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兵去魏军营前讨战,诱司马懿出战。最后让高翔把木牛流马分为二三十或四 五十一群,装上粮米在山路上往来,故意让魏军抢去,并对跟随木牛流马的 军士一一作了吩咐。 魏军将领夏侯惠、夏侯和兄弟提议,趁蜀军分散屯田之机发动攻击,司 马懿害怕是计,二将请求准许他们先去试探。二将果然连连缴获蜀军的木牛 流马和所装粮米,审问被捉蜀军兵士,都说蜀军现在都在分散屯田,并说诸 葛亮不在祁山,而在上方谷西面十里下寨。这样一来,司马懿肯定地认为战 机来了,决心出击,派众将去攻击祁山的蜀军营地,自己亲自带领两个儿子 领兵去上方谷烧粮,命张虎,乐綝各带五千军兵在后接应。 司马懿父子领兵到达上方谷,果然看见蜀军呐喊奔走,十分慌乱。司马 懿再无丝毫怀疑,放心大胆地攻入谷去。入谷之后,他看见山上都是草房, 以为定是屯粮的地方,很高兴地催着军兵进去。突然,喊声大震,火光四起, 一下子烧断了谷口退路。接着,山上火箭射下,地雷爆炸,草房着火,一场 漫天大火烧向被困在谷中的魏军。司马懿吓得魂飞魄散,下马抱着两个儿子, 大哭说道: “我们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在司马懿父子绝望之际, 老天爷救了他们,忽然狂风大作,黑云漫天,一声霹雳,暴雨倾盆而下,把 火全浇灭了,地雷也不响了。司马懿父子乘机领兵杀出谷口,和张虎、乐綝 会合,逃回渭南。 这一仗充分反映了诸葛亮用兵神妙。他选择和利用地形固然高超,而布 置和引诱司马懿入谷尤其高明。要知道,司马懿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军事家, 虽然多次较量都败在诸葛亮手中,但也仅是稍有不如而已。要诱使司马懿放 弃坚守,肯于出战,谈何容易!尤其是司马懿入谷之后,明明看见了上方谷 的地形和山上的草房,仍无丝毫怀疑,反而认定必是存粮之地,催军往口袋 里猛钻,说明诸葛亮伪装得多么逼真!的确称得上善于利用地形。 在楚汉相争时也有一个战例十分有名。在黄河北岸,现今河北西部、山 西东部,有一个自立为王的赵歇,他的赵国在太行山以东,其西面是代国。 刘邦部下大将韩信,建议分兵北伐、东击,南下,大军先剪除项羽的羽翼, 再会师荥阳,与项羽最后决战。刘邦欣然同意,并命令韩信统兵北伐,去消 灭代、赵、燕。当韩信灭了代,正向赵国进军时,赵王已接到警报,立即集 中军队,在井陉口外扎下营垒。这井陉口在太行山东面,形势十分险要,易 守难攻。赵国又有20万大军在此扼守,真可说是难以逾越的关隘了。 赵国有一个很会用兵的将领叫李左车,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指出,韩 信所带的汉军刚打了胜仗,乘胜前进士气高昂,其兵锋是不易正面抵挡的。 但是,汉军前来,补给不易,要从千里之外运军粮来,还得拾取柴草做饭, 士兵劳累,吃饭没有保证,而且井陉口道路狭窄难行,有几百里长,骑兵只 能成单行前进,运粮十分困难,必定跟不上。李左车提出,由他带三万人马, 从小路插过去,截住汉军的辎重,断绝汉军的后路。而由赵歇带领大军,深 沟高垒,从正面阻注汉军的进路,但不要交锋。这样,汉军往前无法越过赵 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后退又被李左车堵住退路,将被困在井陉口的山路之中, 不出10天,汉军必定溃散,赵军可以不战而胜。 这确实是利用井陉口的地利消灭汉军的最佳方案,可惜曾帮助赵歇恢复 王位、身为代王的陈余根本听不进去。这个 自以为熟读兵书,通晓兵法的陈余对李左车说,“兵书上说: ‘十倍于敌人,就包围敌人;一倍于敌人,就进击敌人。’现在韩信号
称有几万人马,实际只有几干,而且是八千里之外赶来,早已疲惫不堪了。 我军有20万,又是以逸待劳,难道还要害怕它、躲避它吗,那岂不让人笑话, 让诸侯以为我们胆怯,都来欺负我们!”陈余不听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也 无能为力。 这个情况,早有细作报告韩信。韩信听了,十分高兴,当即领兵直向井 陉口进发,急行军几百里,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和曾是赵 歇助手、后被陈余赶走的张耳密商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他先派出两千骑兵, 各带一面红旗,从山中小路绕到赵军背后的山沟里埋伏,只等赵军出动,营 垒空虚时,立即冲进敌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换插上汉军的红旗, 并待机夹击赵军。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出井陉口,背靠井陉东面的绵蔓河列 阵。 赵军没发现埋伏的两千汉军,只看见背水列阵的汉军,全都大笑韩信没 有军事常识,竟把一万军兵抛在一个既不能进 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韩信部署完毕,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竖起汉军 的旗号,带领主力,擂着战鼓,气势雄壮地走出井陉口。赵军早已等得不耐 烦了,一见汉军,立即冲出堡垒,迎杀过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打了一阵, 汉军退向背水阵地,旗帜战鼓扔得满地都是。赵军以为消灭汉军的时机到了, 立即全军离开营垒,争先恐后去捉拿韩信、张耳。汉军背水面敌,无路可退, 只有横下一条心,拼命厮杀。 正当汉赵两军在河边激战时,埋伏的两千汉军,乘机冲入赵军营垒,把 赵军旗帜全部拔去,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一时不能消灭河边汉军,刚想退 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见自己营垒中红旗耀眼,全都吓傻了。赵军随即乱纷 纷地抢先逃命,赵军将领竭力制止,并当场处斩数人,仍不能奏效。占领赵 军营垒的汉军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冲去,与从河边追击赵军的汉军配合,夹 击逃敌。这一仗,占尽优势的赵军全军溃散,损失惨重。那位自以为是的陈 余被汉军追杀,赵王也成了俘虏。 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从利用地形 这一点来说,这个战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赵国本来有绝 对有利的地形条件,如果照李左车的意见据险坚守,再切断汉军后路,那汉 军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陈余舍弃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离开险要的营垒去 和舍死拼杀的汉军对垒,这是弃长就短,结果吃了大败仗。这是不懂得利用 地利,不会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 是只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断章取义。而韩信却是巧用地形的典范,他 充分了解敌情和当地地形,并针对当时的敌我态势,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诱 敌军离开坚固的营垒,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克敌制胜。这里有两 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韩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他把一万汉军放到既不能 进又不能退的 “死地”,而且是在赵军注视下这样排兵,他正是用这一大背 兵法常规的办法才成功地引出赵军。但他绝不是像马谡那样盲目地套用 “置 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战斗结束后,韩信和部 下将领有一段对话,将领问: “兵法上说,军队列阵时,应该右边和背后靠 近山陵,前面和左边靠近水泽。但是你却正好相反,让我们背靠河水列阵, 我们当时确实既不理解又不信服。然而结果我军却大获全胜,这究竟是什么 道理呢?”韩信回答说: “这个道理兵法书上也早就说过了,叫做:‘陷之 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没有受过严格的
称有几万人马,实际只有几干,而且是八千里之外赶来,早已疲惫不堪了。 我军有20万,又是以逸待劳,难道还要害怕它、躲避它吗,那岂不让人笑话, 让诸侯以为我们胆怯,都来欺负我们!”陈余不听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也 无能为力。 这个情况,早有细作报告韩信。韩信听了,十分高兴,当即领兵直向井 陉口进发,急行军几百里,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和曾是赵 歇助手、后被陈余赶走的张耳密商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他先派出两千骑兵, 各带一面红旗,从山中小路绕到赵军背后的山沟里埋伏,只等赵军出动,营 垒空虚时,立即冲进敌军营地,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去,换插上汉军的红旗, 并待机夹击赵军。又派出一万人马,开出井陉口,背靠井陉东面的绵蔓河列 阵。 赵军没发现埋伏的两千汉军,只看见背水列阵的汉军,全都大笑韩信没 有军事常识,竟把一万军兵抛在一个既不能进 又不能退的死地之中。韩信部署完毕,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竖起汉军 的旗号,带领主力,擂着战鼓,气势雄壮地走出井陉口。赵军早已等得不耐 烦了,一见汉军,立即冲出堡垒,迎杀过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打了一阵, 汉军退向背水阵地,旗帜战鼓扔得满地都是。赵军以为消灭汉军的时机到了, 立即全军离开营垒,争先恐后去捉拿韩信、张耳。汉军背水面敌,无路可退, 只有横下一条心,拼命厮杀。 正当汉赵两军在河边激战时,埋伏的两千汉军,乘机冲入赵军营垒,把 赵军旗帜全部拔去,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一时不能消灭河边汉军,刚想退 回去休整一下,猛然看见自己营垒中红旗耀眼,全都吓傻了。赵军随即乱纷 纷地抢先逃命,赵军将领竭力制止,并当场处斩数人,仍不能奏效。占领赵 军营垒的汉军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冲去,与从河边追击赵军的汉军配合,夹 击逃敌。这一仗,占尽优势的赵军全军溃散,损失惨重。那位自以为是的陈 余被汉军追杀,赵王也成了俘虏。 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例之一。仅从利用地形 这一点来说,这个战例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赵国本来有绝 对有利的地形条件,如果照李左车的意见据险坚守,再切断汉军后路,那汉 军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但陈余舍弃极其有利的地形条件,离开险要的营垒去 和舍死拼杀的汉军对垒,这是弃长就短,结果吃了大败仗。这是不懂得利用 地利,不会用兵的典型,和前文解析中提到的马谡失街亭倒是十分相似,都 是只知生搬硬套兵法上的字句,断章取义。而韩信却是巧用地形的典范,他 充分了解敌情和当地地形,并针对当时的敌我态势,巧妙部署兵力,既引诱 敌军离开坚固的营垒,又充分发挥自己的战斗力,从而克敌制胜。这里有两 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韩信知己知彼,活用兵法。他把一万汉军放到既不能 进又不能退的 “死地”,而且是在赵军注视下这样排兵,他正是用这一大背 兵法常规的办法才成功地引出赵军。但他绝不是像马谡那样盲目地套用 “置 之死地而后生”,而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战斗结束后,韩信和部 下将领有一段对话,将领问: “兵法上说,军队列阵时,应该右边和背后靠 近山陵,前面和左边靠近水泽。但是你却正好相反,让我们背靠河水列阵, 我们当时确实既不理解又不信服。然而结果我军却大获全胜,这究竟是什么 道理呢?”韩信回答说: “这个道理兵法书上也早就说过了,叫做:‘陷之 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的士兵多半是新兵,没有受过严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