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作主,只是相互推诿,九路大军完全如同一盘散沙。就这样从乾元元年的十 月直耗至第二年正月,也没能攻下邺城。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忍不住满腔烦恼, 便独自领兵去攻城,结果被城上毒箭射中,第二天便不幸去世。郭子仪等下 令开挖河沟,用漳河水灌进城内。城内贼兵都搬到高处居住,粮食也光了, 十分危急。这时,史思明才领兵前来救援,因大军一时难于到达城下,史思 明便派出轻骑兵向官军挑战,官军出击,他们便四散退走,而待官军一回营, 他们又再来。这样一来,闹得官军日夜不安。扰敌成功,史思明又选出数队 壮士,扮成官军模样,四处拦截官军运粮车船,拦住就加以烧毁。官军真是 防不胜防,很快就缺粮了,各路官军都有了退走的心思。这时,史思明统领 大军直抵城下,几度交战,双方伤亡都重。后来,郭子仪等刚进兵布阵,突 然刮起一阵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结果双方各自奔逃。官军九路大军无功 而返。 唐军九路大军,可谓兵多将广,优势十分明显,但却损失不少,无功而 返,究其原因,就是将领不能同心协力。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众 节度使又各怀私心,不肯用命,这才被史思明利用,扭转了叛军必败的局面。 兵强而将不和,所以不能胜敌。 孙膑在论述了这两层关系后,又论述了第三层关系: “发者,主也。” 把君王比作射箭的人,并进而说明,箭好,弓也好,假如射箭的人不得要领, 不能正确发射,仍然不能射中目标。孙膑又明确指出,和射箭的道理一样, 当士兵配置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时,君王如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 照样不能战胜敌军。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岳飞抗金的故事。岳飞训 练出了一支技术精良的岳家军,全军将士在岳飞统领下,上下一致,左右齐 心,誓死打败金兵,收服国土,所以连战连胜。岳飞正要挥师直捣黄龙,痛 饮胡虏血之际,南宋皇帝却连下12道金牌,硬逼岳飞退兵,还把岳飞捉回临 安害死,使得收复失地、恢复中华统一的希望破灭。这不正说明君王不能正 确使用军队的结果吗!岳飞是精忠报国的统帅,其部下将领同仇敌忾,誓死 收复失地,岳家军的全体兵士英勇善战,令敌军丧胆。可南宋皇帝却不让这 样一支军队去打金兵,收复国土,而是听信秦桧的馋言,一心屈膝求和,反 而嫌岳飞及其军队妨碍了他的和议策略,要捆住这支军队的手脚,在此情况 下,岳家军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能为力! 还有一个事例也能很恰当地说明孙膑见解的正确。秋收起义和井岗山会 师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手缔造了中央苏区,随后苏区军民又在毛主席正 确战略思想指导下,接连粉碎了蒋分石的四次围剿,不但巩固而且扩大了苏 区,壮大了红军力量。可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夺去了领导权,把毛主 席等排斥在领导层之外,去搞什么 “御敌于国门之外”,让人数和装备都比 国民党军队差得很远的红军去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结果是红军打不破 蒋介石百万大军的第五次围剿,而不得不开始大转移。长征初期仍是处处挨 打,连吃败仗。然而,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指挥,形势立即大变,红军 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开创了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同 样的红军队伍,在军力最强大时,由于 “左”倾机会主义者瞎指挥,不能正 确使用,就连吃败仗,损失惨重,而当毛主席正确指挥时,则能扭转形势, 战胜强敌,这不正是 “君王”能否正确“射箭”的道理吗? 其实,何止用兵,一个国家的各项事业,一个单位的工作、生产又何尝 不是如此呢!冗员充斥,人浮于事,领导不和的单位,绝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学学孙膑的论述,悟出点道理,会于事有补的。
行 篡 [原文]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 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 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 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 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 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译文] 孙膑说:动用民力去作战的问题,必须仔细斟酌。斟酌的目的是为了真 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运用阴阳变化配合的规律,是为了聚集民众的力量 去对敌。要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使用那里的民力。私 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民众之中,有的人财物很多却贪生怕死, 有的财物少却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贤明的人,才能正确处理,适当动 用民力,使得牺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财物的人也不生气。……百姓都 会尽自己的力量。如果亲近的人不肯尽力,那就不可能让别人尽力了。如果 征用财物过多,就会伤害民众,从而导致民众对君王不满。征用财物少…… 君主就会得到全国的拥护。应该让百姓积累财物。我主张让百姓积累财物,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用兵作战……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 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 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 是不会改变的。 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 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 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 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操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 军,招降30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 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 组成著名的 “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 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 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彧叔侄二人来投奔曹操, 一席谈话,曹操大喜,封荀彧为行军司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 荀彧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操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操当即 推荐荀彧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 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彧。就这样, 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 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 兵来了,曹操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操 的性命。
学学孙膑的论述,悟出点道理,会于事有补的。
行 篡 [原文]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 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 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 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 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 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译文] 孙膑说:动用民力去作战的问题,必须仔细斟酌。斟酌的目的是为了真 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运用阴阳变化配合的规律,是为了聚集民众的力量 去对敌。要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使用那里的民力。私 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民众之中,有的人财物很多却贪生怕死, 有的财物少却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贤明的人,才能正确处理,适当动 用民力,使得牺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财物的人也不生气。……百姓都 会尽自己的力量。如果亲近的人不肯尽力,那就不可能让别人尽力了。如果 征用财物过多,就会伤害民众,从而导致民众对君王不满。征用财物少…… 君主就会得到全国的拥护。应该让百姓积累财物。我主张让百姓积累财物,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用兵作战……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 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 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 是不会改变的。 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 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 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 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操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 军,招降30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 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 组成著名的 “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 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 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彧叔侄二人来投奔曹操, 一席谈话,曹操大喜,封荀彧为行军司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 荀彧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操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操当即 推荐荀彧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 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彧。就这样, 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 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 兵来了,曹操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操 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