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单曹操注意招贤纳士,孙权和刘备也是如此。孙权和鲁肃抵足而眠, 夜谈治国方略,可说是一段佳话;而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更是 千古流传的美谈。正因为曹操、孙权和刘备都能注意招贤纳士,爱惜人才, 重用贤能,所以他们才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过原本比他们力 量强大得多的袁绍、袁术等诸路豪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从他们的兴 起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胜、富国强兵之中,选用贤能是 第一位的要务,有了贤德之人辅佐,才能达成聚集民力、正确使用民力等项 工作,才能 “兵之久也”。在这三国中,蜀汉又体现得更为明显,刘备之所 以能结束四处亡命、寄人篱下的处境,不但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而且取 得西川作为根本,进而治理好西川,达到了可以和三国最强大的曹魏抗争的 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礼聘并重用了诸葛亮。 孙膑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民力问题,百姓是立国之本,是建军 之本,这已被无数次历史所证明。爱护百姓,爱惜民力,培育和积蓄民力者 昌,反之则亡。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样,懂得蓄水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 便有源源不绝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只知滥用的人,必将面临河干湖涸, 无水可用的绝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应该让河满、湖足, 才会长期有水可用。 人们都熟悉隋唐那一段历史,隋场帝不但连年用兵,而且大兴土木,修 宫殿、开运河、兴建扬州行宫,耗费何止亿万,他更到处巡幸游玩,经过之 处,所到之地,官员随从任意搜刮,供其享乐,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广大百姓走投无路,只好群起造反,最终推翻了隋朝统治。而唐朝开国以后, 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十分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命令 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每次接见这些官员,都要问到百姓的疾 苦和政事的得失。他还让朝廷官员广泛推荐贤才,广开言路,让朝臣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严格实行租庸调税赋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和徭役,几年之间, 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安居乐业,世道太平。在贞观元年至四年的时候,全国 一年判处死刑的犯人仅29人;一斗米仅卖三钱;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全国 范围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当时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带 粮食,需要的时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里有专供路人免费取用的粮食。这 样一来,民富国就强了,所以贞观年间,唐朝能做到四邻归服,疆界达到空 前宽广。 隋末唐初可说是个鲜明对比,引人深思,从中不难看出,国家怎样才能 富强。 不仅古代如此,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只需回忆一下抗日战 争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 主要力量用来对付抗日革命根据地,深沟高垒的囚笼政策,严密封锁根据地, 连续不断的大扫荡,烧光、杀光、抢光,使根据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和 损失。而国民党顽固派这时不但步步退让,消极抗日,还积极反共,封锁根 据地,不断搞军事摩擦,配合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到了1941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面临空前的困难,根据地缩小,抗日军 民缺吃少穿。这时,中国共产党听取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在抗日根 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推行民主政治,同时开展了广泛的大生产运动,动员抗 日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上至党主席,下至普通 的八路军士兵,都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朱总司令开荒,周副主席纺线,尽

  人皆知,南泥湾精神更是闻名中外。就这样,经过根据地军民的努力奋斗, 重重因难被克服了,广大军民做到丰衣足食,抗日的力量大大增强,很快就 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抗日战争的胜利,确实和实行精兵简政,开展 大生产运动分不开。这当然与古代帝王的爱惜民力,爱护百姓有所不同,但 其根本道理是一样的。实践证明,任何当政者,只有懂得爱护人民,对百姓 取之有度,用之合理,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国家才能强大无敌。 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培植和积蓄民力的问题。可以说,只懂得合 理取用而不善于培植和积蓄民力,所能取得的必然有限,而且不能持久。我 们不禁想到最近20多年中国的历史。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只知 抓“革命”,实际不促生产,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结果弄得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粮票、布票、肉票、鸡蛋票、糖票等等, 票证的种类数不胜数,而整个国民经济也到了崩溃的边缘。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富民政策,仅仅几年时间,情况便大变了, 肉票、布票、粮票……,一一取消,人民群众不但解决了温饱,小康也不是 可望而不可即的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极其宝贵 的经验,启发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持续高速高效地发展经济,使我们的民力 和国力都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增长,使我国早日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杀 士 [原文] 孙子曰:明爵禄而…… (以下为散简) ……杀士则士…… ……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离之。必胜乃战,毋令人知之。当战毋忘 旁毋…… ……必审而行之。士死…… [译文] 孙膑说:要事先明确颁示赏赐官职的等级和财物的数量……要善于了解 人。了解人才能信任人,不要让人因不得信任而离去。有必胜的把握才可出 战,但不可让敌人事先得知…… ……付诸行动必须慎重。…… [解析] 这是一篇残缺严重的文章。不过,仅从标题和两小段残缺文字,我们仍 可窥其一 “斑”,而这一“斑”也很有一些启发意义。 文章的标题 “杀士”,即肯于拼死效命的战士之意。文章把这个问题作 为专题加以论述,可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古今中 外,一支军队要能取胜,一个国 家要强大不败,的确必须有一批或者说大批忠贞不渝,肯为 之牺牲一切,乃至献出上命的忠诚人士。他们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特别 突出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作 用。 李渊树起反旗以后,由于李世民用兵有道,节节胜利,在进军途中得到 前来归顺的关中大盗孙华。李渊授给孙以左光 禄大夫武乡县公,兼任冯诩太守的官职,对其部下众人,也 都一一封官,给予丰厚的赏赐。李渊的态度使孙华感激不尽,孙华自愿 担任唐军先锋。孙华多年在关中活动,地理熟悉,又 有群众基础,其部下也都勇敢善战,唐军得到他为先锋,进展更加快速。 在进攻长安城时,孙华奋勇争先,冒着隋军从城头打下的擂石滚木和乱箭, 飞越护城河,摇动旗帜,抢先登城,后不幸中箭牺牲,他的榜样,鼓舞了唐 军将士。有一 位军头,名叫雷永吉,左手拿着刀,右手握着一面盾牌,抢先登上城头, 杀开一个缺口,唐军将士随即跟上,杀散城头 隋军守兵,打开城门,迎入唐军大队,经过巷战,终于攻下 了长安,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正是孙华、雷永吉这样的 “杀士”,在 关键时刻冲上去奋勇拼杀,才为唐军打开了胜利之路。如若不然,唐军一定 会损失更重,即使能攻下长安,也必迁延时日。 “杀士”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国时期也有一例。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之时,鉴于前几次都是因军 兵久战疲惫,粮草不能及时运到,而不得不退兵,致使徒劳往返的教训,采 纳了杨仪的建议,把兵士分成两班,三个月轮换一次,以使兵士得到休整。 这次出兵,蜀军连胜魏军几阵,魏军坚守不出,双方对峙了一些时日,蜀军 换班的时间到了。这时正赶上魏军调动雍、凉二州的大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