不敢,国相惠盎也不会,更别提戴不胜、戴盈之等人。
这个叫做蒙仲的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就当在场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年轻人必死无疑,绝对会被宋王偃唤来卫士杀死的情况下,宋王偃却出乎众人意料地接受了那个年轻人的挑战。
在众目睽睽之下,宋王偃命人取来一套甲具,命在场的宫女帮助蒙仲穿戴,而在此期间,他则拄剑与蒙仲闲聊:“你既回到宋国,看来魏国与秦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啊。”
在两名颇有些胆战心惊的宫女的帮助下,蒙仲穿上甲具,口中回道:“七月下旬时差不多就结束了,随后半个月,我与秦国的魏冉商议了一下割地的问题。”
“割地?”
宋王偃有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秦国割地?你助魏国夺回了西河?”
“只是包括大荔、临晋、元里、合阳、少梁、籍姑数城在内的二百余里土地,算不上是完整的西河郡,与曾经魏国的西河郡相比,还仍有几座城池在秦国手中,比如阴晋,不过想要逼迫秦国割让阴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秦国若没了阴晋,他发兵中原的路径都被切断了……”蒙仲没有详细解释,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
“二百余里土地么?”
宋王偃脸上闪过几许恍惚之色。
要知道,这些年宋国占领滕国、占领薛邑、占领淮泗,而这些地方全部加起来,有没有两百余里都尚且未知,然而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只通过一场耗时大半年的战争,就助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取了二百余里土地。
想到这里,宋王偃对魏国就难免有些羡慕嫉妒恨。
‘是否想过回来?’
宋王偃忍不住想这么问一句,但他终归是拉不下这个脸,旁敲侧击、轻描淡写地问道:“此番为魏国立下如此功劳,魏王赏你什么?”
对比孟子当初出使魏国见到魏襄王,离开时就说魏襄王不像是一位君主,他称呼宋偃为宋王的举动,已经算是极其友好了。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孟子本身就对宋国抱持好感,因为当时沿用儒家思想治国且推行仁政的,其实就只有一个半国家,一个即前些年被宋国伐灭的滕国,半个即宋国。
听上去似乎很讽刺,被齐国污蔑为桀纣再世的宋王偃,他治下的宋国居然是推行仁政的——尽管宋国推行仁政主要是因为国相惠盎的关系,但最起码宋王偃也得认可这件事吧?
而除了孟子以外,对宋王偃以及宋国抱持极大好感的,便是赵国的赵主父。
赵主父与宋王偃有着超过三十年的稳固盟约,期间赵宋两国从未发生过矛盾与摩擦,当年蒙仲还在赵国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听赵主父称赞宋王偃是他最信赖、最可靠的盟友。
正所谓物语类聚、人以群分,像孟子、赵主父等人都如此推崇宋王偃,宋王偃当然不会是谣言中那个‘桀纣再世’的昏君。
当然,事情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是人,宋王偃也有缺点,比如好战、易怒、嗜杀。
宋王偃夺取其兄宋剔成君的位置,就是看不惯其兄向齐国摇尾乞怜,毕竟从诸侯国的‘地位’来说,宋国是周王室的‘三恪’之一,地位可要比齐国高得多,因此,为了恢复宋国的尊严,宋王偃在夺取其兄的君主之位后,在数年内前后发动了三场针对齐国、楚国、魏国的战争,将齐、楚、魏这三个都垂涎于宋国富饶的强国都打了一遍,为的就是向这三个国家表明宋国有玉石俱焚的决定,绝对不会宽恕试图侵犯宋国的敌国,哪怕是强国。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宋王偃的举动未免有些打肿脸充的嫌弃,但事实证明,在这接连三场战争之后,齐、楚、魏三国确实被震住了,此后在长达三十几年的时间里,都不曾再侵犯宋国。
反倒是宋王偃,在休养生息二三十年后,再次发动了针对滕国、针对淮泗之地的扩张,扩大了宋国的版图。
至于易怒与嗜杀,这两个缺点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宋王偃的脾气确实不好,很容易发怒,而一发怒就要杀人,因此宋国的臣子都畏惧这位君主。
但事实上,宋王偃也绝非是不分忠邪地乱杀人,比如惠盎,毫不夸张的说,宋国所有臣子劝谏、忤逆宋王偃的次数全部加起来,都没有惠盎一个人来得多,可是直到如今,惠盎还是活的好好的,而且依旧担任宋国的国相,深受宋王偃的器重。
反观,像唐鞅那种只懂得阿谀奉承的小人,当年只是在宋王偃与惠盎出现争执时说了一席迎合宋王偃的话,结果反而被宋王偃迁怒给杀了——宋王偃将当时对惠盎的愤怒,迁怒到了唐鞅身上。
这件事足以证明,宋王偃并不是是非不分的昏君,相反,他还是一位明君,只是他一贯暴虐、嗜杀的形象,实在很难跟明君挂上钩罢了。
这不,此时此刻,当蒙仲说出那番公然挑战宋王偃的话时,附近的那些侍者、卫士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纵观整个宋国,绝没有人胆敢指着宋王偃说什么‘来,让我把你这个老糊涂打醒’这样的话,太子戴武不敢,国相惠盎也不会,更别提戴不胜、戴盈之等人。
这个叫做蒙仲的年轻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就当在场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年轻人必死无疑,绝对会被宋王偃唤来卫士杀死的情况下,宋王偃却出乎众人意料地接受了那个年轻人的挑战。
在众目睽睽之下,宋王偃命人取来一套甲具,命在场的宫女帮助蒙仲穿戴,而在此期间,他则拄剑与蒙仲闲聊:“你既回到宋国,看来魏国与秦国的战争已经结束了?”
“啊。”
在两名颇有些胆战心惊的宫女的帮助下,蒙仲穿上甲具,口中回道:“七月下旬时差不多就结束了,随后半个月,我与秦国的魏冉商议了一下割地的问题。”
“割地?”
宋王偃有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秦国割地?你助魏国夺回了西河?”
“只是包括大荔、临晋、元里、合阳、少梁、籍姑数城在内的二百余里土地,算不上是完整的西河郡,与曾经魏国的西河郡相比,还仍有几座城池在秦国手中,比如阴晋,不过想要逼迫秦国割让阴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秦国若没了阴晋,他发兵中原的路径都被切断了……”蒙仲没有详细解释,只是简单地说了几句。
“二百余里土地么?”
宋王偃脸上闪过几许恍惚之色。
要知道,这些年宋国占领滕国、占领薛邑、占领淮泗,而这些地方全部加起来,有没有两百余里都尚且未知,然而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只通过一场耗时大半年的战争,就助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取了二百余里土地。
想到这里,宋王偃对魏国就难免有些羡慕嫉妒恨。
‘是否想过回来?’
宋王偃忍不住想这么问一句,但他终归是拉不下这个脸,旁敲侧击、轻描淡写地问道:“此番为魏国立下如此功劳,魏王赏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