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卑职以为,从这现场看,应该是被冲毁了不少物资。至于铜嘛,卑职以为肯定是有的,一般的小工不知道罢了。这要问以前督办的胡管事,他肯定知道。

  卑职倒是提前派人去传胡管事来问话,要求他今日前来。不过胡管事生病了,要过几日才能恢复。他倒是提供了一份物资清单,证明这里的确有十二万三百斤铜。”刘敏道。

  那顾志文道:“我看,不如派会水之人,潜入河中,看看是否在里面,或许可以捞上来!”

  众人一听,差点没有笑出声来,不过都忍住了。武炎之道:“这河水湍急,估计早就被冲到不知哪里去了,还是不要下河去为好,万一人被冲跑了就不好了。

  蒋书记,速速以铸鼎使的名义下牒各州,令沿途各县注意打捞尸体,此其一;

  其二,刘御史,麻烦你再将那胡管事提到左肃台勘问,了解一下详情。如果真的是被水冲毁了十几万斤铜,也就罢了。否则,也不能草草了事。

  其三,齐判官,速速以铸鼎使的名义,给死亡的各家按照规定给予抚恤,减免其租税。再以我个人的名义,每户给三贯钱;”

  “遵命!”

  虽然两贯钱对于武炎之来说,不算啥。不过,可是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了!

  安排完这几样很紧迫之事,武炎之便带人另外寻找建立厂房的地点。说起来还真的不大好找,到处是民居。

  后来在龙光门外找到一处地方,从那里进入玄武门,运到通天宫比较方便。这铸造九鼎,肯定要先考虑运输路线。

  那大鼎虽然很重,武炎之可不想出动几万人来运输,他要通盘考虑运输机械、路线、起重机械等等。

  那尚方监丞杜崇训道:“这里倒是比从前的地方好多了,还有五个鼎没有造呢,看来还得抓紧才行!”

  武炎之摇摇头道:“原来造的鼎不行。孙判官,以你为主,杜丞配合,争取十五日内将厂房修好;屋内还要建立大的起重架,方便今后起运。

  我再设计一辆大的运输车,免得到时候几万人来拖拽这五六万斤的大铜鼎;再将了原来造好的几个鼎全部销毁,改用鍮石,重新铸造。”

  “遵命!”

  然后他又把齐暄和蒋士鹏喊道一旁,问了自己研发的手动葫芦的进展,二人都说进度正常,估计还有两个月就可以试用了。

  “嗯,很好,只要有了它,今后转运、提升就很方便了。”武炎之说道。

  临近离开时,才有原来的工匠汗流浃背地跑过来,把九鼎的设计图样拿了过来。武炎之一看,这最大的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容1800石。

  其余八州鼎高一丈四尺,容1200石。根据设计人员的计算,要用铜56万多斤。看来是修改了设计,原来听薛季昶说过,计划只用铜20多万斤的。

  在那最大的豫州鼎之上,要铸造上武则天亲自撰写的铭文---《豫州永昌鼎歌》: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他一看,隆基?李隆基?应该没有关系吧?隆基是厚重基业之意,乃是其开创了万世之业的意思。

  不过,这武则天的基业到底能够传几世,就不知道了!

  第099章 北衙禁军1

  尚方监,下午。

  左肃台监察御史刘敏来汇报勘问原九鼎办的胡管事一事。

  除了武炎之,参加之人还有尚方少监王松柏、判官孙恒、丞杜崇训。原来的那位胡丞已经升职雍州司马,目前跟着武炎之办事的就是这位丞杜崇训。

  尚方监一共有四位丞,各判一摊事务;少监编制为两位,目前只有王松柏一位。

  这里要说一下,即使是两位少监,也是通判,就是每个少监要在所有的文件上签名,不是各自分管一摊。

  唐代行政管理当中,各单位副职的通判制度与现在副职的分管制度很不相同,据说是为了减少高级官员的责任。

  当然,唐代的副职,一般只是待遇高,其实并无多大的权力,就像什么副元首一般。

  “据卑职详细调查和勘问那胡管事,卑职基本上将情况搞清楚了。当时厂房里边的确有十几万斤铜,相关人员的笔录已经做好,全部在这里。请武公详查!”刘敏把一大堆东西递了过来。

  武炎之随便翻了一下,就递给王少监了。此事他主要交给了孙恒处理,齐暄主要分管外地冶监的事务。

  “好,既然如此,那我和王少监、孙判官再看看材料,没有问题的话,就此结案!”武炎之淡淡道。

  “遵命!”刘敏看着武炎之的表情,倒是松了一口气。

  其实,他早就看出来了,这刘御史也不想得罪武三思,想尽快结案。至于是否真的有那十几万斤铜,只有武三思和胡管事等人才知道。

  武炎之也不太关心,这种连皇帝都不太关心的事情,自己如果非要去查,不仅武三思不高兴,也会让皇帝不舒服。

  就是百官也不会舒服,因为武三思是自己的叔父;在古代,除了谋反等大罪以外,是绝对不允许以下犯上的!

  王松柏是老官僚,是从县尉、主簿等低位,一直爬到如今的高位京官,他当然也懂得其中的道理。

章节目录