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再说了,在巴基斯坦的总体战略上,就没有这个部分。
换个角度,攻打新德里,能得到什么?
要知道,这不是一场灭国之战,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过要消灭印度,甚至没有想过要彻底打垮印度。
巴基斯坦当局追求的,其实只是有限的胜利,迫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攻打新德里?
相反,如果巴军占领了新德里,那才是天大的麻烦。
为啥?
到时候,演变成全面战争,印度就会进行全国动员。
更何况,印度手里有数百枚核弹头!
那么,印度当局还担心什么呢?
其实,换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了。
关键在那?
政权!
说得彻底一点,印度当局的这些担忧,其实是为了保住执政地位,即确保国内的局势能够维持稳定。
攻打卡拉奇,有什么好处?
虽然在理论上,只要打下卡拉奇,就能迫使巴基斯坦在谈判中让步,也就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好处,从而开始谈判,但是印度能够得到的,其实也就只是巴基斯坦当局的有限让步,而不是无条件的让步,更不可能满足印度提出的所有要求,把部队撤回到冲突爆发之前的位置。
能得到什么?
最多,也就只是克什米尔南部平原上的查谟。
这个结果,印度当局能够接受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说白了,如果最终只是通过谈判拿回查谟,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最迟在下一次大选之中,执政党就会失去一切。
此外,能否打下卡拉奇都是个问题。
综合这些因素,印度当局必然会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通过在阿姆利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把战火继续烧下去。
为的啥?
显然是美国与日本的全面援助。
日本肯提供资金,帮助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购买武器,也就肯定愿意为印度提供更多的援助。
至于美国,只要印军能够打一次胜仗,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总而言之,印度当局仍然没有打算跟巴基斯坦谈判,或者说仍然觉得还没有到需要跟巴基斯坦谈判的时候。
为此,印度当局才以新德里收到威胁为由,让军方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
当然,对印军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为啥?
印度空军早就被打垮了,根本无法夺回制空权,连提供有限的掩护都办不到,陆军拿什么去攻打卡拉奇?
还有,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占领卡拉奇?
哪怕能够打到卡拉奇,印军也无法占领卡拉奇,更别说控制几百万平民。
如果在卡拉奇陷入苦战,印军的下场必然极为悲惨。
为啥?
拉合尔的失败就是先例。
别忘了,拉合尔还是一座边境城市,后勤保障方面的负担不是很大,印军基本上是背靠本土作战。
即便如此,都输得那么惨!
卡拉奇距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印军无法背靠本土作战,后勤保障更加麻烦,难道就能取得胜利?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甚至不会向卡拉奇增兵。
为啥?
在该方向上,巴军完全可以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利用较大的纵深来牵制印军,消耗印军的兵力。
借此机会,巴军必然在阿姆利则发动强攻。
真要如此,印军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可见,印军对攻打卡拉奇没有半点信心。
相对而言,在阿姆利则附近,在本土上作战,跟巴军打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且通过会战重创巴军,印军有更大的把握。
当然,也更有信心。
第632章 动摇
开战的第61日,阿姆利则战役打响。
这次,抢先发起进攻的是巴军。
因为在孟买组建的装甲部队还没有赶到,所以在战役爆发之后,印军在整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印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也对部署做了调整,但是在兵力、装备与士气上,印军都远远比不上巴军,前线官兵严重缺乏斗志,甚至没有跟巴军正面交战的勇气。
只用了3天,巴军就在北西南三个方向上取得突破。
随着设在郊区外面的防线被巴军击穿,印军几乎全线崩溃。
其实,这就是印军的真实写照。
在这三天里,至少有3万印军官兵在阵地上缴械投降,而且很多都是以营为单位,集体向巴军投降。
很多时候,印军甚至没有抵抗。
其实,就算更多的印军没有投降,也只是随便开枪战斗了一阵,然后就在上级严令死守的情况下撤出了防御阵地。
关键就是,印军前线官兵手里,根本就没有对付巴军坦克的武器。
有趣的是,印军当时其实有足够多的反坦克导弹。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开战之后的2个月内,美国至少向印度提供了15000具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至少10万枚反坦克导弹。
虽然大部分都是“陶”式导弹,而且以库存货居多,性能算不上先进,未必能够打穿巴军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这些导弹的状态都算得上良好,肯定能够使用,数量也肯定不算少。
换个角度,攻打新德里,能得到什么?
要知道,这不是一场灭国之战,巴基斯坦当局也没有想过要消灭印度,甚至没有想过要彻底打垮印度。
巴基斯坦当局追求的,其实只是有限的胜利,迫使印度坐下来谈判。
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攻打新德里?
相反,如果巴军占领了新德里,那才是天大的麻烦。
为啥?
到时候,演变成全面战争,印度就会进行全国动员。
更何况,印度手里有数百枚核弹头!
那么,印度当局还担心什么呢?
其实,换个角度看就能明白了。
关键在那?
政权!
说得彻底一点,印度当局的这些担忧,其实是为了保住执政地位,即确保国内的局势能够维持稳定。
攻打卡拉奇,有什么好处?
虽然在理论上,只要打下卡拉奇,就能迫使巴基斯坦在谈判中让步,也就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一些好处,从而开始谈判,但是印度能够得到的,其实也就只是巴基斯坦当局的有限让步,而不是无条件的让步,更不可能满足印度提出的所有要求,把部队撤回到冲突爆发之前的位置。
能得到什么?
最多,也就只是克什米尔南部平原上的查谟。
这个结果,印度当局能够接受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说白了,如果最终只是通过谈判拿回查谟,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最迟在下一次大选之中,执政党就会失去一切。
此外,能否打下卡拉奇都是个问题。
综合这些因素,印度当局必然会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通过在阿姆利打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把战火继续烧下去。
为的啥?
显然是美国与日本的全面援助。
日本肯提供资金,帮助印度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购买武器,也就肯定愿意为印度提供更多的援助。
至于美国,只要印军能够打一次胜仗,或许就会有所改变。
总而言之,印度当局仍然没有打算跟巴基斯坦谈判,或者说仍然觉得还没有到需要跟巴基斯坦谈判的时候。
为此,印度当局才以新德里收到威胁为由,让军方把重点放在阿姆利则。
当然,对印军来说,这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为啥?
印度空军早就被打垮了,根本无法夺回制空权,连提供有限的掩护都办不到,陆军拿什么去攻打卡拉奇?
还有,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占领卡拉奇?
哪怕能够打到卡拉奇,印军也无法占领卡拉奇,更别说控制几百万平民。
如果在卡拉奇陷入苦战,印军的下场必然极为悲惨。
为啥?
拉合尔的失败就是先例。
别忘了,拉合尔还是一座边境城市,后勤保障方面的负担不是很大,印军基本上是背靠本土作战。
即便如此,都输得那么惨!
卡拉奇距离边境有100多千米,印军无法背靠本土作战,后勤保障更加麻烦,难道就能取得胜利?
按照印军的判断,巴军甚至不会向卡拉奇增兵。
为啥?
在该方向上,巴军完全可以采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利用较大的纵深来牵制印军,消耗印军的兵力。
借此机会,巴军必然在阿姆利则发动强攻。
真要如此,印军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可见,印军对攻打卡拉奇没有半点信心。
相对而言,在阿姆利则附近,在本土上作战,跟巴军打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并且通过会战重创巴军,印军有更大的把握。
当然,也更有信心。
第632章 动摇
开战的第61日,阿姆利则战役打响。
这次,抢先发起进攻的是巴军。
因为在孟买组建的装甲部队还没有赶到,所以在战役爆发之后,印军在整条战线上都以防御为主。
结果,自然没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印军做了充分的准备,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也对部署做了调整,但是在兵力、装备与士气上,印军都远远比不上巴军,前线官兵严重缺乏斗志,甚至没有跟巴军正面交战的勇气。
只用了3天,巴军就在北西南三个方向上取得突破。
随着设在郊区外面的防线被巴军击穿,印军几乎全线崩溃。
其实,这就是印军的真实写照。
在这三天里,至少有3万印军官兵在阵地上缴械投降,而且很多都是以营为单位,集体向巴军投降。
很多时候,印军甚至没有抵抗。
其实,就算更多的印军没有投降,也只是随便开枪战斗了一阵,然后就在上级严令死守的情况下撤出了防御阵地。
关键就是,印军前线官兵手里,根本就没有对付巴军坦克的武器。
有趣的是,印军当时其实有足够多的反坦克导弹。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开战之后的2个月内,美国至少向印度提供了15000具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以及至少10万枚反坦克导弹。
虽然大部分都是“陶”式导弹,而且以库存货居多,性能算不上先进,未必能够打穿巴军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这些导弹的状态都算得上良好,肯定能够使用,数量也肯定不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