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5章
忽然,他肩膀上被人群撞了一下,让他身形一个跄踉,好在他身边两名家仆立刻扶住了他。
他皱着眉头看向撞了他的人,却见对方似乎是一对兄弟,正满脸歉意地看着他:“抱歉,老先生,这里人多……冲撞了您实在是很抱歉。”
见对方是楚国口音,又向自己道了歉,庄辛皱起的眉头便舒展开来,上下打量着那对兄弟俩。
让他颇感惊讶的是,这对兄弟俩年纪较大的那个,竟然穿着他楚国式样的甲胄——虽说天下各国士卒的甲胄粗看都差不多,但庄辛绝对不会认错,那就是他楚国军队的甲胄。
于是他吃惊地问道:“你是哪里的兵卒?”
兄弟俩中年纪较大的那人抱拳回答道:“老先生,在下邓戍,此前乃是郦县的兵卒,这是我弟邓典,方才不慎撞到老先生,实在过意不去。”
“无妨无妨。”
庄辛摆了摆手,随即指着邓戍身上的甲胄,问道:“年轻人,你身上穿着我楚国的甲胄,难道城内的魏卒不管么?”
邓戍回答道:“我带着母亲与舍弟投奔叶邑时,曾被魏军喊住盘问,不过对方见我拖家带口,便给予放行,不曾为难……其实不止在下,这座叶邑内,其实有不少从各地投奔而来的楚卒,其中大部分都投奔了方城的军队,在下也正准备去投军……”
听了这话,庄辛微微皱了皱眉,说道:“投奔魏军?你是楚人,竟要成为一名魏卒,为魏国效力么?”
邓戍显然从庄辛的口中听出了些什么,语气亦变得较为冷淡了些,淡淡说道:“至少我全家遭秦军胁迫时,是方城的军队救下了我等……我并非欲为魏国效力,我只是希望与方城令,一同保护我等新的故乡。至少方城令不会像析君那般,抛下邑民顾自逃亡……”
“兄长。”邓典见兄长语气不对,连忙向庄辛告罪。
庄辛摆了摆手,心中则暗暗叹息。
他知道邓戍说得没错,在郦县、穰县等汉水北面的诸城邑遭到秦军攻击时,他楚国确实没有派援助保护这些子民,而当地的邑君,即析君景皓,亦因为畏惧秦军而惶惶逃亡,若非魏军出面,郦县、穰县、皋浒等六座城邑的楚民,真不知会在秦军屠戳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似邓戍等楚民承情于魏军,在迁居至叶邑后,欲加入方城军保护自己新的故乡,庄辛实在也不好指责什么——终归是他楚国失义在先。
想了想,庄辛向邓氏兄弟俩道了一声歉意。
见此,邓戍脸上的神色亦缓和了许多,还主动告诉了庄辛不少事。
比如说,叶邑城内建有不少义舍,新投奔而来、且暂时还未分到房屋的楚民,可以到城内的义舍暂时居住,叶邑会发放米粥,虽然每个人分到的并不多,但也不至于被饿死。
听到这里,庄辛心下暗暗吃惊:哪怕叶邑是为了收拢民心,义舍这个举措也称得上是大手笔了。
想了想,他又问道:“叶邑的房屋,是当地的县府分配的么?”
“是的。”邓典解释道:“只要到县府登记户籍,就能分到屋宅,不过并非无偿,日后需要向县府缴纳一笔租金,除非攒一笔钱将这间屋宅买下来,日后每年就无需再缴纳租金……哦,也有例外,比如我兄长,他正准备投奔方城军,一旦他被方城军招入,咱家也不必再缴纳租金,除此之外,像石匠、铁匠、木匠等匠人,只要愿意成为叶邑的匠工,也可以无偿分到屋宅……可假如既没有被方城军招入,又不曾被叶邑县府聘为匠工,想要屋宅就得等一段时间,老先生也知道,如今叶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说着,他上下打量了几眼庄辛,又补充了一句:“因此,有不少人都跑到城外开垦荒地去了,据叶邑的政令,这几年开垦的荒地可以任由各人耕种,因此有不少没有分到屋宅的人都跑到城外,开垦个十几亩荒地,然后在田边自己盖一座茅屋暂时住着,虽然叶邑并不提倡,但暂时也没有精力去管,好歹能住一段时间,总好过在义舍跟他人挤在一起。”
『……怪不得城外有那么多人。』
庄辛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此时,邓戍对弟弟邓典说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去方城了,阿弟你就不必相送了,我观这位老先生初来乍到,对叶邑并不熟悉,你不如帮帮他。”
“这……”邓典犹豫了一下,旋即说道:“那兄长小心。”
“哈。”邓戍笑着说道:“阳关那边有一支魏军驻守,秦军还能打到这里来不成?我先走了,若我有幸被方城选中,我会立刻回来告知喜讯。”
“兄长定能被方城选中。”
“哈哈,走了。”
于是,邓戍自顾自走了,留下弟弟邓典,带着庄辛前往城内的义舍。
庄辛不想拂了这兄弟俩的好意,便索性跟着邓典前去。
沿途,庄辛亦从邓典口中得知了不少,比如邓典告诉他,他们兄弟俩是比较走运的,因为他们一家在叶邑入籍的时候,县府的官员见他兄长邓戍穿着楚国的甲胄,猜到邓戍肯定是当做兵卒的,因此在得知邓戍有意投奔方城军后,便优先为他们家分配了屋宅,否则,他们恐怕也得带着家人暂住于城内的义舍。
听到这里,庄辛心中忍不住暗想:那方城令蒙仲,竟不排斥征募楚人为麾下士卒,这意味着他有自信能笼络这些楚卒,还是说他并无对楚国不利的心思?
他皱着眉头看向撞了他的人,却见对方似乎是一对兄弟,正满脸歉意地看着他:“抱歉,老先生,这里人多……冲撞了您实在是很抱歉。”
见对方是楚国口音,又向自己道了歉,庄辛皱起的眉头便舒展开来,上下打量着那对兄弟俩。
让他颇感惊讶的是,这对兄弟俩年纪较大的那个,竟然穿着他楚国式样的甲胄——虽说天下各国士卒的甲胄粗看都差不多,但庄辛绝对不会认错,那就是他楚国军队的甲胄。
于是他吃惊地问道:“你是哪里的兵卒?”
兄弟俩中年纪较大的那人抱拳回答道:“老先生,在下邓戍,此前乃是郦县的兵卒,这是我弟邓典,方才不慎撞到老先生,实在过意不去。”
“无妨无妨。”
庄辛摆了摆手,随即指着邓戍身上的甲胄,问道:“年轻人,你身上穿着我楚国的甲胄,难道城内的魏卒不管么?”
邓戍回答道:“我带着母亲与舍弟投奔叶邑时,曾被魏军喊住盘问,不过对方见我拖家带口,便给予放行,不曾为难……其实不止在下,这座叶邑内,其实有不少从各地投奔而来的楚卒,其中大部分都投奔了方城的军队,在下也正准备去投军……”
听了这话,庄辛微微皱了皱眉,说道:“投奔魏军?你是楚人,竟要成为一名魏卒,为魏国效力么?”
邓戍显然从庄辛的口中听出了些什么,语气亦变得较为冷淡了些,淡淡说道:“至少我全家遭秦军胁迫时,是方城的军队救下了我等……我并非欲为魏国效力,我只是希望与方城令,一同保护我等新的故乡。至少方城令不会像析君那般,抛下邑民顾自逃亡……”
“兄长。”邓典见兄长语气不对,连忙向庄辛告罪。
庄辛摆了摆手,心中则暗暗叹息。
他知道邓戍说得没错,在郦县、穰县等汉水北面的诸城邑遭到秦军攻击时,他楚国确实没有派援助保护这些子民,而当地的邑君,即析君景皓,亦因为畏惧秦军而惶惶逃亡,若非魏军出面,郦县、穰县、皋浒等六座城邑的楚民,真不知会在秦军屠戳多少。
在这种情况下,似邓戍等楚民承情于魏军,在迁居至叶邑后,欲加入方城军保护自己新的故乡,庄辛实在也不好指责什么——终归是他楚国失义在先。
想了想,庄辛向邓氏兄弟俩道了一声歉意。
见此,邓戍脸上的神色亦缓和了许多,还主动告诉了庄辛不少事。
比如说,叶邑城内建有不少义舍,新投奔而来、且暂时还未分到房屋的楚民,可以到城内的义舍暂时居住,叶邑会发放米粥,虽然每个人分到的并不多,但也不至于被饿死。
听到这里,庄辛心下暗暗吃惊:哪怕叶邑是为了收拢民心,义舍这个举措也称得上是大手笔了。
想了想,他又问道:“叶邑的房屋,是当地的县府分配的么?”
“是的。”邓典解释道:“只要到县府登记户籍,就能分到屋宅,不过并非无偿,日后需要向县府缴纳一笔租金,除非攒一笔钱将这间屋宅买下来,日后每年就无需再缴纳租金……哦,也有例外,比如我兄长,他正准备投奔方城军,一旦他被方城军招入,咱家也不必再缴纳租金,除此之外,像石匠、铁匠、木匠等匠人,只要愿意成为叶邑的匠工,也可以无偿分到屋宅……可假如既没有被方城军招入,又不曾被叶邑县府聘为匠工,想要屋宅就得等一段时间,老先生也知道,如今叶邑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说着,他上下打量了几眼庄辛,又补充了一句:“因此,有不少人都跑到城外开垦荒地去了,据叶邑的政令,这几年开垦的荒地可以任由各人耕种,因此有不少没有分到屋宅的人都跑到城外,开垦个十几亩荒地,然后在田边自己盖一座茅屋暂时住着,虽然叶邑并不提倡,但暂时也没有精力去管,好歹能住一段时间,总好过在义舍跟他人挤在一起。”
『……怪不得城外有那么多人。』
庄辛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
此时,邓戍对弟弟邓典说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去方城了,阿弟你就不必相送了,我观这位老先生初来乍到,对叶邑并不熟悉,你不如帮帮他。”
“这……”邓典犹豫了一下,旋即说道:“那兄长小心。”
“哈。”邓戍笑着说道:“阳关那边有一支魏军驻守,秦军还能打到这里来不成?我先走了,若我有幸被方城选中,我会立刻回来告知喜讯。”
“兄长定能被方城选中。”
“哈哈,走了。”
于是,邓戍自顾自走了,留下弟弟邓典,带着庄辛前往城内的义舍。
庄辛不想拂了这兄弟俩的好意,便索性跟着邓典前去。
沿途,庄辛亦从邓典口中得知了不少,比如邓典告诉他,他们兄弟俩是比较走运的,因为他们一家在叶邑入籍的时候,县府的官员见他兄长邓戍穿着楚国的甲胄,猜到邓戍肯定是当做兵卒的,因此在得知邓戍有意投奔方城军后,便优先为他们家分配了屋宅,否则,他们恐怕也得带着家人暂住于城内的义舍。
听到这里,庄辛心中忍不住暗想:那方城令蒙仲,竟不排斥征募楚人为麾下士卒,这意味着他有自信能笼络这些楚卒,还是说他并无对楚国不利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