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不得不说,当惠盎亲自来到庄子居后,别说蒙仲,就连武婴、向缭、穆武、蒙遂等其余庄子的弟子们,亦忍不住心中的激动,谁让惠盎在宋国的名声实在太响亮呢。
值得一提的是,当惠盎亲耳听到庄子开口说话时,他亦愣了半晌,跟当初蒙仲的反应一模一样。
然而,似乎庄子对惠盎却有诸般不满的样子,态度很是冷淡。
在彼此坐下之后,庄子第一句话就是指责惠盎:“惠盎,你带老夫的弟子去见孟轲做什么?”
看着庄子板着脸生气的模样,惠盎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当然知道孟子有心收蒙仲为儒家记名弟子,为此还赠送了半部《孟子》——除蒙仲以外,谁能有这待遇?
因此,当初孟子将信托付给惠盎时,惠盎就猜到庄子便因此而动怒,毕竟据他所知,庄子对儒家的印象是很差的。
他笑着解释道:“夫子息怒,晚辈只是想让阿仲增涨些见识而已。”
庄子闻言冷哼一声,不悦地说道:“在孟轲那边能增涨什么见识?巧伪的见识么?”
好说歹说,庄子这才逐渐平息心中的愤怒,继而询问惠盎的来意。
见此,惠盎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义弟蒙仲,恭谨地对庄子说道:“是这样的,大王欲遣大夫「李史」前往赵国,敦促赵王攻伐中山一事,晚辈与李史大夫有些交情,若是阿仲愿意趁此机会到赵国去看看瞧瞧,晚辈亦能为他安排。”
听闻此言,庄子的面色缓和了下来。
他必须承认,惠盎对待他弟子蒙仲确实真心,问题是,是否要让蒙仲这名弟子跟去赵国增涨见识呢?
若换做在一年前,恐怕庄子会竭力反对,但不可否认,弟子蒙仲在去了一趟滕国后,他的一些想法上的改变让庄子颇为惊讶,尤其是蒙仲能忍住自己的“痛快”而放弃亲手杀死滕虎。
就在庄子犹豫时,惠盎劝道:“夫子,晚辈以为,似阿仲这些年轻人,应当趁着年轻出去闯荡,增涨些见识,一家之言,怎么及得上百家之言呢?”
庄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头问蒙仲道:“阿仲,你怎么认为?”
蒙仲当然想到赵国去看看瞧瞧,闻言小心翼翼地说道:“倘若夫子允许的话……”
庄子点点头说道:“出去见识见识也好。”
见此,惠盎高兴地说道:“既然如此,晚辈便立刻写信给李史大夫,请他前往赵国时,到景亳这边转一圈。”
次日,趁着等待士大夫李史的时候,蒙仲遵从族内的意思,将义兄惠盎请到了乡邑,由宗主蒙箪率领族人设宴盛情款待这位他宋国的治国谋臣。
在筵席中,宗主蒙箪与长老蒙荐、蒙羑等人,亦得知了惠盎的来意,一边感慨蒙仲运气不浅,一边暗自思量。
至于思量什么,自然就是“迁族”。
当然,这里所说的迁族,并不是说将族人全部迁到别的国家去,而是指迁一部分族人,也就是所谓的狡兔三窟——倘若宋国这边因为战争而导致家族面临倾覆的危险,蒙氏一族还能投奔别的国家,这样就不至于让整个家族都因此覆亡。
而赵国,在蒙箪、蒙荐、蒙羑等人看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首先,赵国是宋国的盟国,纵使他蒙氏一族将一部分族人迁到赵国,宋王也不至于会开罪他们——当然,前提是有正当的理由。
其次,赵国是现如今冉冉升起的强国,虽说世人仍普遍觉得当世最强的国家乃是齐国与秦国,可又有几人知晓,赵国在约十年前曾干涉秦国的王储之争,逼迫秦国在秦武王嬴荡过世后,迎接曾在燕国作为质子的嬴稷为君,即如今的秦王稷。
就连齐国,亦不敢与赵国交恶。
总而言之,若他蒙氏一族能在赵国立足,甚至得到一块封邑,蒙氏一族日后的路自然就会更宽。
回到自己家中后,蒙仲在用饭时,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葛氏与妹妹蒙嬿。
一听到兄长又要出远门,蒙嬿担心而不舍地说道:“阿兄,你才回家两个月,又要出门吗?能不能别去啊?”
“嬿儿。”葛氏打断了蒙嬿的话,旋即对蒙仲说道:“为娘认为夫子与惠大夫说得对,若有机会,男儿自当出去闯荡,只是听仲儿你说,赵国那边正在打仗……”
见此,蒙仲便解释道:“娘,孩儿时作为护送李史大人的一名卫士前往赵国,又不算是赵国的兵卒,赵国打不打仗,跟孩儿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话,葛氏这才释怀,连连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正说着,忽然院子里传来了长老蒙荐的声音:“阿仲,仲儿?宗主来了。”
听闻此言,蒙仲、葛氏、蒙嬿三人赶紧放下碗筷,到院门迎接,他们这才发现,宗主蒙箪与长老蒙荐、蒙羑三人,此刻就站在院中。
“宗主,两位长老,您几位……”
葛氏迎上前,有些不解地询问道。
“打搅了。”蒙箪笑呵呵地说道:“老夫有些事想拜托你家蒙仲。”
“拜托我?”
蒙仲有些不解。
片刻后,由于正屋内有葛氏、蒙嬿母女在,蒙箪、蒙荐、蒙羑几人索性就在院子里,将此行的来意告诉了蒙仲。
即希望蒙仲出面说项,让蒙鹜带一些族人,亦跟着前往赵国,看看能否有机会得到赵王的赏识而在赵国立足。
值得一提的是,当惠盎亲耳听到庄子开口说话时,他亦愣了半晌,跟当初蒙仲的反应一模一样。
然而,似乎庄子对惠盎却有诸般不满的样子,态度很是冷淡。
在彼此坐下之后,庄子第一句话就是指责惠盎:“惠盎,你带老夫的弟子去见孟轲做什么?”
看着庄子板着脸生气的模样,惠盎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
他当然知道孟子有心收蒙仲为儒家记名弟子,为此还赠送了半部《孟子》——除蒙仲以外,谁能有这待遇?
因此,当初孟子将信托付给惠盎时,惠盎就猜到庄子便因此而动怒,毕竟据他所知,庄子对儒家的印象是很差的。
他笑着解释道:“夫子息怒,晚辈只是想让阿仲增涨些见识而已。”
庄子闻言冷哼一声,不悦地说道:“在孟轲那边能增涨什么见识?巧伪的见识么?”
好说歹说,庄子这才逐渐平息心中的愤怒,继而询问惠盎的来意。
见此,惠盎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义弟蒙仲,恭谨地对庄子说道:“是这样的,大王欲遣大夫「李史」前往赵国,敦促赵王攻伐中山一事,晚辈与李史大夫有些交情,若是阿仲愿意趁此机会到赵国去看看瞧瞧,晚辈亦能为他安排。”
听闻此言,庄子的面色缓和了下来。
他必须承认,惠盎对待他弟子蒙仲确实真心,问题是,是否要让蒙仲这名弟子跟去赵国增涨见识呢?
若换做在一年前,恐怕庄子会竭力反对,但不可否认,弟子蒙仲在去了一趟滕国后,他的一些想法上的改变让庄子颇为惊讶,尤其是蒙仲能忍住自己的“痛快”而放弃亲手杀死滕虎。
就在庄子犹豫时,惠盎劝道:“夫子,晚辈以为,似阿仲这些年轻人,应当趁着年轻出去闯荡,增涨些见识,一家之言,怎么及得上百家之言呢?”
庄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头问蒙仲道:“阿仲,你怎么认为?”
蒙仲当然想到赵国去看看瞧瞧,闻言小心翼翼地说道:“倘若夫子允许的话……”
庄子点点头说道:“出去见识见识也好。”
见此,惠盎高兴地说道:“既然如此,晚辈便立刻写信给李史大夫,请他前往赵国时,到景亳这边转一圈。”
次日,趁着等待士大夫李史的时候,蒙仲遵从族内的意思,将义兄惠盎请到了乡邑,由宗主蒙箪率领族人设宴盛情款待这位他宋国的治国谋臣。
在筵席中,宗主蒙箪与长老蒙荐、蒙羑等人,亦得知了惠盎的来意,一边感慨蒙仲运气不浅,一边暗自思量。
至于思量什么,自然就是“迁族”。
当然,这里所说的迁族,并不是说将族人全部迁到别的国家去,而是指迁一部分族人,也就是所谓的狡兔三窟——倘若宋国这边因为战争而导致家族面临倾覆的危险,蒙氏一族还能投奔别的国家,这样就不至于让整个家族都因此覆亡。
而赵国,在蒙箪、蒙荐、蒙羑等人看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首先,赵国是宋国的盟国,纵使他蒙氏一族将一部分族人迁到赵国,宋王也不至于会开罪他们——当然,前提是有正当的理由。
其次,赵国是现如今冉冉升起的强国,虽说世人仍普遍觉得当世最强的国家乃是齐国与秦国,可又有几人知晓,赵国在约十年前曾干涉秦国的王储之争,逼迫秦国在秦武王嬴荡过世后,迎接曾在燕国作为质子的嬴稷为君,即如今的秦王稷。
就连齐国,亦不敢与赵国交恶。
总而言之,若他蒙氏一族能在赵国立足,甚至得到一块封邑,蒙氏一族日后的路自然就会更宽。
回到自己家中后,蒙仲在用饭时,将这件事告诉了母亲葛氏与妹妹蒙嬿。
一听到兄长又要出远门,蒙嬿担心而不舍地说道:“阿兄,你才回家两个月,又要出门吗?能不能别去啊?”
“嬿儿。”葛氏打断了蒙嬿的话,旋即对蒙仲说道:“为娘认为夫子与惠大夫说得对,若有机会,男儿自当出去闯荡,只是听仲儿你说,赵国那边正在打仗……”
见此,蒙仲便解释道:“娘,孩儿时作为护送李史大人的一名卫士前往赵国,又不算是赵国的兵卒,赵国打不打仗,跟孩儿有什么关系?”
听到这话,葛氏这才释怀,连连点头说道:“那就好,那就好。”
正说着,忽然院子里传来了长老蒙荐的声音:“阿仲,仲儿?宗主来了。”
听闻此言,蒙仲、葛氏、蒙嬿三人赶紧放下碗筷,到院门迎接,他们这才发现,宗主蒙箪与长老蒙荐、蒙羑三人,此刻就站在院中。
“宗主,两位长老,您几位……”
葛氏迎上前,有些不解地询问道。
“打搅了。”蒙箪笑呵呵地说道:“老夫有些事想拜托你家蒙仲。”
“拜托我?”
蒙仲有些不解。
片刻后,由于正屋内有葛氏、蒙嬿母女在,蒙箪、蒙荐、蒙羑几人索性就在院子里,将此行的来意告诉了蒙仲。
即希望蒙仲出面说项,让蒙鹜带一些族人,亦跟着前往赵国,看看能否有机会得到赵王的赏识而在赵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