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即便跟美军最新式m885a2型相比,也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在使用16英寸枪管发射的时候,6毫米埋头弹的枪口初速为每秒1100米,枪口动能达到2400焦,在1000米外的存速为每秒310米,动能192焦,能够百分之百打穿5毫米厚的装甲钢板。
用20英寸枪管,也就是轻机枪发射,性能指标还能提高大约5%。
如果说6毫米枪弹有什么缺陷,那就是采用了金属弹壳,质量为154克,比ss109弹重了29克。
当然,不是不能减重。
用塑料制造弹壳,至少能减重3克。
只是,意义不大。
虽然塑料弹壳更轻,能够增加士兵的携带量,但是生产价格与长期使用成本都远远不如金属弹壳。
很简单,金属弹壳可以回收再利用,而塑料弹壳是一次性消耗品。
此外,要达到同样的结构强度,塑料弹壳必须做得更厚,也就会增大枪弹体积,对便携性同样有影响。
在可靠性方面,塑料弹壳同样不如金属弹壳。
last机枪始终没有拿到采购订单,其实就与textron公司研制的8毫米埋头弹采用塑料弹壳有关。
在美军进行的实战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八成跟塑料弹壳有关。
一些较为严重的故障,甚至无法让士兵就地排除,导致last无法继续使用,也就等于丧失了作战能力。
显然,这是军队无法容忍的致命缺陷。
当然,用赵禹的话来说,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塑料弹壳,而且不需要对枪弹结构做太大改动。
其实,没有采用塑料弹壳,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制造弹壳的特种塑料。
&ron公司投资开发的特种塑料只有一家美国化工厂能够生产,华夏的化工厂还没有研制出来。
此外,华夏军方也没有资助类似的科研项目。
很简单,埋头弹只是过渡产品,真正的理想弹药其实是无壳弹,因此华夏军方没有在弹壳材料上下功夫。
准确的说,华夏军方资助研制的是一种全可燃弹壳。
拖了一个月才开始验收测试,不是说赵禹对6毫米埋头弹没有信心,而是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生产测试用弹。
第288章 意见与建议
产能,才是最大的问题。
虽然只是进行厂方验收,测试项目不会太多,也不会太过苛刻,但是肯定会消耗大量弹药。
要知道,last交给美军进行实战测试之前,已经在厂方测试中打了25万发枪弹。
就算尽量减少测试项目,也要准备5万发测试用弹。
因为只能手工生产,而且只能让陈子豪等技术人员参与,所以生产5万发测试用弹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赵禹他们加班加点,忙了一个月,才制造了5万发测试枪弹。
制造枪弹十分麻烦,而用起来到很快。
验收测试,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其实,主要进行的是性能方面的测试,没有涉及到实战使用,毕竟d&f公司也没那个能耐。
在测试完成后,bae系统公司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建议。
首先,弹头直径可以进一步缩小,最好能够低于5毫米,比如45毫米,毕竟对小口径枪弹来说,6毫米实在有点偏大。
缩小弹头直径,好处很明显。
比如能够减轻全弹质量,降到12克以内,甚至控制在10克以内;还能在降低枪口动能的情况下提高初速,增强枪械的可控性;通过加大弹头的长度,提高长径比与比动能,就能保证弹头的穿透性。
此外,对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道理,赵禹当然明白。
其实,赵禹早就设计了4毫米埋头弹,不过不是步枪弹,而是手枪弹。
赵禹没有采用更小的口径,不是说做不到,而是没那个必要,因为王栋根本没想过帮助bae系统公司拿下oicw项目。
至于设计小口径手枪弹,针对的是冲锋枪,而不是手枪。
以赵禹的判断,在埋头弹普及之后,小口径步枪很有可能会被淘汰,而小口径枪弹不会退出战争舞台。
很简单,除了步兵,其他士兵需要比手枪更好的自卫武器。
其实,这就是前些年炒得很火的pdw概念,而fn公司的p90与h&k公司的mp7都是该概念的产物。
虽然pdw概念已经被军方抛弃,但是非战斗人员对自卫武器的需求却没有降低。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也需要一种比步枪短小,具有足够杀伤力,以及火力密度够大的自动武器。
其实,这就是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得到广泛使用的关键所在。
如果小口径步枪退出战争舞台,在中等口径步枪得到普及的同时,发射小口径枪弹的冲锋枪也将受到重视。
借助于埋头弹技术,未来的小口径冲锋枪肯定不会太差。
为此,赵禹才设计了4毫米埋头弹,并且以此为基础着手研制冲锋枪。
只是,4毫米埋头弹与新式冲锋枪都还是ppt,连样品都没有。
在弹头结构上,bae系统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提出了建议。
最好是采用碳化钨弹芯,至少应该研制一种碳化钨弹芯的弹头,提高对有防护人员的杀伤力。
其实,碳化钨的价格早就降了下来,而且早已获得普及。
在使用16英寸枪管发射的时候,6毫米埋头弹的枪口初速为每秒1100米,枪口动能达到2400焦,在1000米外的存速为每秒310米,动能192焦,能够百分之百打穿5毫米厚的装甲钢板。
用20英寸枪管,也就是轻机枪发射,性能指标还能提高大约5%。
如果说6毫米枪弹有什么缺陷,那就是采用了金属弹壳,质量为154克,比ss109弹重了29克。
当然,不是不能减重。
用塑料制造弹壳,至少能减重3克。
只是,意义不大。
虽然塑料弹壳更轻,能够增加士兵的携带量,但是生产价格与长期使用成本都远远不如金属弹壳。
很简单,金属弹壳可以回收再利用,而塑料弹壳是一次性消耗品。
此外,要达到同样的结构强度,塑料弹壳必须做得更厚,也就会增大枪弹体积,对便携性同样有影响。
在可靠性方面,塑料弹壳同样不如金属弹壳。
last机枪始终没有拿到采购订单,其实就与textron公司研制的8毫米埋头弹采用塑料弹壳有关。
在美军进行的实战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八成跟塑料弹壳有关。
一些较为严重的故障,甚至无法让士兵就地排除,导致last无法继续使用,也就等于丧失了作战能力。
显然,这是军队无法容忍的致命缺陷。
当然,用赵禹的话来说,如果有需要,也可以使用塑料弹壳,而且不需要对枪弹结构做太大改动。
其实,没有采用塑料弹壳,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制造弹壳的特种塑料。
&ron公司投资开发的特种塑料只有一家美国化工厂能够生产,华夏的化工厂还没有研制出来。
此外,华夏军方也没有资助类似的科研项目。
很简单,埋头弹只是过渡产品,真正的理想弹药其实是无壳弹,因此华夏军方没有在弹壳材料上下功夫。
准确的说,华夏军方资助研制的是一种全可燃弹壳。
拖了一个月才开始验收测试,不是说赵禹对6毫米埋头弹没有信心,而是需要足够多的时间生产测试用弹。
第288章 意见与建议
产能,才是最大的问题。
虽然只是进行厂方验收,测试项目不会太多,也不会太过苛刻,但是肯定会消耗大量弹药。
要知道,last交给美军进行实战测试之前,已经在厂方测试中打了25万发枪弹。
就算尽量减少测试项目,也要准备5万发测试用弹。
因为只能手工生产,而且只能让陈子豪等技术人员参与,所以生产5万发测试用弹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赵禹他们加班加点,忙了一个月,才制造了5万发测试枪弹。
制造枪弹十分麻烦,而用起来到很快。
验收测试,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其实,主要进行的是性能方面的测试,没有涉及到实战使用,毕竟d&f公司也没那个能耐。
在测试完成后,bae系统公司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建议。
首先,弹头直径可以进一步缩小,最好能够低于5毫米,比如45毫米,毕竟对小口径枪弹来说,6毫米实在有点偏大。
缩小弹头直径,好处很明显。
比如能够减轻全弹质量,降到12克以内,甚至控制在10克以内;还能在降低枪口动能的情况下提高初速,增强枪械的可控性;通过加大弹头的长度,提高长径比与比动能,就能保证弹头的穿透性。
此外,对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道理,赵禹当然明白。
其实,赵禹早就设计了4毫米埋头弹,不过不是步枪弹,而是手枪弹。
赵禹没有采用更小的口径,不是说做不到,而是没那个必要,因为王栋根本没想过帮助bae系统公司拿下oicw项目。
至于设计小口径手枪弹,针对的是冲锋枪,而不是手枪。
以赵禹的判断,在埋头弹普及之后,小口径步枪很有可能会被淘汰,而小口径枪弹不会退出战争舞台。
很简单,除了步兵,其他士兵需要比手枪更好的自卫武器。
其实,这就是前些年炒得很火的pdw概念,而fn公司的p90与h&k公司的mp7都是该概念的产物。
虽然pdw概念已经被军方抛弃,但是非战斗人员对自卫武器的需求却没有降低。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也需要一种比步枪短小,具有足够杀伤力,以及火力密度够大的自动武器。
其实,这就是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得到广泛使用的关键所在。
如果小口径步枪退出战争舞台,在中等口径步枪得到普及的同时,发射小口径枪弹的冲锋枪也将受到重视。
借助于埋头弹技术,未来的小口径冲锋枪肯定不会太差。
为此,赵禹才设计了4毫米埋头弹,并且以此为基础着手研制冲锋枪。
只是,4毫米埋头弹与新式冲锋枪都还是ppt,连样品都没有。
在弹头结构上,bae系统公司的技术人员也提出了建议。
最好是采用碳化钨弹芯,至少应该研制一种碳化钨弹芯的弹头,提高对有防护人员的杀伤力。
其实,碳化钨的价格早就降了下来,而且早已获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