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6章
不过刘和虽然不要脸,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比较刘和需要寻求外力,来帮助他。
而且,这必然是刘虞的旧部,给刘和出的主意。
话说回来,为了寻求类似的帮助,别说认叔父了,认个义父,也不算奇怪。
比如大名鼎鼎的吕布,就认了两个义父。
还有,赵风有映像,袁术也想收孙策为义子,只是孙策没答应罢了。
要知道,这年代的义子,可不只是名义上的认个儿子。
义子也要入宗族族谱的,而且义子也拥有继承权。
当然,这个需要双方同意,不是你愿意认,对方就愿意收的。
而认叔父,就没太多讲究了。
一般只要与父辈关系特别好,都可以叫叔父。
另外,叔父之称,可以当做名义上的称呼,也可以给予实际的好处。
不过汉人重名义,只要同意,一般都会给予实际的帮助。
赵风思考良久,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同意。
毕竟这事来的太突然,让赵风有点措手不及。
如果同意,那么刘和以后就是自己的侄子。
而通过此举,也可以告诉其他诸侯,赵风与刘虞的关系,那是相当好的。
简直就是亲如兄弟!
只有这样,刘和称赵风为叔父,才能说的过去。
既然赵风跟刘虞关系那么好,那么赵风替刘虞拿回幽州,然后交给刘和,就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简直是合情合理。
毕竟,目前的大汉,还是刘氏的大汉。
赵风就算以后打下幽州,在幽州牧的人选上,也是要耗费心思的。
冀州让赵云来担任冀州刺史,因为赵云乃是赵风的亲弟,所以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又有谁,没有帮助过,自己的亲戚朋友。
而到时候如果赵风任命自己的麾下,来担任幽州刺史、或者幽州牧,那么肯定会引起波澜。
虽然公孙瓒、袁绍、袁术都这么干过。
但这些人的失败,或许也跟他们这么做有关。
后世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公孙瓒、袁绍、袁术,强大的时候,这么做,看上去好像没什么。
但无形中,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在击败公孙瓒后,赵风表刘和继承刘虞幽州牧的位置。
那就没什么麻烦了。
就算有,那也是针对刘和的。
考虑到了所谓的好处。
自然也要考虑坏处。
那就是,如果赵风应了刘和的叔父之称,那刘和稍后请赵风出兵相助时,赵风就没有太多的借口推辞了。
这样的话,原本想让并州、冀州,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的方针,就需要进行修改。
当然,就算要出兵帮助刘和,肯定也不是立刻出兵。
所以大致上,也不用修改太多!
------------
第八百二十七章 动乱再起(三)
既然有了决断,赵风坦然的笑道:“刘贤侄前来,所谓何事?”
赵风这么说,算是承认了刘和,是侄子的身份。
虽然这个侄子,比赵风还要大上一些。
刘和听后,眼中精光一闪:“公孙瓒诬陷我父亲,还下辣手残害了我父亲。”
“我父亲乃是朝廷重臣,哪怕真的犯下了滔天大罪,也应送往长安,由陛下来决断。”
然后对赵风行了一长揖:“恳请赵叔父为我做主!”
公孙瓒当初诬陷刘虞之前与袁绍合谋要当皇帝,然后胁迫使者段训,将刘虞斩首,并打算送首级到长安。
只是在途径河间国时,被赵风暗示河间王,派人给劫走了。
所以,刘和的话,没有说错。
刘虞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高级官员,不管犯了什么法,都需要由皇帝来判决。
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
只不过现在,乃是动乱的年代,一切都是以兵权来获取话语权。
公孙瓒虽然做的过分,但好歹还给刘虞扣了一个造反的帽子。
哪像孙坚,直接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
不过,如果有另一个拥有兵权,拥有极高话语权的人,愿意插手此事。
事情的发展,自然又不一样了。
何况赵风还是紧邻幽州。
之前就打算,打着替刘虞翻案的名义,来占据幽州。
如今刘和来找赵风,从大义名分上来说,那自然更加合适。
赵风点了点头,做了一个伤心的表情:“伯安兄被陷害致死,我亦非常痛心。”
“自然要替伯安兄正名!”
刘和听后,面露喜色,不过马上就收敛起来:“多谢赵叔父成全!”
赵风点了点头:“详细说说出兵细节!”
刘和对赵风行了一揖:“喏!”
然后非常快速的,说出了到底该如何出兵。
从这出兵细节上来看,明显是早就有所规划的。
那么赵风有理由相信,刘和之所以愿意认自己为叔父,肯定是受到刘虞旧部的唆使。
这其实也是借势。
不然无缘无故的,赵风为什么要去帮助刘和?
而既然赵风愿意替刘和出头。
那么事成之后,幽州牧的位置,自然会由刘和继承。
哪怕赵风不去上表,刘和也可以自己发声。
比较刘和需要寻求外力,来帮助他。
而且,这必然是刘虞的旧部,给刘和出的主意。
话说回来,为了寻求类似的帮助,别说认叔父了,认个义父,也不算奇怪。
比如大名鼎鼎的吕布,就认了两个义父。
还有,赵风有映像,袁术也想收孙策为义子,只是孙策没答应罢了。
要知道,这年代的义子,可不只是名义上的认个儿子。
义子也要入宗族族谱的,而且义子也拥有继承权。
当然,这个需要双方同意,不是你愿意认,对方就愿意收的。
而认叔父,就没太多讲究了。
一般只要与父辈关系特别好,都可以叫叔父。
另外,叔父之称,可以当做名义上的称呼,也可以给予实际的好处。
不过汉人重名义,只要同意,一般都会给予实际的帮助。
赵风思考良久,一直在考虑,要不要同意。
毕竟这事来的太突然,让赵风有点措手不及。
如果同意,那么刘和以后就是自己的侄子。
而通过此举,也可以告诉其他诸侯,赵风与刘虞的关系,那是相当好的。
简直就是亲如兄弟!
只有这样,刘和称赵风为叔父,才能说的过去。
既然赵风跟刘虞关系那么好,那么赵风替刘虞拿回幽州,然后交给刘和,就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简直是合情合理。
毕竟,目前的大汉,还是刘氏的大汉。
赵风就算以后打下幽州,在幽州牧的人选上,也是要耗费心思的。
冀州让赵云来担任冀州刺史,因为赵云乃是赵风的亲弟,所以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又有谁,没有帮助过,自己的亲戚朋友。
而到时候如果赵风任命自己的麾下,来担任幽州刺史、或者幽州牧,那么肯定会引起波澜。
虽然公孙瓒、袁绍、袁术都这么干过。
但这些人的失败,或许也跟他们这么做有关。
后世有一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公孙瓒、袁绍、袁术,强大的时候,这么做,看上去好像没什么。
但无形中,肯定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在击败公孙瓒后,赵风表刘和继承刘虞幽州牧的位置。
那就没什么麻烦了。
就算有,那也是针对刘和的。
考虑到了所谓的好处。
自然也要考虑坏处。
那就是,如果赵风应了刘和的叔父之称,那刘和稍后请赵风出兵相助时,赵风就没有太多的借口推辞了。
这样的话,原本想让并州、冀州,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的方针,就需要进行修改。
当然,就算要出兵帮助刘和,肯定也不是立刻出兵。
所以大致上,也不用修改太多!
------------
第八百二十七章 动乱再起(三)
既然有了决断,赵风坦然的笑道:“刘贤侄前来,所谓何事?”
赵风这么说,算是承认了刘和,是侄子的身份。
虽然这个侄子,比赵风还要大上一些。
刘和听后,眼中精光一闪:“公孙瓒诬陷我父亲,还下辣手残害了我父亲。”
“我父亲乃是朝廷重臣,哪怕真的犯下了滔天大罪,也应送往长安,由陛下来决断。”
然后对赵风行了一长揖:“恳请赵叔父为我做主!”
公孙瓒当初诬陷刘虞之前与袁绍合谋要当皇帝,然后胁迫使者段训,将刘虞斩首,并打算送首级到长安。
只是在途径河间国时,被赵风暗示河间王,派人给劫走了。
所以,刘和的话,没有说错。
刘虞身为封疆大吏,朝廷高级官员,不管犯了什么法,都需要由皇帝来判决。
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
只不过现在,乃是动乱的年代,一切都是以兵权来获取话语权。
公孙瓒虽然做的过分,但好歹还给刘虞扣了一个造反的帽子。
哪像孙坚,直接逼死了荆州刺史王睿。
不过,如果有另一个拥有兵权,拥有极高话语权的人,愿意插手此事。
事情的发展,自然又不一样了。
何况赵风还是紧邻幽州。
之前就打算,打着替刘虞翻案的名义,来占据幽州。
如今刘和来找赵风,从大义名分上来说,那自然更加合适。
赵风点了点头,做了一个伤心的表情:“伯安兄被陷害致死,我亦非常痛心。”
“自然要替伯安兄正名!”
刘和听后,面露喜色,不过马上就收敛起来:“多谢赵叔父成全!”
赵风点了点头:“详细说说出兵细节!”
刘和对赵风行了一揖:“喏!”
然后非常快速的,说出了到底该如何出兵。
从这出兵细节上来看,明显是早就有所规划的。
那么赵风有理由相信,刘和之所以愿意认自己为叔父,肯定是受到刘虞旧部的唆使。
这其实也是借势。
不然无缘无故的,赵风为什么要去帮助刘和?
而既然赵风愿意替刘和出头。
那么事成之后,幽州牧的位置,自然会由刘和继承。
哪怕赵风不去上表,刘和也可以自己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