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月 战 [原文]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囗囗囗囗 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囗战, 不得已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磨者也。孙 子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 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一单…… (以下为散简、缺文) ……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 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 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译文] 孙膑说, “世上没有比人更宝贵的了。……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 缺了任何一项,即使能暂时取得胜利,也必定留下后患。所以,必须三项条 件齐备才能作战。如果不能三项条件齐备,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作战。能 够把握时机出战。可以一战而胜,不必让士兵打第二仗。没有计划就去作战, 却又能取得小胜利,那是由于天时符合。”孙膑说: “打十仗能取得六次胜 利,那是掌握了星辰变化的规律。打十仗能取胜七次,那是掌握了太阳运行 的规律。打十仗能取胜八次,那是掌握了月亮运行的规律。打十仗能取胜九 次,那是……。打十仗而能取胜十次,那则是将领善于用兵,而士兵的素质 又胜过敌军的缘故了。……” ……不能取胜的情况有五种,而且这五种之中有任何一种,都不能取胜。 所以说,用兵作战是有一定规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杀死许多敌军,却不能俘 获敌军将领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获敌军将领,却不能占据敌军营房;有 的人用兵能占据敌军营房,却不能捉住敌军统帅;有的人用兵遭致全军覆没 的失败,却能杀死敌军将领。所以说,只要掌握了用兵的规律,敌军想要生 存也就不可能了。 [解析] 这篇文章名叫 《月战》,是说明战争如同月亮运行一样,是有规律可循 的,启发用兵的人要掌握战争的规律,按照战争自身固有的规律去用兵作战, 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篇文章从宏观上论述了战争胜败的基本规律,一开头就指出, “间于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接着又进一步指出: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 得,虽胜有殃。”这些见解,说明孙膑确实深谙用兵的规律,他把人的因素 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时、地利、人和综合提出,这无疑是精明的见解。 从古至今,许多军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认识,许多战争的实例也证明了孙 膑的论述是正确的。毛泽东的 《论持久战》就有一节专门论述《兵民是胜利 之本》。在 1938年5月,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之际,正当日本帝国主义 猖狂进攻,我们大片国土沦丧,而抗日力量又还很弱小的时候,毛泽东就从 敌我双方的现状及必然的发展趋势上,明确指出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 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深刻地阐明了,只要中国人民组成广泛的抗 日统一战线,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必定能最后 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事实的发展果然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日本帝国主义

  很快就陷入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终不得不无条件投降。抗日 战争的伟大胜利,生动地证明了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英明的论断,也再一 次证明了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是高明的见解。 至于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这差不多是每一个 统兵作战的将领都知道的基本原则。当然,真懂,而不是字面上懂,并且会 运用的就不是很多了。我们不妨举两个正好相反的事例作一个对比分析。 一个是诸葛亮统兵平南。当时诸葛亮在西川治理有方,连年丰收,百姓 安居于业,国富民强。就在蜀汉建兴三年,南蛮首领却兴兵造反,攻打永昌。 诸葛亮正想平定后方,解除后顾之忧,以便早日北伐,夺取中原,所以当即 起兵50万,带领赵云、魏延、王平、张翼及数十名川将,出发南征。诸葛亮 早已对南蛮情况有了准确的分析,确定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不但要打败 南蛮,平定叛乱,更要收服南蛮人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南方问题。出兵第一 仗,蜀军即轻而易举战胜了孟获的先锋部队,杀死其第一洞洞主金环三结元 帅,活捉第二洞洞主董荼娜和第三洞洞主阿会喃,俘虏大批蛮兵。诸葛亮亲 自给两名洞主解绑,又赐给衣服酒食,放他们回洞。其他蛮兵,当然更是给 予优待,一律放回。随后又略施小计,活捉了孟获。诸葛亮照样放了孟及其 部下蛮兵,众蛮兵感恩不尽,跪拜而去。孟获不服,重振蛮兵,再与蜀军交 战,当时天气炎热,正值暑季盛夏,孟获据江死守。诸葛亮就来了个隔江对 峙,让士兵在军营上面搭上凉棚,休息兵马。而孟获却整天饮酒作乐,不理 军务。不久,孟获因董荼娜败阵,而命人打了他一百大棍。董荼娜既恨孟获 残暴,又感诸葛亮仁义,与众酋长商议,一致决定杀了孟获,去投诸葛亮, 以免百姓遭难。董荼娜手执钢刀进入孟获帐中,正赶上孟获大醉不醒,帐下 二将也受过诸葛亮宽大,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获捆送诸葛亮帐中去了。孟 获第二次被捉,仍然不服,诸葛亮款待一番,又放了他。孟获第三次起兵, 用诈降计,企图里应外合,活捉诸葛亮。结果孟获计谋被诸葛亮识破,诸葛 亮将计就计,孟获第三次被捉。他还是不服,但诸葛亮又放了孟获。孟获第 四次凑集几十万蛮兵再战,又被活捉。孟获仍然说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 孟获退入秃龙洞顽抗,诸葛亮得到孟获的哥哥孟节和银冶洞主杨锋的帮助, 第五次活捉孟获。孟获还说不服,诸葛亮第五次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 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不但孟获归服, 广大蛮区百姓更是把诸葛亮视作神明,许多年以后还供奉他的牌位哩! 第二个事例是刘备统兵伐东吴。当关云长兵败麦城,从临沮小路逃走时, 中了吴军埋伏,被吴将马忠捉住。随后关云长的义子关平来救,也被捉住。 关云长父子不肯投降,被孙权下令斩首。刘备得报,哭得死去活来,在登基 的第二天就要御驾亲征,讨伐东吴,为云长报仇。赵云等苦苦劝谏,请刘备 以天下为重,应该先讨曹魏,不可先伐吴。可刘备一心只以结义兄弟为重, 不听众人劝谏。谁知祸不单行,刘备大军还没出发,张飞又被部将杀了,割 下首级送到东吴去了。这一下,刘备更不听劝谏了,连他一向言听计从的诸 葛孔明的劝谏表章,他也扔到地上,下令不许再谏。刘备终于统领70多万大 军,杀出川东,为其兄弟报仇。起初,蜀军虽然连连获胜,气势夺人,但也 损失了老将黄忠。待到陆逊出任东吴大都督后,吴军改变了策略,陆逊不许 诸将出战,只是坚守险要隘口。刘备命令众将猛攻,却攻不下来,心中十分 焦躁,谋士马良提醒刘备防备陆逊用计,刘备却说: “我用兵一辈子,难道 还不如一个黄口孺子吗?” “他能有什么计谋?只不过是胆怯而已。他们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