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此外,美国还提供了1000套“标枪”系统,以及至少10000枚导弹。
当然,还有日本。
虽然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库存弹药,但是提供给印度的都不算差,其中只是重型反坦克导弹就有上万枚。
为此,美国与日本的情报机构还派遣人员去印度,帮助印军掌握使用这些导弹的技巧。
问题是,送到前线的反坦克导弹是少之又少。
当时,印军前线部队,一个步兵营最多领到了4套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而且备用导弹不会超过20枚。
这么点导弹,能够做什么?
更何况,送往前线的几乎都是美军淘汰了的二手货。
那么,其他的导弹呢?
当时,印度把美国与日本援助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最新型号的导弹,全都提供给了新德里卫戍部队,还有一些送到了贾朗达尔,而原本应该送往前线的,也被沿途的印军扣留了下来。
严格说,是扣留了一部分。
对此,印度当局还振振有词,即巴军的攻势太猛,得打本土防御战,也就需要增强后方部队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印军前线部队的官兵,在很多时候,得用rpg去对付巴军的坦克。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前线将士拼命?
更搞笑的是,被印度当局克扣下来的那些导弹,几乎全都没有派上用场。
为啥?
巴军根本就没有向新德里进军,甚至没有攻打贾朗达尔。
等到印军发现,巴军的目的就是阿姆利则之后,再向前线运送导弹已经来不及了。
战后,美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小组。
调查什么?
为什么援助给印度的那么多的反坦克导弹没有送到前线。
能调查出个什么结果呢?
其实,美国当局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为啥?
没脸公布。
当时,负责向印度移交导弹的美国官员,收了印军给的贿赂,在移交手续上做手脚,主要就是变更部队的番号。
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美国当局认为已经把援助的导弹提供给了前线部队,至少从拿到的移交手续上来看是如此。
后来,这些导弹,大部分下落不明。
啥意思?
战后,大部分由美国援助的反坦克导弹,全都被印军的各级将领与军官,当成二手货拿到国际黑市上贩卖。
这些导弹,有很多落到了极端组织手上,被用来对付美军!
其实,也正是如此,美国当局才展开了调查。
当然,不管怎么调查,也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印度的国内局势已经失去控制。
虽然印度当局还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很明显,即便是印度军队,也不再把政府的命令当回事。
这可不是简单的士气问题。
要知道,如果连在后方的印军将领都没有了取胜的信心,开始为自身考虑,那么前线的印军将士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当然,在前线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用了5天时间,巴军就完成了对阿姆利则的包围行动。
这个速度,让巴军总参谋部都不敢相信。
为啥?
太快了!
按照巴军制订的作战计划,最快也要用10天才能包围阿姆利则,而巴军为此准备了15天的时间。
结果,只用了5天。
当然,这未必是好事。
为啥?
部队推进得太快,后勤保障跟不上。
虽然印军的抵抗不是很激烈,但是战斗消耗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充当先头部队的4个装甲旅。
5天下来,4个装甲旅消耗的燃油是计划的2倍!
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所以巴军不得不停下脚步,而且把攻打阿姆利则,准确说是攻打城区的作战行动推辞几天。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坦克没有燃油,还怎么打?
当然,对退入城区的印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巴军已经包围了阿姆利则,切断了所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完成了封锁,印军别想获得外来援助。
虽然在此之前,印军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还提前实施军事管制,但是只要巴军的包围圈还在,那么城市里的印军迟早会丧失战斗力,跟拉合尔之战的结局差不多。
此外,在阿姆利则,就有不少从拉合尔撤下来的印军。
结果?
显而易见!
在巴军完成包围的时候,印军的士气就已经归零,而且很多基层部队的官兵考虑的是如车逃出阿姆利则,或者是如何才能活着向巴军投降,而不是说如何死守阿姆利则,更不是如何打破巴军的包围。
第633章 哗变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0日,局面发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发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
当然,还有日本。
虽然日本没有美国那么多的库存弹药,但是提供给印度的都不算差,其中只是重型反坦克导弹就有上万枚。
为此,美国与日本的情报机构还派遣人员去印度,帮助印军掌握使用这些导弹的技巧。
问题是,送到前线的反坦克导弹是少之又少。
当时,印军前线部队,一个步兵营最多领到了4套反坦克导弹的发射系统,而且备用导弹不会超过20枚。
这么点导弹,能够做什么?
更何况,送往前线的几乎都是美军淘汰了的二手货。
那么,其他的导弹呢?
当时,印度把美国与日本援助的反坦克导弹,特别是最新型号的导弹,全都提供给了新德里卫戍部队,还有一些送到了贾朗达尔,而原本应该送往前线的,也被沿途的印军扣留了下来。
严格说,是扣留了一部分。
对此,印度当局还振振有词,即巴军的攻势太猛,得打本土防御战,也就需要增强后方部队的战斗力。
结果就是,印军前线部队的官兵,在很多时候,得用rpg去对付巴军的坦克。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要求前线将士拼命?
更搞笑的是,被印度当局克扣下来的那些导弹,几乎全都没有派上用场。
为啥?
巴军根本就没有向新德里进军,甚至没有攻打贾朗达尔。
等到印军发现,巴军的目的就是阿姆利则之后,再向前线运送导弹已经来不及了。
战后,美国还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调查小组。
调查什么?
为什么援助给印度的那么多的反坦克导弹没有送到前线。
能调查出个什么结果呢?
其实,美国当局也没有公布调查结果。
为啥?
没脸公布。
当时,负责向印度移交导弹的美国官员,收了印军给的贿赂,在移交手续上做手脚,主要就是变更部队的番号。
什么意思?
简单的说,美国当局认为已经把援助的导弹提供给了前线部队,至少从拿到的移交手续上来看是如此。
后来,这些导弹,大部分下落不明。
啥意思?
战后,大部分由美国援助的反坦克导弹,全都被印军的各级将领与军官,当成二手货拿到国际黑市上贩卖。
这些导弹,有很多落到了极端组织手上,被用来对付美军!
其实,也正是如此,美国当局才展开了调查。
当然,不管怎么调查,也不管调查结果如何,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即印度的国内局势已经失去控制。
虽然印度当局还有一定的威信,但是很明显,即便是印度军队,也不再把政府的命令当回事。
这可不是简单的士气问题。
要知道,如果连在后方的印军将领都没有了取胜的信心,开始为自身考虑,那么前线的印军将士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当然,在前线的战斗也证明了这一点。
只用了5天时间,巴军就完成了对阿姆利则的包围行动。
这个速度,让巴军总参谋部都不敢相信。
为啥?
太快了!
按照巴军制订的作战计划,最快也要用10天才能包围阿姆利则,而巴军为此准备了15天的时间。
结果,只用了5天。
当然,这未必是好事。
为啥?
部队推进得太快,后勤保障跟不上。
虽然印军的抵抗不是很激烈,但是战斗消耗一点都不少,特别是充当先头部队的4个装甲旅。
5天下来,4个装甲旅消耗的燃油是计划的2倍!
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所以巴军不得不停下脚步,而且把攻打阿姆利则,准确说是攻打城区的作战行动推辞几天。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坦克没有燃油,还怎么打?
当然,对退入城区的印军来说,这绝对不是好事。
巴军已经包围了阿姆利则,切断了所有通往外界的公路,完成了封锁,印军别想获得外来援助。
虽然在此之前,印军已经做了充分准备,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还提前实施军事管制,但是只要巴军的包围圈还在,那么城市里的印军迟早会丧失战斗力,跟拉合尔之战的结局差不多。
此外,在阿姆利则,就有不少从拉合尔撤下来的印军。
结果?
显而易见!
在巴军完成包围的时候,印军的士气就已经归零,而且很多基层部队的官兵考虑的是如车逃出阿姆利则,或者是如何才能活着向巴军投降,而不是说如何死守阿姆利则,更不是如何打破巴军的包围。
第633章 哗变
从开战的第67日,也就是巴军包围阿姆利则的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印军从城里出来向巴军投降。
最初几天,还只是零星的印军官兵。
当然,主要是逃兵。
根据巴军做的统计,当时主动投降的印军官兵,大多来自社会底层,有的甚至是在战后才被征召入伍。
对这些印军士兵来说,入伍其实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到第70日,局面发生了变化。
当天,在阿姆利则西面,一支印军步兵旅发生哗变,一群基层军官控制了旅部,逮捕了旅长等高级将领,然后派出代表去跟战线对面的巴军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