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宁修眼下还是有两样棘手的事情需要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征收本年的秋税。

  大明收春秋两税,自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后只征收银两。明代尤其是明末土地兼并严重,隐田隐户数不胜数。

  那些豪绅地主官员们不敢惹,大部分税额都摊派到了平头百姓身上。

  是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苦,最终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这也是明末遍地造反的成因。

  张居正这样的天才政客自然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

  他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重新丈量土地,打算把那些隐田划归到无主地之列,但具体执行起来却是问题多多,究其原因是大明对地方的控制力太低了。

  大明朝廷看似强势,却是外强中干。

  常有人嘲讽天子圣旨不出紫禁城,内阁的命令稍好一些,但也是出不了顺天府的。

  可以说张居正的改革是大明最后的续命机会,若是错过了这个机会,那真的是慢性死亡了。

  宁修既然走了这么一遭,自然不会甘于做个看客。如今他便要亲自抓一抓这田税一事。

  思定之后宁修带了几个小吏,在戚文等人的护卫下出城而去。

  他并没有打知县仪仗,故而走的速度很快,不多时的工夫便来到了香山县最大的村子桃源村。

  桃源村共有户五百,两千七百人,可谓超级大村了。

  其历来是香山县纳税大村,缴纳田税占到香山县总税额的三成。

  是以宁修会选择先来这里视察。

  一名小吏一边在前面引路一边说道:“县尊请看,前面就是村口了。一般若是有什么大事村长都会在这里召集村民。”

  宁修点了点头。

  明末朝廷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十分薄弱,基本地方行政事务都放权给了族长村长。

  所谓皇权不下县,说的就是如此。

  宁修背负双手朝前踱步,戚文等人紧紧跟着。

  这桃源村不仅够大还很富庶。

  宁修放眼望去只见一排排的砖瓦房整齐排列。

  这是十分难得的事情,要知道这个时代大部分村落民居都是草屋。

  ......

  ......

  第三百二十二章 走私海贸 第二更

  宁修并没有叫人前去开路,而是屏退左右独自一人朝村中迈步。

  那些随从只得跟在稍稍靠后的位置,却也不敢离得太远。

  不然万一突然蹦出两个不开眼的刁民,那岂不是会冲撞了宁县令的官威?

  由于宁修此来桃源村是临时起意,并没有事先告知村民,故而他所看到的是一个最真实的场景。

  如今农忙已经结束,不少百姓聚集在田间地头闲聊着,一些汉子一边翻着土一边哼着山歌。

  还有一些总角之年的孩童在追逐玩耍。

  宁修随便走到一个五十来岁的老汉身旁,和声问道:“老人家,今年的收成可还好?”

  那老伯见宁修气度不凡,自然陪了十分小心。

  “回老爷的话,今年收成是不错。可是换成银子未必有多少。”

  宁修点了点头。

  一条鞭法实行之后,农税改为统一征收银两。

  这个做法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农民手中不会有大量的存银,银子都在地主商贾的地窖里,尤其是东南沿海的商贾,因为接触到海贸,会吸纳大量的白银。

  农民为了凑齐银子不得不去把粮食卖给这些商贾。

  无商不奸,这些商贾占据主动自然会趁机压价。

  往往越是丰收的年份粮价被压得越低,农民的血汗就这么被奸商侵蚀了。

  张相公的这个改革初衷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被底下的人利用了漏洞大肆敛财。

  宁修觉得有必要就这事和张相公好好聊聊。以他现在戚家女婿的地位,张相公还是会听一听的。

  “老伯,今年的秋税都凑齐了吗?”

  “凑齐了。今年孩子们出海两趟,赚的钱够了。”

  宁修嘴角微微抽动。

  农税和出海有什么关系?敢情这老伯的意思是他们用出海赚的钱来填补农税的缺额?

  “咳咳,你们出一趟海能赚多少钱?”

  “一次最少几百两吧。”

  “一年的收成换些银子有多少?”

  “最多几十两。”

  嘶!

  宁修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出海赚的是种田的十倍还多,还有哪个会愿意种田?

  “老伯,咱这村子里如今出海的年轻人多不多?”

  “怎么不多?基本上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啦。在这村子里的除了我这样的老骨头,就是妇孺,都是出不去的。”

  宁修神色一黯,想不到在大明朝也有留守老人儿童。

  “这样的话,农忙的时候你们忙得过来吗?”

  “忙不过来也得忙啊,有时候把孩儿们叫回来帮忙。若是他们实在回不来,便乡亲们互相帮衬一二。”

  宁修摇了摇头不再多说什么,扭身朝村口走去。

  那些随行的县衙官吏见县尊又折了回来直是大吃一惊。

  “县尊,不往村子里走了吗?”

  一个小吏小心翼翼的问道。

  “不了。”

  宁修摆了摆手道:“回县衙吧。”

  他想要见到的东西都已经见到了,继续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