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当时许钧一脸莫名其妙:“赵主父的身体还健朗,怎么会突然想到为自己选择陵墓呢?”
此时,蒙仲瞥了一眼赵希,却见后者的眼眸中闪过几丝异色。
蒙仲由此猜测:对于可能即将发生的赵国内乱,许钧应该并不知情,但赵希,绝对是从阳文君赵豹或者安平君赵成那边得知了些什么。
他猜测,赵希可能是赵豹、赵成等人的一手“保棋”,在非常时刻或许会有所异动。
这也正是蒙仲很不希望赵国王室发生内乱的原因,因为一旦发生王室的内乱,可能赵国举国的军队都无法独善其身,曾经一致对外的赵国军队,或将自相残杀,这会大大削弱赵国的力量。
但遗憾的是,他无力阻止这件事,哪怕他立下了军功,挫败了薛公田文,仍不足以跻身于赵国的权力中枢,更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
说到底,仍然是人微言轻。
第151章 惊变之始
七月二十三日,天气晴朗,赵主父带着赵王何与公子章,在信期、庞煖各率五百护卫的保护下,前往沙丘行宫的东北方向,在巨鹿县一带勘察陵墓选址。
在这件事上,信卫军并没有被征召沿途保护,但蒙仲将信卫军交给了乐毅与蒙遂二人,自己带着蒙虎跟随赵主父这支队伍中一同前往,倒是也没人说他什么——想来这种关键时候,谁会在意这种小事呢?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负责勘察陵墓选址的,正是赵主父最信任的客卿鹖冠子,而后者所凭据的,便是「风水术」,或者干脆说道家风水术。
风水术,源自道家学术,“风”指的是“元气”、“精气”等存在于大自然间的生气,而“水”,则指的是“流动”的特性,换而言之,风水,即指代“流动的元气”。
按照道家思想,这世上存在有人肉眼无法看到的“元气”,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循环的“元气”,且这种元气始于大地、终于大地,在大地上形成一条条“脉络”,有的纤细如发丝,继而汇聚成“小溪”,再汇聚成“河流”,最终在某些特殊的地形汇聚成一处。这是汇聚的部分。
然后再由“穴”分散为“河流”,再分散成“小溪”,最后分散成纤细如发丝的气脉。
周而复始。
而这些个汇聚元气的特殊地形,风水术中就称为“穴”。
自风水术问世起,各国君主、乃至权贵富豪,他们为过世之人建造的陵墓,一般就会选择这种“地脉”流动、汇聚的节点——用风水术的话来说,将逝者埋葬在这些节点,就能福泽后人;而若是已故的君王安葬于这些节点,就能保佑国家,使国家变得更为强盛。
“穴”,或者说这些大地中气脉的节点,亦有大小之分,什么地位的人,埋葬于什么程度的“穴”中,这也有讲究——“穴”中流动的气过强,超过了逝者的“福”与“德”所能承受的范围,这反而会反噬其后人,甚至于让后人蒙受无妄之灾,甚至是血光之才。
当然,这只是风水术的说法,反正作为道家弟子,蒙仲并不清楚这方面的事。
虽然是道家弟子,但蒙仲对道家风水术却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与他的老师庄子无不关系,因为庄子的观点是无所谓安葬不安葬的:庄子认为,当人死后,人体内的精力就回归于自然了,剩下的躯体不过是一个“载具”、一个“空壳”,纵使暴尸荒野被豺狼、秃鹰啄食,或者安葬于墓中被蚂蚁、小虫啃食,这有什么区别呢?【PS:所以说庄子的思想不被世俗民众接受,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太过于理性了。】
不过,虽然没有过多涉及,但由于风水术也是道家延伸的一门思想学术,蒙仲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据他所知,风水术最讲究的,即“道法自然”,换而言之,就是要选择自然环境和谐的地方,毕竟有些“穴”,它地上的地貌未必就好。
而提到自然环境,山与水是必须的,毕竟山一度被认为是地脉的“穴”,而水——流动的活水,也象征着生机。
除此之外,还有草木植被等等。
蒙仲所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PS:其实是作者不知道别的了,就不乱编了。】
当日,随行的护卫赵卒就地安札,而鹖冠子,则带着赵主父、赵王何、公子章,在信期与庞煖二人率领卫士的保护下,一座一座登上这附近的山丘勘察。
是的,选王陵的墓址,其实就是找一座合适的山丘,然后派工匠将山丘的中间挖空,在山体内部建造王陵。
蒙仲跟着赵主父他们登了附近这一带的两座山丘,然后就没什么兴趣了,毕竟他虽然作为道家弟子,但实在是看不懂这个。
同样看不懂的道家弟子,还有庞煖,据蒙仲与他私底下的交流,庞煖所了解的风水术,还不如蒙仲多。
蒙仲、庞煖这两位道家弟子都不看懂,那就更别提赵主父、公子章、赵王何、信期等人了,反正从头到尾,众人都在听着鹖冠子点评,然后一头雾水地点点头附和这位道家圣贤的观点。
整整找了三日,由于鹖冠子对巨鹿县一带的山丘都不满意,一行人带着失望返回了沙丘行宫。
随后,在沙丘行宫歇息了一日后,赵主父等人于七月二十八日,再次出行,跨过漳水,来到河对岸的(广宗)一带,寻找适合建造王陵的山丘。
此时,蒙仲瞥了一眼赵希,却见后者的眼眸中闪过几丝异色。
蒙仲由此猜测:对于可能即将发生的赵国内乱,许钧应该并不知情,但赵希,绝对是从阳文君赵豹或者安平君赵成那边得知了些什么。
他猜测,赵希可能是赵豹、赵成等人的一手“保棋”,在非常时刻或许会有所异动。
这也正是蒙仲很不希望赵国王室发生内乱的原因,因为一旦发生王室的内乱,可能赵国举国的军队都无法独善其身,曾经一致对外的赵国军队,或将自相残杀,这会大大削弱赵国的力量。
但遗憾的是,他无力阻止这件事,哪怕他立下了军功,挫败了薛公田文,仍不足以跻身于赵国的权力中枢,更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
说到底,仍然是人微言轻。
第151章 惊变之始
七月二十三日,天气晴朗,赵主父带着赵王何与公子章,在信期、庞煖各率五百护卫的保护下,前往沙丘行宫的东北方向,在巨鹿县一带勘察陵墓选址。
在这件事上,信卫军并没有被征召沿途保护,但蒙仲将信卫军交给了乐毅与蒙遂二人,自己带着蒙虎跟随赵主父这支队伍中一同前往,倒是也没人说他什么——想来这种关键时候,谁会在意这种小事呢?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负责勘察陵墓选址的,正是赵主父最信任的客卿鹖冠子,而后者所凭据的,便是「风水术」,或者干脆说道家风水术。
风水术,源自道家学术,“风”指的是“元气”、“精气”等存在于大自然间的生气,而“水”,则指的是“流动”的特性,换而言之,风水,即指代“流动的元气”。
按照道家思想,这世上存在有人肉眼无法看到的“元气”,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有循环的“元气”,且这种元气始于大地、终于大地,在大地上形成一条条“脉络”,有的纤细如发丝,继而汇聚成“小溪”,再汇聚成“河流”,最终在某些特殊的地形汇聚成一处。这是汇聚的部分。
然后再由“穴”分散为“河流”,再分散成“小溪”,最后分散成纤细如发丝的气脉。
周而复始。
而这些个汇聚元气的特殊地形,风水术中就称为“穴”。
自风水术问世起,各国君主、乃至权贵富豪,他们为过世之人建造的陵墓,一般就会选择这种“地脉”流动、汇聚的节点——用风水术的话来说,将逝者埋葬在这些节点,就能福泽后人;而若是已故的君王安葬于这些节点,就能保佑国家,使国家变得更为强盛。
“穴”,或者说这些大地中气脉的节点,亦有大小之分,什么地位的人,埋葬于什么程度的“穴”中,这也有讲究——“穴”中流动的气过强,超过了逝者的“福”与“德”所能承受的范围,这反而会反噬其后人,甚至于让后人蒙受无妄之灾,甚至是血光之才。
当然,这只是风水术的说法,反正作为道家弟子,蒙仲并不清楚这方面的事。
虽然是道家弟子,但蒙仲对道家风水术却并没有过多涉及,这与他的老师庄子无不关系,因为庄子的观点是无所谓安葬不安葬的:庄子认为,当人死后,人体内的精力就回归于自然了,剩下的躯体不过是一个“载具”、一个“空壳”,纵使暴尸荒野被豺狼、秃鹰啄食,或者安葬于墓中被蚂蚁、小虫啃食,这有什么区别呢?【PS:所以说庄子的思想不被世俗民众接受,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太过于理性了。】
不过,虽然没有过多涉及,但由于风水术也是道家延伸的一门思想学术,蒙仲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据他所知,风水术最讲究的,即“道法自然”,换而言之,就是要选择自然环境和谐的地方,毕竟有些“穴”,它地上的地貌未必就好。
而提到自然环境,山与水是必须的,毕竟山一度被认为是地脉的“穴”,而水——流动的活水,也象征着生机。
除此之外,还有草木植被等等。
蒙仲所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PS:其实是作者不知道别的了,就不乱编了。】
当日,随行的护卫赵卒就地安札,而鹖冠子,则带着赵主父、赵王何、公子章,在信期与庞煖二人率领卫士的保护下,一座一座登上这附近的山丘勘察。
是的,选王陵的墓址,其实就是找一座合适的山丘,然后派工匠将山丘的中间挖空,在山体内部建造王陵。
蒙仲跟着赵主父他们登了附近这一带的两座山丘,然后就没什么兴趣了,毕竟他虽然作为道家弟子,但实在是看不懂这个。
同样看不懂的道家弟子,还有庞煖,据蒙仲与他私底下的交流,庞煖所了解的风水术,还不如蒙仲多。
蒙仲、庞煖这两位道家弟子都不看懂,那就更别提赵主父、公子章、赵王何、信期等人了,反正从头到尾,众人都在听着鹖冠子点评,然后一头雾水地点点头附和这位道家圣贤的观点。
整整找了三日,由于鹖冠子对巨鹿县一带的山丘都不满意,一行人带着失望返回了沙丘行宫。
随后,在沙丘行宫歇息了一日后,赵主父等人于七月二十八日,再次出行,跨过漳水,来到河对岸的(广宗)一带,寻找适合建造王陵的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