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被摧毁的7辆“哈立德”全是在停车后中弹。

  可见,在坦克对坦克的战斗中,由坦克炮发射的炮射导弹没有多少战术价值,甚至可以说是累赘。

  其实,只要距离缩短到2500米以内,车长只会使用穿甲弹,不会考虑炮射导弹。

  随着交战距离缩短,“哈立德”的坦克炮开始发威。

  当然,车长的素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接下来的近一个小时的战斗中,“哈立德”取得了12比18的交换比,而且摧毁的全是m1a1。

  在都能摧毁对方的情况下,决定胜负的是车长的临场发挥。

  可惜的是,“哈立德”的备弹量仅有39发。

  打到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炮弹可用了。

  如果每辆坦克能够多携带几发炮弹,哪怕只是5发,装甲集群都有可能摧毁叛军的所有主战坦克。

  只是,没有如果。

  最后关头,12架a-5pg及时赶到。

  耗光了炮弹的5辆“哈立德”趁机撤出战场,留在后方的步兵也抓紧机会,把伤员全都救了回来。

  最终,只剩下了5辆“哈立德”与7辆bmp-3,而且全都用光了炮弹。

  三场战斗,装甲集群阵亡了17名坦克车长,42名坦克兵,48名战车乘员与63名乘车步兵,还有上百名官兵受了重伤;而取得的战果是,击毁辆m2a3,毙伤叛军近800人。

  其实,最大战果是让叛军始终没能堵上包围圈东面的缺口。

  第451章 大军开进

  只用三个营,准确说只有两个营,沙特工程营没有参加战斗,用一个晚上就撕开了叛军的包围圈?

  可能吗!?

  确实很难以置信,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当晚,政府军与阿盟联军的战斗机总共出动578架次,创下了夜间出动架次新高,投弹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2750吨,部署在纳西里耶的30多架a-5pg出动了108架次,部署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的jf-17机群出动了133架次,这些属于伊拉克政府军的战斗机总共投下了800吨炸弹。

  此外,jf-17机群在两轮近距离轰炸中,用掉了1800枚小直径炸弹!

  正是得到了如此强大的空中支援,王栋率领的地面部队才能撕开叛军包围圈,杀入塞马沃城区。

  从这个角度来看,打败叛军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空中力量。

  显然,由数百架性能先进的战斗机所赋予的强大打击能力是阿盟联军的王牌,更是叛军的梦魇。

  如果没法抵消阿盟的空中优势,叛军再能打,都会输掉这场战争。

  说白了,政府军与阿盟地面部队根本不需要冒进,在空中支援下一步步推进,就能打到巴格达。

  问题是,叛军拿什么抵消阿盟的空中优势?

  叛军没有空军,仅有的少量攻击机也在内战爆发之后不久被摧毁在地面,也没有防空系统。

  靠伊朗?

  伊朗确实为叛军提供了支持,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伊朗当时为叛军提供了一台远程对空搜索雷达,而且是s-300的雷达,叛军依靠这台雷达,用剩下的fd2000防空导弹击落了数架政府军与阿盟的战斗机。

  只是,伊朗当时没有为叛军提供成套的防空系统。

  没什么好奇怪的,伊朗总共只有三套s-300,其中一套部署在德黑兰,一套部署在核电站附近,一套部署在霍尔木兹海峡北面的阿巴丹,没有多余的,更别说这些防空系统价值数十亿美元。

  其实,伊朗不是大国,就算有一些军事工业,也无法自行生产先进的防空系统。

  方眼全球,能够独自研制与生产区域防空系统的国家只有三个,即美俄华,此外还有一个欧盟。

  至于以色列,其“箭”式防空反导系统的关键技术全都来自美国。

  显然,伊朗根本靠不了。

  以伊朗的能力,就算全力以赴的支持叛军,也最多让叛军获得有限防空力量,不足以抵消阿盟的空中优势。

  无法抵消阿盟的空中优势,该怎么办?

  从战略的角度看,叛军唯一的选择就是转攻为守,放弃外线作战,主动撤退,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

  什么是“外线”,什么是“内线”?

  逊尼派聚居区就是外线,什叶派聚居区就是内线。

  塞马沃是两大教派的分界点,往东就是逊尼派聚居区,往西就是什叶派聚居区。

  其实,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叛军遭受的失败,其实都是在逊尼派聚居区,而在什叶派聚居区,都轻而易举的取得了胜利。

  以叛军的实力,就算进攻无望,退回去防守还是有很大的胜算。

  依托民众,守住纳杰夫、迪瓦尼耶等军事重镇,问题应该不大。

  这只是在军事层面考虑,而在政治层面上,问题就大了。

  放弃进攻,等于承认无法消灭拉扎克政权。

  只要拉扎克政权还存在,就是伊拉克合法政权,而霸占着巴格达的卡里姆,不过是通过政变上台的非法政权。

  显然,只有消灭了拉扎克政权,卡里姆政权才有可能得到承认。

  在阿盟地面部队进入伊拉克境内之后,还有机会消灭拉扎克政权吗?

  如果没有,进攻就是耗费宝贵的兵力。

  卡里姆不明白这个道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