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楚怀王为了保全国家,严词拒绝,被秦王扣留了三年,最终死在秦国。
后来,秦国将楚怀王的灵柩送回楚国,楚人皆感到悲痛,由此秦楚两国结仇,楚国再次倒向齐国。
而更要命的是,随后不久,秦国的惠文王便过世了,由秦武王继位——喏,就是那个闲着没事跑到周天子面前跟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当晚就死的秦君。【PS:其实秦武王称得上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明君,就是太喜欢炫耀自己的武力了,年仅二十三岁就死了。他如果不死,他当时在燕国做质子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以及后者的母亲芈八子、舅舅魏冉这批人,根本没有机会回到秦国执掌大权。】
秦武王厌恶张仪,因此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逐了张仪,张仪逃回故国魏国,在魏国当了一年国相便过世了,诸侯得知此事,立刻放弃「连横亲秦」,再次采取「合纵抗秦」的策略。
【PS:这段时期的张仪,简直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怜这位将诸侯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纵横家,辉煌一时却落到这种下场,实在可叹。】
总而言之,因为张仪被秦国驱逐且最终死在魏国,导致中原诸国放弃「连横亲秦」之策,再次采取了「合纵抗秦」,而此时,齐国是当世认为唯一能够对抗秦国的国家。
而就宋国的地理位置来说,它离齐楚两国更近,本应该被拉拢到齐国的阵营中,一同对抗秦国,但宋国却试图对齐国造成威胁,以一个中等国家去威胁一个强国,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难道说,宋王偃其实是秦国那边阵营的?』
蒙仲暗自猜测道。
仔细想想,他觉得这个猜测很有道理,毕竟他宋国正是一个中等国家,可却先后招惹了齐、楚、魏三个强国,肯定是有什么仗持——值得一提的是,齐楚魏三个国家当时是处在一个阵营的。
不过仔细想想,蒙仲又觉得这个猜测有些疏漏,毕竟秦国与宋国之间隔着三晋,要是齐国铁了心要先除掉宋国,秦国根本没办法帮助宋国。
这一点,宋王偃应该也是清楚的。
可宋王偃还是决定攻伐滕国,准备占领滕国对齐国施加压力,这就说明秦国与宋国之间多半有什么利益交易。
而这或许就意味着……
『意味着在三晋之中,有一国充当了秦国与宋国暗下结盟的桥梁。』
蒙仲抬起头看了一眼北方。
他忽然想起,在三晋当中,似乎唯独赵国在近二十几年来从未与宋国发生过矛盾……
『莫非是赵国?!』
蒙仲心中微惊。
如果他的猜测准确,那么当前中原的格局,就是「齐楚魏韩」四国联盟对抗「秦赵宋」三国联盟。【PS:作者知道不止如此,但请有些书友们不要再在本章说剧透了,真的会影响其他书友的阅读感受以及本书的成绩,万分感谢。】
第028章 六个月
六个月“夫子,莫非是赵国在背后支持我宋国攻伐滕国么?”
十日后,当蒙仲在诸同伴的帮助下忙碌完家中的春种之事,他回到庄子居似这般询问庄子道。
庄子听罢很是意外。
「何以见得?」庄子借竹牌询问蒙仲道。
见此蒙仲便解释道:“据学生所知,滕国只是一小国,其都城「滕城」,远不如我宋国的定陶、商丘、彭城富裕,今宋王派兵攻伐滕国,纵使能吞并其国,亦所获甚小,且需背负莫大的恶名。因此学生认为,宋王攻取滕国,可能是为了威胁齐鲁,甚至随后要攻略齐国的薛邑。虽宋王自称我宋国乃「五千乘之劲宋」,但学生却听说,我宋国仍不足以与齐国抗衡,想来宋王应当不会奢望与齐国争雄。既不欲与齐国争雄,却要进兵滕国威胁齐国,学生以为,宋王或是暗中与秦国有私下的盟约……倘若此事果真如此,那么三晋当中,必定有一国暗中联络秦宋,这个国家,就只有可能是素来与宋无犯的赵国。”
听罢蒙仲条理清晰的分析,庄子心中倍感惊讶。
其实就在今年的三月,庄子便已收到了挚友惠施的侄子「惠盎」的书信,后者在信中讲述了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事。
比如取代他成为宋国现任国相的「仇赫」,正是赵国派来的,而宋王在此期间,亦派遣了一名叫做「田不禋」的士大夫赴赵国,后者如今已成为赵国昔日太子、现「安阳君赵章」身边的重臣,在赵章的封邑「代邑(代郡)」担任邑相。
由此庄子便得知,在「仇赫入宋为相」与「田不禋入赵」的背后,俨然是赵国君主赵雍与宋国君主宋王偃二人的一场交易,赵宋两国借这件事在私底下结了盟约。
宋国与赵国暗下结盟,对宋国当然是有利的,毕竟此刻的宋国被齐国、楚国、魏国仇视,就连韩国亦对宋国虎视眈眈,在这种强敌环绕的情况下,宋国迫切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而赵国,即二十余年前君主赵雍继位后起,便迅速崛起,逐渐取代魏国曾经在三晋中的地位,成为三晋中最强大的国家。
能与这样的强国暗中结盟,这对宋国当然是有利的。
而惠盎在信中表示,他本人亦支持「赵宋结盟」,亦不抵触将国相之位让给那个叫仇赫的人。
他唯一反对的,便是仇赫教唆宋王攻伐滕国,使宋国的势力能越过「南湖」,进而威胁到齐国——显然,赵国这是希望宋国变得更强势,以吸引齐国的注意。
后来,秦国将楚怀王的灵柩送回楚国,楚人皆感到悲痛,由此秦楚两国结仇,楚国再次倒向齐国。
而更要命的是,随后不久,秦国的惠文王便过世了,由秦武王继位——喏,就是那个闲着没事跑到周天子面前跟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当晚就死的秦君。【PS:其实秦武王称得上是一位文武兼备的明君,就是太喜欢炫耀自己的武力了,年仅二十三岁就死了。他如果不死,他当时在燕国做质子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以及后者的母亲芈八子、舅舅魏冉这批人,根本没有机会回到秦国执掌大权。】
秦武王厌恶张仪,因此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驱逐了张仪,张仪逃回故国魏国,在魏国当了一年国相便过世了,诸侯得知此事,立刻放弃「连横亲秦」,再次采取「合纵抗秦」的策略。
【PS:这段时期的张仪,简直就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可怜这位将诸侯各国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纵横家,辉煌一时却落到这种下场,实在可叹。】
总而言之,因为张仪被秦国驱逐且最终死在魏国,导致中原诸国放弃「连横亲秦」之策,再次采取了「合纵抗秦」,而此时,齐国是当世认为唯一能够对抗秦国的国家。
而就宋国的地理位置来说,它离齐楚两国更近,本应该被拉拢到齐国的阵营中,一同对抗秦国,但宋国却试图对齐国造成威胁,以一个中等国家去威胁一个强国,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难道说,宋王偃其实是秦国那边阵营的?』
蒙仲暗自猜测道。
仔细想想,他觉得这个猜测很有道理,毕竟他宋国正是一个中等国家,可却先后招惹了齐、楚、魏三个强国,肯定是有什么仗持——值得一提的是,齐楚魏三个国家当时是处在一个阵营的。
不过仔细想想,蒙仲又觉得这个猜测有些疏漏,毕竟秦国与宋国之间隔着三晋,要是齐国铁了心要先除掉宋国,秦国根本没办法帮助宋国。
这一点,宋王偃应该也是清楚的。
可宋王偃还是决定攻伐滕国,准备占领滕国对齐国施加压力,这就说明秦国与宋国之间多半有什么利益交易。
而这或许就意味着……
『意味着在三晋之中,有一国充当了秦国与宋国暗下结盟的桥梁。』
蒙仲抬起头看了一眼北方。
他忽然想起,在三晋当中,似乎唯独赵国在近二十几年来从未与宋国发生过矛盾……
『莫非是赵国?!』
蒙仲心中微惊。
如果他的猜测准确,那么当前中原的格局,就是「齐楚魏韩」四国联盟对抗「秦赵宋」三国联盟。【PS:作者知道不止如此,但请有些书友们不要再在本章说剧透了,真的会影响其他书友的阅读感受以及本书的成绩,万分感谢。】
第028章 六个月
六个月“夫子,莫非是赵国在背后支持我宋国攻伐滕国么?”
十日后,当蒙仲在诸同伴的帮助下忙碌完家中的春种之事,他回到庄子居似这般询问庄子道。
庄子听罢很是意外。
「何以见得?」庄子借竹牌询问蒙仲道。
见此蒙仲便解释道:“据学生所知,滕国只是一小国,其都城「滕城」,远不如我宋国的定陶、商丘、彭城富裕,今宋王派兵攻伐滕国,纵使能吞并其国,亦所获甚小,且需背负莫大的恶名。因此学生认为,宋王攻取滕国,可能是为了威胁齐鲁,甚至随后要攻略齐国的薛邑。虽宋王自称我宋国乃「五千乘之劲宋」,但学生却听说,我宋国仍不足以与齐国抗衡,想来宋王应当不会奢望与齐国争雄。既不欲与齐国争雄,却要进兵滕国威胁齐国,学生以为,宋王或是暗中与秦国有私下的盟约……倘若此事果真如此,那么三晋当中,必定有一国暗中联络秦宋,这个国家,就只有可能是素来与宋无犯的赵国。”
听罢蒙仲条理清晰的分析,庄子心中倍感惊讶。
其实就在今年的三月,庄子便已收到了挚友惠施的侄子「惠盎」的书信,后者在信中讲述了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事。
比如取代他成为宋国现任国相的「仇赫」,正是赵国派来的,而宋王在此期间,亦派遣了一名叫做「田不禋」的士大夫赴赵国,后者如今已成为赵国昔日太子、现「安阳君赵章」身边的重臣,在赵章的封邑「代邑(代郡)」担任邑相。
由此庄子便得知,在「仇赫入宋为相」与「田不禋入赵」的背后,俨然是赵国君主赵雍与宋国君主宋王偃二人的一场交易,赵宋两国借这件事在私底下结了盟约。
宋国与赵国暗下结盟,对宋国当然是有利的,毕竟此刻的宋国被齐国、楚国、魏国仇视,就连韩国亦对宋国虎视眈眈,在这种强敌环绕的情况下,宋国迫切需要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而赵国,即二十余年前君主赵雍继位后起,便迅速崛起,逐渐取代魏国曾经在三晋中的地位,成为三晋中最强大的国家。
能与这样的强国暗中结盟,这对宋国当然是有利的。
而惠盎在信中表示,他本人亦支持「赵宋结盟」,亦不抵触将国相之位让给那个叫仇赫的人。
他唯一反对的,便是仇赫教唆宋王攻伐滕国,使宋国的势力能越过「南湖」,进而威胁到齐国——显然,赵国这是希望宋国变得更强势,以吸引齐国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