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御驾东征,都无功而返。到了唐高宗年间,征战仍然不断,朝鲜半岛的高丽、 百济不断反叛、侵边。后有刘仁愿、刘仁轨二将率兵从半岛中部登陆,打败 了百济。百济灭亡后,刘仁轨留下镇守,他安抚当地民众,派人掩埋敌兵遗 骸,清理户口,重建被战争毁坏的村庄,选拔当地官员协助治理,修桥铺路, 修塘补堤,教百济民众种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救济老弱孤残等。这些安 定富民的措施一执行,便大得百济民众拥护,当地出现了安居乐业的繁荣景 象。 这一反两正的实例,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在 “敌对国度”中,该如何行 事。像董卓那样凶残贪婪,尽管在井非真正的敌国,仍是站不住脚,而像诸 葛亮和刘仁轨那样,在真正的异国他乡,照样能得到拥护。总之,如何具体 掌握 “谦”与“暴”,大有学问。 [兵 失] [原文]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 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 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 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 胜者也。 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兵夫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 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 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 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宠而敬,弱 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译 文] 想利用敌国百姓所不能接受的东西,纠正该国的习俗…… (勉强用自己 的短处)去对付敌国军队的长处,只能是耗费兵力。想勉强用许多本国缺少 的东西,去对付敌国所富有的东西,那只会使本国军队很快失败。 即使防御坚固,也抵挡不住敌军使用利器,敌军使用利器便使己方军队 衰颓。用不锋利的兵器去攻击敌军,一定不能攻破敌军坚固的防御,而只会 使本国军队受挫。 ……将领善于布阵,了解地势的背向,也懂得利用地形,但用兵却屡陷 困境,这是因为不明白只有国家昌盛,用兵才能取胜的道理。 ……用兵不能立大功,是由于不懂得集中兵力作战。用兵的人失去民心, 是由于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用兵的人使用很多兵力,而建的战功却很少, 这是由于不会把握时机。用兵的人不能避免大灾祸,是因为他的行动不合民 心。用兵的人常常后悔,这是由于他轻信而多疑。用兵的人在胜利和灾祸尚 未出现之时不能预见,是由于不懂得要做好战前准备。 用兵的人见到有利条件就松懈,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又迟疑不决,离开了 不利境地仍然不能保持部队稳定,那只能走向灭亡了。 虽有贪心但能保持廉洁,虽得宠但能保持恭谨,虽然弱小但能图强,虽 然性格软弱但能表现刚强,这是走向兴盛的途径。 走灭亡道路的人,天和地都不能让他兴盛。走兴盛道路的人,天地……
[解析] 这篇文章写法比较独特,其目的本来是要论述统兵将领的决策能力,但 又不作正面论述,而是列举出统乓将领用兵中的种种决策错误导致用兵失败 的反面例证,来说明统兵将领在决策指挥时,应该防止哪些错误,应该把握 些什么正确的东西。这种反证法,能让人从错误的教训中悟出正确的道理, 这往往比单纯的正面论述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决策时更具有参考价 值。该文正是在列举了大量导致用兵失利的因素之后,才提出走向兴盛的途 径——廉洁、恭谨、图强、刚强,这就更易于为人接受。 像孙膑列举的这类决策指挥错误导致失败的事例,古往今来,是很多很 多的,我们不妨列出几个加以剖析。 当武则天篡唐登基之时,徐敬业等人曾起兵讨伐,按当时的民心和唐廷 的基础,本可大有作为,但因决策不当,终致失败。起兵讨伐武则天之初, 魏思温曾向徐敬业建议: “明公是以匡复社稷的名义出兵的,应该率领大军 大张旗鼓进军征讨,矛头直指洛阳。这样,普天下的义士都知道您是志在勤 王灭贼,恢复唐廷,众人自然会群起响应了。”而薛璋却说: “金陵地势险 要,又有长江天险,足以作为根据地。不如先夺取常州和润州作为根据地, 然后再北上争夺中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才是好办法。”魏思温听了 赶忙说: “不能这样!中原的英雄豪杰,现今都对武氏专制篡政愤愤不平, 听说明公高举义旗,起兵勤王,人人都准备好了干粮,拿起锄头当武器,等 待明公到达。如不乘此大好时机,尽一切力量北伐,却在江南经营自己的巢 穴,那么,……”魏思温的分析和策略,无疑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决策,可惜 徐敬业却不肯采纳,而是先经营自己的巢穴。接着,徐敬业在攻克润州时, 捉住了李思文。这个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听到徐敬业起兵便派人去向武 则天报讯,并领兵据守润州,长时间对抗勤王义军。对这样一个死心塌地效 忠武则天,对抗义军的李思文,魏思温请求徐敬业将其斩首示众,但徐敬业 却不同意,只关在狱中了事。魏思温叹息说, “不顾大义,专徇私利,恐怕 败亡就在眼前了。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了。”事态的发展果然如魏思温所料, 武则天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调集几路人马,合力进攻义军,徐敬业连吃 败仗,最后带领老婆孩子登上船只,想出海投奔高丽,结果士兵哗变,杀死 涂敬业全家25口,向武则天的军队投降。徐敬业不听忠告,贻误战机,正如 孙膑所说: “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又迟疑不决。”焉得不败。 吕布可算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中武艺最高强的一员猛将,刘备、关羽和张 飞三人曾合战吕布仍不能占到上风,可见吕布武艺之一斑。然而也正是勇猛 使他坐失良机。那是在曹操攻打徐州的陶谦未能得逞之时,吕布马上部署兵 力,要去进攻曹操。陈宫得知,立即进见,极力谏阻: “将军离开兖州,想 到哪里去?”吕布说: “我想屯兵濮阳,和兖州形成鼎足之势。”陈宫说: “这个部署不成!你让薛兰守兖州,他肯定守不住。不如这样:这里西南方 180里,正是泰山险路,将军可以埋伏一万精兵在那里。曹军得知失去兖州, 必定赶来,等他们一半人马过去时,便可拦腰出击,保证一击成功!”这本 是一条据险设伏的妙计,吕布却说:“我屯兵濮阳,另有计谋,你哪里懂得!” 不肯采纳陈宫的妙计,坚持派薛兰守兖州,自己领兵去濮阳。曹操果然如陈 宫所料,带兵经泰山险路去夺兖州。当他行军到泰山险路时,郭嘉说: “先 不能进,巩怕这里有伏兵。 “曹操却笑着说,“吕布是个没有谋略的莽夫, 所以才会让薛兰守兖州,而自己去了濮阳,他怎么会在这里设埋伏呢?”曹
[解析] 这篇文章写法比较独特,其目的本来是要论述统兵将领的决策能力,但 又不作正面论述,而是列举出统乓将领用兵中的种种决策错误导致用兵失败 的反面例证,来说明统兵将领在决策指挥时,应该防止哪些错误,应该把握 些什么正确的东西。这种反证法,能让人从错误的教训中悟出正确的道理, 这往往比单纯的正面论述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决策时更具有参考价 值。该文正是在列举了大量导致用兵失利的因素之后,才提出走向兴盛的途 径——廉洁、恭谨、图强、刚强,这就更易于为人接受。 像孙膑列举的这类决策指挥错误导致失败的事例,古往今来,是很多很 多的,我们不妨列出几个加以剖析。 当武则天篡唐登基之时,徐敬业等人曾起兵讨伐,按当时的民心和唐廷 的基础,本可大有作为,但因决策不当,终致失败。起兵讨伐武则天之初, 魏思温曾向徐敬业建议: “明公是以匡复社稷的名义出兵的,应该率领大军 大张旗鼓进军征讨,矛头直指洛阳。这样,普天下的义士都知道您是志在勤 王灭贼,恢复唐廷,众人自然会群起响应了。”而薛璋却说: “金陵地势险 要,又有长江天险,足以作为根据地。不如先夺取常州和润州作为根据地, 然后再北上争夺中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才是好办法。”魏思温听了 赶忙说: “不能这样!中原的英雄豪杰,现今都对武氏专制篡政愤愤不平, 听说明公高举义旗,起兵勤王,人人都准备好了干粮,拿起锄头当武器,等 待明公到达。如不乘此大好时机,尽一切力量北伐,却在江南经营自己的巢 穴,那么,……”魏思温的分析和策略,无疑是当时唯一正确的决策,可惜 徐敬业却不肯采纳,而是先经营自己的巢穴。接着,徐敬业在攻克润州时, 捉住了李思文。这个李思文是徐敬业的叔父,听到徐敬业起兵便派人去向武 则天报讯,并领兵据守润州,长时间对抗勤王义军。对这样一个死心塌地效 忠武则天,对抗义军的李思文,魏思温请求徐敬业将其斩首示众,但徐敬业 却不同意,只关在狱中了事。魏思温叹息说, “不顾大义,专徇私利,恐怕 败亡就在眼前了。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了。”事态的发展果然如魏思温所料, 武则天得到了宝贵的时间,得以调集几路人马,合力进攻义军,徐敬业连吃 败仗,最后带领老婆孩子登上船只,想出海投奔高丽,结果士兵哗变,杀死 涂敬业全家25口,向武则天的军队投降。徐敬业不听忠告,贻误战机,正如 孙膑所说: “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又迟疑不决。”焉得不败。 吕布可算是东汉末年群雄之中武艺最高强的一员猛将,刘备、关羽和张 飞三人曾合战吕布仍不能占到上风,可见吕布武艺之一斑。然而也正是勇猛 使他坐失良机。那是在曹操攻打徐州的陶谦未能得逞之时,吕布马上部署兵 力,要去进攻曹操。陈宫得知,立即进见,极力谏阻: “将军离开兖州,想 到哪里去?”吕布说: “我想屯兵濮阳,和兖州形成鼎足之势。”陈宫说: “这个部署不成!你让薛兰守兖州,他肯定守不住。不如这样:这里西南方 180里,正是泰山险路,将军可以埋伏一万精兵在那里。曹军得知失去兖州, 必定赶来,等他们一半人马过去时,便可拦腰出击,保证一击成功!”这本 是一条据险设伏的妙计,吕布却说:“我屯兵濮阳,另有计谋,你哪里懂得!” 不肯采纳陈宫的妙计,坚持派薛兰守兖州,自己领兵去濮阳。曹操果然如陈 宫所料,带兵经泰山险路去夺兖州。当他行军到泰山险路时,郭嘉说: “先 不能进,巩怕这里有伏兵。 “曹操却笑着说,“吕布是个没有谋略的莽夫, 所以才会让薛兰守兖州,而自己去了濮阳,他怎么会在这里设埋伏呢?”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