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于利用地形布阵。原来博望坡左面有一座豫山,山右面有座树林,名叫安林, 道路两边还有浓密的芦苇丛,正是设伏的火攻地形。诸葛亮又观测算定当天 必有大风,风助火势,更是理想的火攻天气。诸葛亮再命赵云、刘备连连“败 退”,使用骄兵之计,引诱曹军中计。地利、天时、人和,诸葛亮全利用了, 大获全胜也就是必然的了。 诸葛亮博望坡大胜曹军,和孙膑马陵道歼灭魏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其 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因时、因地、因人,巧妙布阵用兵,真可谓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其实,不仅用兵,各行各业无不这样,一个工厂,厂长的管理水平不同, 效果大不一样。同样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法,则会产生不同的 效果。可见,做任何事情都有用兵之道,贵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巧妙 运用。阅读 《陈忌问垒》的关键,不在学习布阵设垒的具体办法,而在于领 会其运用的巧妙,吸收其精髓,运用于各自的工作。
篡 卒 [原文]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 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 器也。取众者,胜囗囗囗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 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 不得众不胜。 孙子曰:胜在尽囗,明赏,选卒,乘敌之囗。是谓太武之葆。 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以下为散简、缺文)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 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 姓弗畏。[译文] 孙膑说: “用兵取胜的关键在于选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于军纪严明, 士兵的作战技巧在于指挥得当,士兵的战斗力强在于将领的信用,士兵的品 德在于教导。军需充足在于速战速决,军队的强大在于百姓休养生息,军队 受损伤在于作战过多。” 孙膑说: “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础。讲信用,就是要对士兵明确颁 示奖赏。能够进行殊死战斗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 孙膑说: “常胜办法有五条:将领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权指挥军 队时,可以取胜;将领懂得用兵规律,可以取胜;将领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 可以取胜;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胜;将领能够充分了解敌情,并 能利用地形,可以取胜!” 孙膑说: “常败的原因也有五条:将领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独立指挥,不 能取胜;将领不懂用兵规律,不能取胜:将领不和,不能取胜;将领不能得 到广大士兵拥护,不能取胜。” 孙膑说: “取胜在于……明确赏格,选拔士兵,趁敌军……这是用兵取 胜建立奇功的法宝。” 孙膑说, “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无法统兵作战的。……” ……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什么是忠?就是忠于君王。什么是信? 就是对悬赏讲信用。什么是敢?就是敢于抛弃不正确的东西。如果不忠于君 王,就不敢领君王的兵打仗。如果对奖赏不讲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拥护。 如果不能抛弃错误的东西,士兵就不会敬服。 [解析] 这篇文章不长,子数不多,但内容十分丰富,论述了带兵用兵的一系列 十分重要的问题,可谓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值得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该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观点,在进行了一系列 论述之后,孙膑又突出强调 “明赏、选卒……是谓太武之葆”。孙膑在两于 多年前就提出这一主张,并将其突出为用兵取胜的法宝,这确实了不起,十 分难能可贵。那时,虽然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不像汉朝开始 独尊儒术以后那样,把人严格分成 “治人”和“治于人”两大类,突出少数
统领人物的决定作用,但毕竟还不是都能认识和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作 用,一般的认识和主张还是君王、将帅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当时 武器装备水平低,更容易突出武艺高强的将领的作用。而孙膑却能独树一帜, 旗帜鲜明地提出选拔士兵是用兵取胜的关键,说明他是一位高明的军事家, 他的这种主张,为后代许多卓越的军事家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用兵作战。 在这里,我们首先想到了诸葛亮,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文章专门 论述军兵的训练问题。把选拔和训练士兵作为他出任刘备的军师后抓的第一 项工作。那是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有一天,诸葛亮问刘备: “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刘备说:“不如也。”诸葛亮说:“明公之众, 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刘备说,“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诸葛亮说, “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随后,刘备立即召了 三千民兵,诸葛亮天天从早到晚训练这三千新兵。不久,十万曹兵果然来犯, 诸葛亮训练的新兵派上了用场,在战败曹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 史上可说是出类拔萃的。前面已提到,他就亲自挑选两千精兵,组成敢死队, 每当战斗紧要关头,他总是亲自带领这支军队,冲锋陷阵,克敌致胜。至于 他亲自在宫廷中训练军士射箭,那更是传为佳话了。 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袖,其群众观点当然是历代军事家所不能相比的 了。他提出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家同一主张的继承 和发展,也是马列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至于兵民在我国革 命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可说是前无古人的。 从古至今的无数事例,一次次证明孙膑的“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主张, 确确实实是 “太武之葆”。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民本思想理当为各级领导所信奉,所身体力行。 然而事实却不尽然,我们不少领导说起群众路线,大概都能一套一套的,滔 滔不绝,但实际上他们未必真把群众当回事,却往往认为可以随意摆布或者 可有可无。考察我国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工人技术水平低不能不 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该像孙膑提的那样 “选卒”,像诸葛亮论述的那 样 “习练”呢?须知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绝不应是一句空话,连西方资本家都 那么重视职工全员培训,重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领导又该 如何认识,我们的企业家又该如何做呢? “兵之胜在于选卒”或许能开阔一 下我们的思路。 这篇文章的另一认识也十分重要,这就是 “其强在于休民”,就是说一 个国家在军事上要强大,必须让百姓休养生息,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 军事方面,而且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民富才能国强,百姓是源头。 唐太宗登基后,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仅仅几年就医 治好连年战争的创伤,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强盛了,贞观盛世是我国历史 上少有的安定富庶的太平盛世。这个道理今天也算是至理名言,近年,中央 领导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实证。 这篇文章除以上两点外,还论述了军纪、指挥、军兵的品德教育等重要 问题,孙膑将这些问题列为用兵胜败的决定因素,从而提出了 “五常胜”与 “五常败”,即是做好五个方面,可以保证军队常胜,做不好军队就会常败。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统兵将领能否得到君主充分信任和授权,将领是否懂得 用兵规律,将领能否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全军上下左右是否同心协力,将
篡 卒 [原文] 孙子曰: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势,其利在于信,其 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之]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 器也。取众者,胜囗囗囗也。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 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 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 不得众不胜。 孙子曰:胜在尽囗,明赏,选卒,乘敌之囗。是谓太武之葆。 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以下为散简、缺文)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 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 姓弗畏。[译文] 孙膑说: “用兵取胜的关键在于选拔士兵。士兵的勇敢在于军纪严明, 士兵的作战技巧在于指挥得当,士兵的战斗力强在于将领的信用,士兵的品 德在于教导。军需充足在于速战速决,军队的强大在于百姓休养生息,军队 受损伤在于作战过多。” 孙膑说: “品德高尚是用兵的深厚基础。讲信用,就是要对士兵明确颁 示奖赏。能够进行殊死战斗的士兵是用兵的王牌。……” 孙膑说: “常胜办法有五条:将领得到君王充分信任,得以全权指挥军 队时,可以取胜;将领懂得用兵规律,可以取胜;将领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 可以取胜;军队上下左右同心同德,可以取胜;将领能够充分了解敌情,并 能利用地形,可以取胜!” 孙膑说: “常败的原因也有五条:将领受君王控制而不能独立指挥,不 能取胜;将领不懂用兵规律,不能取胜:将领不和,不能取胜;将领不能得 到广大士兵拥护,不能取胜。” 孙膑说: “取胜在于……明确赏格,选拔士兵,趁敌军……这是用兵取 胜建立奇功的法宝。” 孙膑说, “得不到君王的信任是无法统兵作战的。……” ……一是信,二是忠,三是敢。什么是忠?就是忠于君王。什么是信? 就是对悬赏讲信用。什么是敢?就是敢于抛弃不正确的东西。如果不忠于君 王,就不敢领君王的兵打仗。如果对奖赏不讲信用,就不能得到士兵的拥护。 如果不能抛弃错误的东西,士兵就不会敬服。 [解析] 这篇文章不长,子数不多,但内容十分丰富,论述了带兵用兵的一系列 十分重要的问题,可谓句句精辟,字字珠玑,值得字斟句酌,细细品味。 该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 “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观点,在进行了一系列 论述之后,孙膑又突出强调 “明赏、选卒……是谓太武之葆”。孙膑在两于 多年前就提出这一主张,并将其突出为用兵取胜的法宝,这确实了不起,十 分难能可贵。那时,虽然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不像汉朝开始 独尊儒术以后那样,把人严格分成 “治人”和“治于人”两大类,突出少数
统领人物的决定作用,但毕竟还不是都能认识和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决定作 用,一般的认识和主张还是君王、将帅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当时 武器装备水平低,更容易突出武艺高强的将领的作用。而孙膑却能独树一帜, 旗帜鲜明地提出选拔士兵是用兵取胜的关键,说明他是一位高明的军事家, 他的这种主张,为后代许多卓越的军事家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用兵作战。 在这里,我们首先想到了诸葛亮,他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文章专门 论述军兵的训练问题。把选拔和训练士兵作为他出任刘备的军师后抓的第一 项工作。那是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之后,有一天,诸葛亮问刘备: “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刘备说:“不如也。”诸葛亮说:“明公之众, 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刘备说,“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诸葛亮说, “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随后,刘备立即召了 三千民兵,诸葛亮天天从早到晚训练这三千新兵。不久,十万曹兵果然来犯, 诸葛亮训练的新兵派上了用场,在战败曹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其文治武功在中国历 史上可说是出类拔萃的。前面已提到,他就亲自挑选两千精兵,组成敢死队, 每当战斗紧要关头,他总是亲自带领这支军队,冲锋陷阵,克敌致胜。至于 他亲自在宫廷中训练军士射箭,那更是传为佳话了。 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袖,其群众观点当然是历代军事家所不能相比的 了。他提出的 “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家同一主张的继承 和发展,也是马列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至于兵民在我国革 命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可说是前无古人的。 从古至今的无数事例,一次次证明孙膑的“兵之胜在于选卒”这一主张, 确确实实是 “太武之葆”。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民本思想理当为各级领导所信奉,所身体力行。 然而事实却不尽然,我们不少领导说起群众路线,大概都能一套一套的,滔 滔不绝,但实际上他们未必真把群众当回事,却往往认为可以随意摆布或者 可有可无。考察我国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原因,工人技术水平低不能不 说是重要原因之一,是不是该像孙膑提的那样 “选卒”,像诸葛亮论述的那 样 “习练”呢?须知工人是工厂的主人绝不应是一句空话,连西方资本家都 那么重视职工全员培训,重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的领导又该 如何认识,我们的企业家又该如何做呢? “兵之胜在于选卒”或许能开阔一 下我们的思路。 这篇文章的另一认识也十分重要,这就是 “其强在于休民”,就是说一 个国家在军事上要强大,必须让百姓休养生息,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 军事方面,而且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民富才能国强,百姓是源头。 唐太宗登基后,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仅仅几年就医 治好连年战争的创伤,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强盛了,贞观盛世是我国历史 上少有的安定富庶的太平盛世。这个道理今天也算是至理名言,近年,中央 领导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实证。 这篇文章除以上两点外,还论述了军纪、指挥、军兵的品德教育等重要 问题,孙膑将这些问题列为用兵胜败的决定因素,从而提出了 “五常胜”与 “五常败”,即是做好五个方面,可以保证军队常胜,做不好军队就会常败。 这五个方面分别是:统兵将领能否得到君主充分信任和授权,将领是否懂得 用兵规律,将领能否得到广大士兵的拥护,全军上下左右是否同心协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