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首先,这三座城必须要修建在大河以北的重要渡口上,以便随时可以出击,控制大河以北阴山以南地区。

  其次,三座城池的周边,要有足够的土地,最大限度保证驻屯兵的自给自足,也就是要做好屯田工作,减少外地粮草之运。

  第三,卑职建议,这受降城就修建在永丰城外80里的渡口;中受降城就修建在丰州以东300里的地方,也就是呼延谷以南30里。东受降城,就修建在胜州榆林。

  至于这安北都护府的位置,卑职倒是建议,就是在中受降城或者东受降城,其中以中受降城为佳。这样做可以给西受降城的士兵以信心,毕竟三座城池横跨了500里,这都护府设在中间最好。”

  武炎之一看,这齐瑄也是厉害,自己没有用错人。他分析的头头是道。自己虽然不是文科生,不过也颇好历史,喜欢兵器,喜欢看战争史。

  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这三受降城的地址,也就是如今的河套平原。黄河在那里拐了一个大弯,呈现“几”字型。三受降城就在“几”字上面的一横的位置,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对于战争的常识,他也略微知道一些。兵法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这打仗,主要还是靠地利。只要你占据了有利地形,敌人总有百万强兵也奈何不得。

  就是这三座城池,究竟是修建在河北或者河南,就极有讲究。修建在河北当然是攻击的态势。如果修建在河南,这肯定是防守的态势,这效果差之万里。

  要在历史上说起来,如果没有唐代控制安西四镇,则华夏西北的地图可能要改变。尽管唐代后期失去了安西四镇,不过几百年在那里扎下的根是拔不掉的。

  这三受降城也是一样。控制了河曲以外,就控制了阴山以南地区,才有了后来唐代安史之乱时有朔方节度使可以抵抗。否则这个地方早就被回纥占领了,大唐十有八九就灭亡了。

  即使没有灭亡,唐玄宗也只有龟缩在西蜀,能不能当刘备还是两说。那五代十国可能会提前一百多年到来,这是没有疑问的。

  接下来,又有一些幕僚和几位校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些人主要是针对如何防止突厥的骚扰而提了一些具体的战略战术。

  这具体的战略战术就是主要利用阴山山脉,抵御敌人。将阴山山脉以南的河套平原地区,纳入三座城池的控制范围。这里有丰沛的草场和大量可耕种的土地。10万士兵和家人在此防守没有任何问题。

  也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首诗中讲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让胡马度阴山!

  北方防御就有三道防线,阴山为自然的第一道防线;三受降城与黄河组成第二道防线;依托长城和西北各州的驻军,组成第三道防线。

  第112章 修筑三受降城2

  众人接下来又讨论了三受降城的具体修建地点。说是修在黄河边上,其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还要担心黄河涨水。另外还要考虑交通问题。

  讨论完修筑三受降城的具体地址,接着便是这城池的结构。说来这古代城池结构也不太复杂。不过考虑到这城建在草原上,终究还是有一些特殊性。

  于是杨思勖说道:“武将军,这三受降城肯定要修建羊马城,万一发生战争时,屯田士兵所养的牛羊和马,可以全部赶进城来进行保护。

  还有,这三座城主要是军事用途,那么壅城、牙城、子城、罗城等等必不可少。另外这角楼的设计也很有讲究,不但要充分发挥弓箭和弩箭的防守作用,还要能经受住敌人石砲的攻击。”

  所谓壅城,实际上就是在主城城门以外的一道城。它可以防止敌人直接攻城门,先期给敌人一定的杀伤,然后将部队撤退到主城以内。

  至于牙城、子城、罗城等,就是主城之内的小城以及附城,比如元帅肯定住在城的最里边。

  这时齐瑄突然说道:“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修建城墙的材料。这砂石不用说了,当地肯定多的是。

  不过另外两样很主要的东西,就是糯米和石灰,这三地肯定不多。属下建议,连夜给附近的州县发牒文,包括太原府。

  给他们每个地方,制定一定的糯米及石灰的定额,要求他们限期全部送到胜州,暂时交给代理平狄军使安道买将军。”

  “的确如此,那石灰都不用担心,不过糯米可能不多。我再给新任副都护兼长史姚崇,发一道牒文,要求他抓紧在太原附近多采购一些,尽快送到安将军处。”武炎之道。

  这古代筑城,不可能都采用什么石头砌筑,根本就没有必要。实际上99%的城墙,都是用土夯筑的。那土里面只要加了糯米汁、砂和石灰(土、砂、石灰就拌成三合土),其实会非常坚固。

  而且那沙石和土还要用高温蒸煮,开水拌料,以去除虫卵和草籽。当然比例非常重要,不过当时很多工匠都是掌握这项工艺的。

  随后,他又给众人分了工。胜州长史负责东受降城的修建;丰州刺史负责西受降城修建;武守明负责中受降城修建。北部山区的烽火台,就有丰州和胜州二州的司马负责修建。

  最后他说道:“这筑城的人员,要以军人为主,再从附近抽调农民和牧民进行协助。先发一张碟文给丰州和胜州。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