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蒙仲。”
捋了捋胡须,魏冉暗自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旋即,见白起神色仍有些忐忑,便笑着宽慰道:“无需担忧,联军虽夺去了宜阳,但我早已掉司马错坐镇函谷关,有此人在函谷关,谅魏韩联军亦难以寸进……”
听闻此言,白起抱拳说道:“在下恳请前往函谷关,请穰侯给我洗刷耻辱的机会。”
见此,魏冉轻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非是我不给你机会,只是魏韩联军这次夺回了宜阳与新城,气势正盛,不宜再与其僵持,是故太后已决定暂与魏韩两国言和,先着手解决咱们的宿仇……”
“宿仇?楚国?”
白起的表情有些古怪,毕竟严格意义说,(宣)太后、魏冉、向寿、白起,他们都算半个楚人。
“唔。”魏冉点了点头,压低声音说道:“太后不希望楚国再视我秦国为仇寇,既然魏韩两国如今占了上风,索性先设法令楚国臣服我大秦,只要楚国臣服,日后再发兵讨伐魏韩两国,自然要轻松许多了……”说着,他拍了拍白起的肩膀,笑着说道:“好好歇息一阵,我已向太后推荐由你率军讨伐楚国。”
听闻此言,白起精神一振:“喏!”
忽然,他好似想到了什么,抱拳恳请道:“穰侯,为日后考虑,在下希望能组建一支骑兵……”
“骑兵?”
魏冉颇感意外地看向白起。
“是的,骑兵!”
白起重重点了点头,满脸严肃。
不得不说,这场战争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多,大抵只有两个印象最为深刻。
一个是那叫做蒙仲的魏将,还有一个,即蒙仲麾下的骑兵。
他在这两者身上吃了大亏。
第265章 言和停战
六月末,十四万魏韩周三国联军装模作样地在函谷关前做着进攻的准备,然而军司马级别的将领却很清楚,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
联军之所以还不撤兵,只不过在等楚国的消息:与魏韩两国言和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魏国王都大梁也已经收到了来自公孙竖的战报。
或许有人会觉得惊讶,十八万魏军于伊阙山遭到秦将白起的夜袭,此事发生于四月中旬,而眼下已至六月末,两者相差六十余日,何以大梁那边才刚刚得到公孙竖的战报?
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孙竖此前不敢写这份战报。
怎么写?
犀武死了?遭秦军偷袭?十八万魏军在一夜之间被秦军斩首近十万人?
公孙竖毫不意外,只要他敢将这个消息送回大梁,肯定会使魏国举国惊恐,甚至于魏王还有可能派使者向秦国割地求和,而这是公孙竖所希望看到的。
在他看来,当时蒙仲已经逐渐挽回了劣势,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击败秦军,他当然不能拖蒙仲的后腿——或者说,他心中希望借蒙仲的力量,替公孙喜报仇。
正因为如此,公孙竖一直向大梁隐瞒着「伊阙山一役惨败」的消息,每次例行公事送往大梁的战报,也只是写些无关痛痒的事,比如联军与秦军仍在僵持等等。
一直到蒙仲与暴鸢在「惮狐」大败秦军主力,且随后又以迅雷之势攻破了宜阳,公孙竖这才将这场战役中所发生的一切过程原原本本地写在战报上,派心腹士卒送往大梁。
不得不说,也得亏公孙竖这份战报送得及时,因为这会儿魏国国内已经得知了「伊阙山一役惨败」、「犀武战死」的噩耗,其中原因,无非就是当日在伊阙山一役中被秦军击溃而逃的魏卒中,他们在逃回魏国的途中,亦将这个噩耗带到了国内,继而传到了大梁。
正如公孙竖所猜测的那般,当时大梁大为惊恐,魏王魏遫吓得险些惊厥,随后连忙派人传召国相田文,与田文商议对策。
对此,田文亦是万分震惊,毕竟他也万万没有想到,闻名于世的堂堂“犀武”公孙喜,竟会如此轻易被秦军击破,甚至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快,朝内却分为了两派,一方主张再次召集军队抗击秦军,甚至于还有人想到了魏国的新盟友宋国;而另一方则主张向秦国屈服。
还别说,在魏惠王的时代,魏国还是相当顽强的,面对秦相张仪的游说、面对秦将魏章的进攻,就是死咬着不松口,不肯屈服于秦国,注重名声胜过于利益,但后来随着屈服秦国的次数逐渐增多,魏国国内也就逐渐看淡了“求和”、“屈服”这些事——若秦国不备则进攻秦国,若打输了就割地求和,魏国这些年就是这么走来的。
因此向秦国屈服求和,这对于如今的魏国来说,而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事上,身为国相的田文却迟迟没有表态。
其中原因很简单,即田文与秦国有仇,曾经险些命丧于秦国的田文,平生最恨的就是秦国,其次是齐王田地,毕竟齐王田地在名义上剥夺了他父亲田婴过世后留给他的名爵,以至于他田文这位堂堂齐宣王的孙子,如今竟在齐国沦为叛臣,这让田文对齐王田地极为痛恨。
顺便提及一句,在田文的“憎恨名单”当中,蒙仲就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秦国与齐王田地。
正因为痛恨着秦国,因此田文内心中多少还是偏向于“再次召集军队抵挡秦军”这个主张,但不得不说,在公孙喜带走十八万魏军的当下,魏国国内的兵力确实有些不足,这让田文亦倍感头疼。
捋了捋胡须,魏冉暗自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旋即,见白起神色仍有些忐忑,便笑着宽慰道:“无需担忧,联军虽夺去了宜阳,但我早已掉司马错坐镇函谷关,有此人在函谷关,谅魏韩联军亦难以寸进……”
听闻此言,白起抱拳说道:“在下恳请前往函谷关,请穰侯给我洗刷耻辱的机会。”
见此,魏冉轻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非是我不给你机会,只是魏韩联军这次夺回了宜阳与新城,气势正盛,不宜再与其僵持,是故太后已决定暂与魏韩两国言和,先着手解决咱们的宿仇……”
“宿仇?楚国?”
白起的表情有些古怪,毕竟严格意义说,(宣)太后、魏冉、向寿、白起,他们都算半个楚人。
“唔。”魏冉点了点头,压低声音说道:“太后不希望楚国再视我秦国为仇寇,既然魏韩两国如今占了上风,索性先设法令楚国臣服我大秦,只要楚国臣服,日后再发兵讨伐魏韩两国,自然要轻松许多了……”说着,他拍了拍白起的肩膀,笑着说道:“好好歇息一阵,我已向太后推荐由你率军讨伐楚国。”
听闻此言,白起精神一振:“喏!”
忽然,他好似想到了什么,抱拳恳请道:“穰侯,为日后考虑,在下希望能组建一支骑兵……”
“骑兵?”
魏冉颇感意外地看向白起。
“是的,骑兵!”
白起重重点了点头,满脸严肃。
不得不说,这场战争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多,大抵只有两个印象最为深刻。
一个是那叫做蒙仲的魏将,还有一个,即蒙仲麾下的骑兵。
他在这两者身上吃了大亏。
第265章 言和停战
六月末,十四万魏韩周三国联军装模作样地在函谷关前做着进攻的准备,然而军司马级别的将领却很清楚,这场仗根本打不起来。
联军之所以还不撤兵,只不过在等楚国的消息:与魏韩两国言和的消息。
而与此同时,魏国王都大梁也已经收到了来自公孙竖的战报。
或许有人会觉得惊讶,十八万魏军于伊阙山遭到秦将白起的夜袭,此事发生于四月中旬,而眼下已至六月末,两者相差六十余日,何以大梁那边才刚刚得到公孙竖的战报?
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孙竖此前不敢写这份战报。
怎么写?
犀武死了?遭秦军偷袭?十八万魏军在一夜之间被秦军斩首近十万人?
公孙竖毫不意外,只要他敢将这个消息送回大梁,肯定会使魏国举国惊恐,甚至于魏王还有可能派使者向秦国割地求和,而这是公孙竖所希望看到的。
在他看来,当时蒙仲已经逐渐挽回了劣势,甚至有可能反过来击败秦军,他当然不能拖蒙仲的后腿——或者说,他心中希望借蒙仲的力量,替公孙喜报仇。
正因为如此,公孙竖一直向大梁隐瞒着「伊阙山一役惨败」的消息,每次例行公事送往大梁的战报,也只是写些无关痛痒的事,比如联军与秦军仍在僵持等等。
一直到蒙仲与暴鸢在「惮狐」大败秦军主力,且随后又以迅雷之势攻破了宜阳,公孙竖这才将这场战役中所发生的一切过程原原本本地写在战报上,派心腹士卒送往大梁。
不得不说,也得亏公孙竖这份战报送得及时,因为这会儿魏国国内已经得知了「伊阙山一役惨败」、「犀武战死」的噩耗,其中原因,无非就是当日在伊阙山一役中被秦军击溃而逃的魏卒中,他们在逃回魏国的途中,亦将这个噩耗带到了国内,继而传到了大梁。
正如公孙竖所猜测的那般,当时大梁大为惊恐,魏王魏遫吓得险些惊厥,随后连忙派人传召国相田文,与田文商议对策。
对此,田文亦是万分震惊,毕竟他也万万没有想到,闻名于世的堂堂“犀武”公孙喜,竟会如此轻易被秦军击破,甚至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很快,朝内却分为了两派,一方主张再次召集军队抗击秦军,甚至于还有人想到了魏国的新盟友宋国;而另一方则主张向秦国屈服。
还别说,在魏惠王的时代,魏国还是相当顽强的,面对秦相张仪的游说、面对秦将魏章的进攻,就是死咬着不松口,不肯屈服于秦国,注重名声胜过于利益,但后来随着屈服秦国的次数逐渐增多,魏国国内也就逐渐看淡了“求和”、“屈服”这些事——若秦国不备则进攻秦国,若打输了就割地求和,魏国这些年就是这么走来的。
因此向秦国屈服求和,这对于如今的魏国来说,而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事上,身为国相的田文却迟迟没有表态。
其中原因很简单,即田文与秦国有仇,曾经险些命丧于秦国的田文,平生最恨的就是秦国,其次是齐王田地,毕竟齐王田地在名义上剥夺了他父亲田婴过世后留给他的名爵,以至于他田文这位堂堂齐宣王的孙子,如今竟在齐国沦为叛臣,这让田文对齐王田地极为痛恨。
顺便提及一句,在田文的“憎恨名单”当中,蒙仲就排在第三位,仅次于秦国与齐王田地。
正因为痛恨着秦国,因此田文内心中多少还是偏向于“再次召集军队抵挡秦军”这个主张,但不得不说,在公孙喜带走十八万魏军的当下,魏国国内的兵力确实有些不足,这让田文亦倍感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