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伊阙山一役,十八万魏军在一夜间战损近十万人,甚至于险些全军覆没,更有甚者,就连他魏国的名将公孙喜亦被秦人屈辱的杀死,魏军如何不憎恨秦人?
而韩军这边,秦军反攻至韩国境内,肆意屠戳平民、肆意烧伤抢掠,甚至不惜胁迫他韩人平民在达到目的,韩人如何不憎恨秦人?
更别说近几十年,秦国不断攻取魏国、韩国的国土,致使两国无数的士卒战死沙场,这份仇恨岂是轻易能够化解的?
纵使蒙仲下达了「降者不杀」的命令,但对秦人抱持深刻恨意的魏韩两军士卒,还是对那些放下兵器投降的秦军士卒痛下杀手,以至于断后的近万秦军,到最后几乎没有剩下几个活人。
而在此期间,窦兴、唐直、魏青三位军司马,并蒙虎、华虎、穆武三人执掌的骑兵,持续对秦军展开追击,从惮狐城一路追到阳人,再从阳人追到汝水河畔。
此时的骑兵,展现出了他们在追击敌军时的强大杀伤力,在一路的追赶中,每名骑兵平均竟有六七条人命的进账,相比较之下,窦兴、唐直、魏青三位魏将率领的过万魏军,战绩却远远不如这区区千名骑兵。
想来此时此刻,窦兴等军中的军司马们,这才彻底对这些骑兵彻底服气。
魏王遫三年五月十九日,秦将白起率麾下秦军南渡汝水,魏将蒙仲、韩将暴鸢率军追击,斩首两万,大获全胜。
随后,秦将白起率领残余的两万军队向西撤退,但沿途又遭到蒙仲麾下部将蒙虎、华虎、穆武三人率领魏军骑兵的追击,前前后后出现了数千人的伤亡,以至于最终待白起撤退至三川境内时,其麾下军队就只剩下寥寥一万四五千人。
而与此同时,蒙仲、暴鸢在收复惮狐、阳人两座城池后,立刻直奔宜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坐镇伊阙山的魏将公孙竖,亦从附近召集了拢共近万的败军,使他麾下的兵力从一万人暴增到两万人。
在得知秦军主力已被击破的消息后,公孙竖立刻带着部将梁习,以及坐镇伊阙山南营的乐毅,率领总共三万余魏军直奔宜阳,与蒙仲、暴鸢二人汇合。
五月二十三日,五万韩军、数千东周军、八万魏军,魏韩周总共近十四万联军,于宜阳城外汇合,商谋攻取这座城池。
而此时宜阳城内,仅秦将向寿麾下的三万余秦军,如何挡得住这十四万联军的攻势?
再加上看到魏军主力出现在宜阳城下,向寿猜到白起已败,心中更是绝望,在苦苦守了十日城池后逐渐不支的情况下,向寿只能带着残兵朝函谷关撤退。
六月初三,魏韩周三国联军攻破宜阳,携兵锋之势直奔函谷关。
继田章讨伐秦国之后,秦国再次被人攻到了函谷关。
不过蒙仲也知道,尽管已打到了秦国的函谷关,但魏韩周三国联军的势头其实也已经很勉强了。
这场仗打到现如今,十万韩国精锐折损一半,东周军队亦折损一半,而他魏军,曾经的十八万魏军,只剩下区区八万人,且其中河东魏军只剩下四万余人,曾几何时的三十万联军,被秦军歼灭了整整十六万。
就连联军的主帅,魏国的名将“犀武”公孙喜,亦在这场仗中战死。
反观秦军,秦军总共的兵力也就只有十三万,而最终的损失也在十万上下。
从双方的兵力损失来看,魏韩周三国联军实在谈不上“大胜”,唯一可以慰心的是,新城、宜阳两座城池被联军夺了回来,而这对韩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但不管怎么说,联军此番亦是伤亡惨重,尽管攻到了函谷关,但蒙仲还是觉得不太可能对秦国造成什么威胁。
更关键的是,此刻坐镇函谷关的秦将,名叫司马错!
不错,正是与「齐之匡章」、「魏之犀武」、「韩之暴鸢」齐名的秦国名将,司马错。
第264章 六月末
函谷关,乃是秦孝公为阻挡中原诸国进犯秦国而修建的关隘。
此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大河,自此关建成之后,这座关隘便将秦国与中原诸国彻底隔绝,因而逐渐了出现了“关西”、“关东诸国”这样的说法。
关东诸国的“关”,即指函谷关。
六月二十五日,即魏韩周三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前的次日,蒙仲向军中的假帅公孙竖报备后,便带着乐毅、蒙遂、荣蚠、蒙傲等,前往函谷关前,近距离观望这座雄关。
不得不说,秦国建造的这座雄关,在中原各国相当有名,其原因就在于此前有几次诸国联合讨伐秦国的军事行动,皆在函谷关前被挡了下来,难以寸进。
比如曾经“犀首”公孙衍组织的两次五国伐秦,联军皆被阻挡于函谷关前。
不夸张地说,正是诸国多次联合讨伐秦国未果的举动,成就了函谷关在中原的赫赫名声。
值得一提的是,诸国联军成就了函谷关的名声,而函谷关,则成就了齐国名将田章的名声——毕竟田章是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关东诸国将领。
不过待等蒙仲亲眼看到函谷关时,他多多少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在他的幻想中,函谷关可能是一座城墙高达几十丈的雄关,但据蒙仲目测,函谷关的城墙恐怕也只有三丈左右而已,倒是关隘的城楼看上去较高,目测大概有六七丈高,就当世而言已经非常了不得。
而韩军这边,秦军反攻至韩国境内,肆意屠戳平民、肆意烧伤抢掠,甚至不惜胁迫他韩人平民在达到目的,韩人如何不憎恨秦人?
更别说近几十年,秦国不断攻取魏国、韩国的国土,致使两国无数的士卒战死沙场,这份仇恨岂是轻易能够化解的?
纵使蒙仲下达了「降者不杀」的命令,但对秦人抱持深刻恨意的魏韩两军士卒,还是对那些放下兵器投降的秦军士卒痛下杀手,以至于断后的近万秦军,到最后几乎没有剩下几个活人。
而在此期间,窦兴、唐直、魏青三位军司马,并蒙虎、华虎、穆武三人执掌的骑兵,持续对秦军展开追击,从惮狐城一路追到阳人,再从阳人追到汝水河畔。
此时的骑兵,展现出了他们在追击敌军时的强大杀伤力,在一路的追赶中,每名骑兵平均竟有六七条人命的进账,相比较之下,窦兴、唐直、魏青三位魏将率领的过万魏军,战绩却远远不如这区区千名骑兵。
想来此时此刻,窦兴等军中的军司马们,这才彻底对这些骑兵彻底服气。
魏王遫三年五月十九日,秦将白起率麾下秦军南渡汝水,魏将蒙仲、韩将暴鸢率军追击,斩首两万,大获全胜。
随后,秦将白起率领残余的两万军队向西撤退,但沿途又遭到蒙仲麾下部将蒙虎、华虎、穆武三人率领魏军骑兵的追击,前前后后出现了数千人的伤亡,以至于最终待白起撤退至三川境内时,其麾下军队就只剩下寥寥一万四五千人。
而与此同时,蒙仲、暴鸢在收复惮狐、阳人两座城池后,立刻直奔宜阳。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坐镇伊阙山的魏将公孙竖,亦从附近召集了拢共近万的败军,使他麾下的兵力从一万人暴增到两万人。
在得知秦军主力已被击破的消息后,公孙竖立刻带着部将梁习,以及坐镇伊阙山南营的乐毅,率领总共三万余魏军直奔宜阳,与蒙仲、暴鸢二人汇合。
五月二十三日,五万韩军、数千东周军、八万魏军,魏韩周总共近十四万联军,于宜阳城外汇合,商谋攻取这座城池。
而此时宜阳城内,仅秦将向寿麾下的三万余秦军,如何挡得住这十四万联军的攻势?
再加上看到魏军主力出现在宜阳城下,向寿猜到白起已败,心中更是绝望,在苦苦守了十日城池后逐渐不支的情况下,向寿只能带着残兵朝函谷关撤退。
六月初三,魏韩周三国联军攻破宜阳,携兵锋之势直奔函谷关。
继田章讨伐秦国之后,秦国再次被人攻到了函谷关。
不过蒙仲也知道,尽管已打到了秦国的函谷关,但魏韩周三国联军的势头其实也已经很勉强了。
这场仗打到现如今,十万韩国精锐折损一半,东周军队亦折损一半,而他魏军,曾经的十八万魏军,只剩下区区八万人,且其中河东魏军只剩下四万余人,曾几何时的三十万联军,被秦军歼灭了整整十六万。
就连联军的主帅,魏国的名将“犀武”公孙喜,亦在这场仗中战死。
反观秦军,秦军总共的兵力也就只有十三万,而最终的损失也在十万上下。
从双方的兵力损失来看,魏韩周三国联军实在谈不上“大胜”,唯一可以慰心的是,新城、宜阳两座城池被联军夺了回来,而这对韩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但不管怎么说,联军此番亦是伤亡惨重,尽管攻到了函谷关,但蒙仲还是觉得不太可能对秦国造成什么威胁。
更关键的是,此刻坐镇函谷关的秦将,名叫司马错!
不错,正是与「齐之匡章」、「魏之犀武」、「韩之暴鸢」齐名的秦国名将,司马错。
第264章 六月末
函谷关,乃是秦孝公为阻挡中原诸国进犯秦国而修建的关隘。
此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大河,自此关建成之后,这座关隘便将秦国与中原诸国彻底隔绝,因而逐渐了出现了“关西”、“关东诸国”这样的说法。
关东诸国的“关”,即指函谷关。
六月二十五日,即魏韩周三国联军抵达函谷关前的次日,蒙仲向军中的假帅公孙竖报备后,便带着乐毅、蒙遂、荣蚠、蒙傲等,前往函谷关前,近距离观望这座雄关。
不得不说,秦国建造的这座雄关,在中原各国相当有名,其原因就在于此前有几次诸国联合讨伐秦国的军事行动,皆在函谷关前被挡了下来,难以寸进。
比如曾经“犀首”公孙衍组织的两次五国伐秦,联军皆被阻挡于函谷关前。
不夸张地说,正是诸国多次联合讨伐秦国未果的举动,成就了函谷关在中原的赫赫名声。
值得一提的是,诸国联军成就了函谷关的名声,而函谷关,则成就了齐国名将田章的名声——毕竟田章是唯一一位攻破函谷关的关东诸国将领。
不过待等蒙仲亲眼看到函谷关时,他多多少少是有点失望的,因为在他的幻想中,函谷关可能是一座城墙高达几十丈的雄关,但据蒙仲目测,函谷关的城墙恐怕也只有三丈左右而已,倒是关隘的城楼看上去较高,目测大概有六七丈高,就当世而言已经非常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