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8章
他们口中的公孙军将,指的即是魏国河东守公孙竖,也是这次诸国联军讨伐秦国之战中,魏国将出动的第二支军队,只不过这支军队主要还是以牵制秦国一部分军队为主,毕竟魏国也不希望河东军在这场战争中全部拼光,否则谁来守卫河东?
因此,公孙竖麾下的河东军,在这场仗中最多只能祈祷牵制华阳君芈戎的作用,让华阳君芈戎无法率领其麾下军队增援白起。
“先试试吧,强渡门水。”
在一番商议后,蒙仲对田触与乐毅二人说道。
此时的田触,当然不敢违背,纵使心中不愿,也得老老实实地听从蒙仲的指示,不敢再耍什么花样。
见此,蒙仲满意地点点头,沉声说道:“好,除魏青率领麾下本部返回南山营寨,其余各军做好准备,待明日,强渡门水!”
“喏!”
帐内诸将皆抱拳应道。
第395章 不利
……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六日,蒙仲率魏、赵、韩、齐、燕五军发动强渡门水的战争。
此时听从他命令的联军,兵力竟达到整整十七万的编制,远远超过作为联军统帅的奉阳君李兑所统率的八万编制,相信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蒙仲才是此番五国联军的统帅。
强渡门水,自然是无需出动十七万编制的军队的,在经过蒙仲的择选后,最终只出动了五万联军兵力来尝试强渡门水。
或许有人会问,尝试?尝试什么?凭蒙仲这边十七万编制——实则十五万余军队的人数,难道还无法突破一条谈不上天险的门水么?
不可否认,这话也有道理,凭蒙仲这边现有的军队,确实可以毫无悬念地取得强渡之战的胜利,但问题是,为了突破这条河流,他联军方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可算不上是什么振奋人心的胜利。
为了讨伐秦国而最终导致秦国与三晋两败俱伤,这只会让东边的齐国占了便宜,如何在尽量减少三晋军队伤亡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削弱秦国,并且让秦国屈服,以战后的赔偿来弥补一部分三晋在这次出兵上的损失,这才是蒙仲作为魏国将领、作为联军将领的考量。
因此,强攻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会让他麾下三晋军队损失惨重。
是故,他所谓的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看看白起的态度——他先摆出一个强硬的姿态,看看对面的白起是否会退缩,倘若白起退缩了,那么蒙仲便一鼓作气攻至对岸;否则,倘若白起决定以强硬碰强硬,那么蒙仲就退回来,再想别的办法。
蒙仲可不会怀疑白起是否会采取玉石俱焚的战术,一来,白起当年在宛方之战时,就曾有过类似的举动;二来,秦国也并不会因为军队的全军覆没就在国内引起动荡。
毕竟秦国与三晋的国情有所不同,在《商君法》的刺激下,秦国几乎所有的平民男子都渴望通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来提高社会地位,这就意味着秦国在兵源的弥补方面远远要比三晋快得多,征兵所付出的代价也比三晋要小,因此若是以两败俱伤的方式相互拼杀,三晋到最后其实未必能拼得过秦国。
可以理解为,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刑律,它纯粹就是为秦国对外扩张、东进中原而服务的,某种意义有点主张以战养战的意思,这在中原各国这边是几乎没有的——这也正是秦国能频繁发动战争但国内秦人却几乎没有怨言的原因。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如今的秦国就是这种情况,王室想打仗、贵族想打仗、平民想打仗,这样的国家就很可怕,也难怪中原各国忌惮秦国。
同样的理由,倘若三晋与秦国最终拼到两败俱伤的地步,那么,到时候三晋可能连征兵的钱粮都打不出来,但秦国,相信有相当一部分秦国平民为了获得军功提高社会地位,可能会不惜自行携带干粮无偿为国家而战,国情的不同,使得三晋在这方面非常吃亏。
辰时前后,五万全副武装的联军士卒,从门水大营一带徐徐向西,旋即便抵达了数里外的门水河畔。
似这般大规模的行动,当然不可能瞒过对河岸那些秦卒的眼睛,这不,联军前脚才刚到河岸,秦军后脚便聚集于河对岸,同样排兵布阵,准备迎击联军的进攻。
看到这一幕,蒙仲心中不做乐观想法。
因为显而易见,对面的秦军如此积极,足以证明白起在阻击他联军渡河这件事上的态度,而白起倘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联军,那么,假如蒙仲不希望麾下军队受到太大损失的话,这场仗他最终也只能退让。
『……先观望一阵吧。』
皱着眉头眺望着河对岸的秦军,蒙仲暗暗想道。
负责强渡的事宜,蒙仲交给了他麾下联军中的两把尖刀,即晋鄙与廉颇二人所率领的军队。
至于其余联军,则大多以弓弩手为主,毕竟这段门水并不算宽敞,一旦战争打响,双方的战斗更多的会以弓弩互射的方式展开,弓弩手多一些,当然是能稍稍占点便宜。
但很可惜,对面的白起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据蒙仲目测,对面的秦军,弓弩手至少也占三分之一左右,据他判断,白起应该与他一样,几乎出动了军中所有的弓弩手。
在这种情况下,就得看晋鄙与廉颇二人麾下的军队是否能顶着箭雨强行攻至对岸了,一旦二人的攻势遭到遏制,那么持续的交战,其实就相当于是无谓的彼此消耗。
因此,公孙竖麾下的河东军,在这场仗中最多只能祈祷牵制华阳君芈戎的作用,让华阳君芈戎无法率领其麾下军队增援白起。
“先试试吧,强渡门水。”
在一番商议后,蒙仲对田触与乐毅二人说道。
此时的田触,当然不敢违背,纵使心中不愿,也得老老实实地听从蒙仲的指示,不敢再耍什么花样。
见此,蒙仲满意地点点头,沉声说道:“好,除魏青率领麾下本部返回南山营寨,其余各军做好准备,待明日,强渡门水!”
“喏!”
帐内诸将皆抱拳应道。
第395章 不利
……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六日,蒙仲率魏、赵、韩、齐、燕五军发动强渡门水的战争。
此时听从他命令的联军,兵力竟达到整整十七万的编制,远远超过作为联军统帅的奉阳君李兑所统率的八万编制,相信不知情的人还以为蒙仲才是此番五国联军的统帅。
强渡门水,自然是无需出动十七万编制的军队的,在经过蒙仲的择选后,最终只出动了五万联军兵力来尝试强渡门水。
或许有人会问,尝试?尝试什么?凭蒙仲这边十七万编制——实则十五万余军队的人数,难道还无法突破一条谈不上天险的门水么?
不可否认,这话也有道理,凭蒙仲这边现有的军队,确实可以毫无悬念地取得强渡之战的胜利,但问题是,为了突破这条河流,他联军方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可算不上是什么振奋人心的胜利。
为了讨伐秦国而最终导致秦国与三晋两败俱伤,这只会让东边的齐国占了便宜,如何在尽量减少三晋军队伤亡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削弱秦国,并且让秦国屈服,以战后的赔偿来弥补一部分三晋在这次出兵上的损失,这才是蒙仲作为魏国将领、作为联军将领的考量。
因此,强攻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这会让他麾下三晋军队损失惨重。
是故,他所谓的尝试,其实说白了就是想看看白起的态度——他先摆出一个强硬的姿态,看看对面的白起是否会退缩,倘若白起退缩了,那么蒙仲便一鼓作气攻至对岸;否则,倘若白起决定以强硬碰强硬,那么蒙仲就退回来,再想别的办法。
蒙仲可不会怀疑白起是否会采取玉石俱焚的战术,一来,白起当年在宛方之战时,就曾有过类似的举动;二来,秦国也并不会因为军队的全军覆没就在国内引起动荡。
毕竟秦国与三晋的国情有所不同,在《商君法》的刺激下,秦国几乎所有的平民男子都渴望通过在战场上建立战功来提高社会地位,这就意味着秦国在兵源的弥补方面远远要比三晋快得多,征兵所付出的代价也比三晋要小,因此若是以两败俱伤的方式相互拼杀,三晋到最后其实未必能拼得过秦国。
可以理解为,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刑律,它纯粹就是为秦国对外扩张、东进中原而服务的,某种意义有点主张以战养战的意思,这在中原各国这边是几乎没有的——这也正是秦国能频繁发动战争但国内秦人却几乎没有怨言的原因。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如今的秦国就是这种情况,王室想打仗、贵族想打仗、平民想打仗,这样的国家就很可怕,也难怪中原各国忌惮秦国。
同样的理由,倘若三晋与秦国最终拼到两败俱伤的地步,那么,到时候三晋可能连征兵的钱粮都打不出来,但秦国,相信有相当一部分秦国平民为了获得军功提高社会地位,可能会不惜自行携带干粮无偿为国家而战,国情的不同,使得三晋在这方面非常吃亏。
辰时前后,五万全副武装的联军士卒,从门水大营一带徐徐向西,旋即便抵达了数里外的门水河畔。
似这般大规模的行动,当然不可能瞒过对河岸那些秦卒的眼睛,这不,联军前脚才刚到河岸,秦军后脚便聚集于河对岸,同样排兵布阵,准备迎击联军的进攻。
看到这一幕,蒙仲心中不做乐观想法。
因为显而易见,对面的秦军如此积极,足以证明白起在阻击他联军渡河这件事上的态度,而白起倘若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阻止联军,那么,假如蒙仲不希望麾下军队受到太大损失的话,这场仗他最终也只能退让。
『……先观望一阵吧。』
皱着眉头眺望着河对岸的秦军,蒙仲暗暗想道。
负责强渡的事宜,蒙仲交给了他麾下联军中的两把尖刀,即晋鄙与廉颇二人所率领的军队。
至于其余联军,则大多以弓弩手为主,毕竟这段门水并不算宽敞,一旦战争打响,双方的战斗更多的会以弓弩互射的方式展开,弓弩手多一些,当然是能稍稍占点便宜。
但很可惜,对面的白起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据蒙仲目测,对面的秦军,弓弩手至少也占三分之一左右,据他判断,白起应该与他一样,几乎出动了军中所有的弓弩手。
在这种情况下,就得看晋鄙与廉颇二人麾下的军队是否能顶着箭雨强行攻至对岸了,一旦二人的攻势遭到遏制,那么持续的交战,其实就相当于是无谓的彼此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